正文 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陳腐舊套 王熙鳳效戲彩斑衣

賈母這個人,是儒家宗法的護持者,但另一方面,她看事情的角度很有思想的深度,在這一回就講出來了。這時候過年,正月十五以前,大概都一直在請客,賈母就請親朋到家裡來看各種表演。有一種傳統說唱,有點像現在的蘇州評彈,拿個琴、拿個響器就講故事。在北方,京韻大鼓、梅花大鼓也是屬於這一類的說唱。

到賈母這邊做客的,多半是女眷,所以說唱的人也多半是女的,她們叫作「女先兒」,庚辰本恐怕多一個字「女先生兒」,這個「生」多餘了。女先兒講的故事大概都有些老套,有一個女先兒講了《鳳求鸞》,是說那時候有個姓王的公子,叫王熙鳳,名字剛好跟鳳姐一樣,不過這是個男的。有個小姐叫作雛鸞,琴棋書畫無所不通……賈母一聽,就說我知道了,這個王公子看到這個小姐,兩個人就要好了,所以叫作《鳳求鸞》。然後呢,賈母發議論了,這種俗套東西,都說成什麼才子佳人,她講:「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那時候很多戲裡頭,總是在講什麼後花園私定終身,那些小姐都沒看過男人的,一下子後花園跳進一個公子來,兩個人就私定終身了。賈母在某方面還是儒家那一套,她就講說都是這些人編出來的,把人講得太壞,我們不聽這些東西。

大家記得嗎?曹雪芹在一開章的時候,他就講他寫《紅樓夢》,不是普通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不是老套,他寫的這些佳人,各有個性,賈母講的這些話,恐怕也是曹雪芹的觀點。曹雪芹這本書非常有獨創性(inal),他能夠創造出賈寶玉這麼一個奇怪的人來,一生下來,就是抓胭脂,抓水粉,也不要筆,也不要墨,以儒家的價值來看,完全不合。但曹雪芹並不是要詆毀儒家,他以一種同情的了解,肯定這個社會需要秩序,在秩序之下固然很多人痛苦,但反叛這個秩序,也造成更多痛苦。這麼大一個家,是要一種規矩、一種制度來維持的。賈母不聽這些老詞兒,她要女先兒彈一些曲子來聽好了。恰好王熙鳳進來了,鳳姐對賈母真的會奉承,會哄她開心,所以講她「效戲彩斑衣」,效法老萊子為了要娛樂他的老母,裝小孩的樣子。鳳姐也懂這一套,講了一些笑話,弄得大家笑得不得了。庚辰本這個地方:大家坐在一處擠著,又親香,又暖和。「親香」我想不對,程乙本是「親熱」:又親熱,又暖和。賈母就說,我們家裡也有個班子,叫那些女孩來秀一下。賈母就點戲了,她說:「叫芳官唱一出《尋夢》,只提琴至管蕭合,笙笛一概不用。」只用蕭來伴奏。薛姨媽因笑道:「實在虧他,戲也看過幾百班,從沒見用簫管的。」賈母戲看得多,她能別出心裁,一般伴奏用笛子,用簫聲更加嗚咽、纏綿,我想可能也很好聽。她就跟這幾個小女孩說,我們這些薛姨媽、李嬸娘,家裡面都是有戲的,都內行,你們要好好地唱。她叫芳官唱《尋夢》,芳官大概唱閨門旦唱得不錯。《尋夢》是《牡丹亭》里杜麗娘唱的一出折子戲,講杜太守的千金杜麗娘,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有一天在花園裡遊園,突然間感受到春色如許,自己芳華虛度,希望有一個人來跟她共享。這麼一想,她就做了一個夢,果然夢中有這麼一個書生柳夢梅來了,跟她在牡丹亭幽會,這就是《驚夢》。驚夢醒來,想到余情未了,她又回到園子里,再去尋找夢中的情境,看到牡丹亭、芍藥欄,看到各式各樣景色依舊,可是書生身影杳然,不得不承認那只是個夢中的情人,回去以後非常傷心,後來就得了相思病亡故。死後變成一縷芳魂,她又找到了情人柳夢梅,人鬼幽媾,深情感動鬼神,最後柳夢梅挖開墳穴,她又回生了。這是一個愛得死去活來的戲,由十幾支曲牌連在一起,是很高的抒情詩的境界。

演了《尋夢》,賈母又發表意見了。她指著史湘雲,她的那個侄孫女說:「我像他這麼大的時節,他爺爺有一班小戲,偏有一個彈琴的湊了來,即如《西廂記》的《聽琴》,《玉簪記》的《琴挑》,《續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這都是非常有名的崑曲的摺子。那個《續琵琶》是誰寫的?是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寫的,他在這個地方用上了。這個《續琵琶》現在北京的崑曲院把它又重排過了。賈府中,看戲反映了他們的生活,尤其是元妃省親點的戲,更反映他們的命運。這裡面寫的,應該有很多是曹雪芹回憶他少年時候家裡演戲的盛況,我隨便算了一下,《紅樓夢》裡面提到的崑曲,最起碼有十齣,當時比較經典的《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還提到《一捧雪》、《玉簪記》、《西樓記》、《釧釵記》、《八佾記》,曹雪芹的祖父寫的《續琵琶》,特別是裡面那一折《胡笳十八拍》,後來京劇改成很有名的《文姬歸漢》,講漢朝的蔡文姬嫁到胡人番邦,後來曹操讓她回來的故事。曹雪芹很崇拜他的祖父曹寅,曹寅很有學問,很會享受生活,自己寫傳奇本子。那時候寫傳奇、寫劇本的,都是文人雅士,所以崑曲跟元曲、元雜劇不一樣,崑曲的作者很多是當官的,他們算一算,有四五十個進士會寫劇本。《牡丹亭》的作者湯顯祖也是很有社會地位的人,那時崑曲是雅部,文人雅士、王公貴族都喜歡,是他們的生活中少不了的娛樂,也表示一種品位,就像現代人喜歡去看芭蕾舞、聽聽歌劇,不懂沒關係,反正進去欣賞就好了。像賈母這樣有個自己的家班,自己的家班子還不夠,還外面請戲班子來娛樂嘉賓,那表示她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乾隆時代的確如此,不僅崑曲是藝術,很多種藝術形式都臻於頂峰,《紅樓夢》也到達文學的高峰又高峰,後來者再也追不上這種爆發的創作力量(creativity)。

崑曲跟《紅樓夢》是很搭調的文化氛圍,到乾嘉時代就走下坡了。崑曲基本上起源於崑山,崑山在上海附近,現在提到崑山是台商集中地,我也去過崑山,到處都是工廠,看不見一點崑曲的味道,事實上,那個地方產生過中國很了不得的藝術。崑曲流傳以後到了蘇州,蘇州這個地方是當時的崑曲重鎮,再往南京、杭州、揚州……這些地方,都是曹雪芹熟悉的。曹家的江寧織造是在南京,《紅樓夢》它故事發生的真正地點,應該是南京,但他隱掉了。北京這個地方,是抄家以後,曹雪芹他們全家再回到北京去。江南文化的結晶以崑曲為代表,也就是《紅樓夢》的味道。我不能想像賈母看個鬧哄哄的地方戲,那是慈禧太后愛看的,老佛爺的品位比較粗糙一點。康熙、乾隆都很喜歡崑曲,崑曲的興盛,跟當時皇家的提倡也很有關係。後來崑曲衰落,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失寵了,沒有皇家的支持了。西方的古典音樂也是一樣,莫扎特,他要去宮廷里演給那些貴族聽的。慈禧太后不喜歡崑曲,她喜歡京戲,京戲是花部,崑曲是雅部,因為慈禧喜歡花部,京戲就興盛得不得了,宮裡的那些供奉,像譚鑫培、楊小樓他們都是唱京戲的。京戲大盛當然有很多原因,皇家提倡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老佛爺還是很愛崑曲,可能崑曲會繼續興盛下去的。

比《紅樓夢》早一點的一部小說《儒林外史》,也是乾隆時代的,裡面有兩個風流雅士杜少卿、杜審卿,是兩兄弟,那時就在南京莫愁湖舉行了一個崑曲大賽。據說光南京一個地方,有六七十個班子,那些戲班唱旦角的,六七十個人通通扮上,在莫愁湖邊演出,全南京的富商都租了花艇停泊在那兒欣賞,一唱唱了通宵達旦,最後選出個冠軍來,還給他一個很大的金杯,震動江南。他們的那個崑曲比賽,寫小說的雖然是虛構,可能也就是當時的生活形態,不經意地就寫進去了。

賈府的元宵過完了,這一回也有幾個地方我挑出來。放炮仗了,王熙鳳也撒嬌,她很害怕,尤氏就把她抱著,庚辰本寫,尤氏笑道:「你這孩子又撒嬌了。」我想尤氏跟王熙鳳是平輩,不可能叫她孩子,而且這時候是她們兩個在開玩笑,其實尤氏受王熙鳳打壓蠻厲害的,逮到機會也要戳她兩下,說她「聽見放炮仗,吃了蜜蜂兒屎的」,諷刺她舉止輕狂。程乙本是「你這會子又撒嬌兒了」,口氣比較合情合理。庚辰本說到元宵過完了之後,十八日便是賴大家,十九日便是寧府賴升家,二十日便是林之孝家,二十一日是單大良家……意思是那些管家們,每個人家裡開個party,都來迎賈母到家裡面去玩。這個不大可能。大家想一想,賈母到他們僕人家裡去只有一次,是賈政的乳母賴嬤嬤,她的地位很高,她很有面子,在賈母面前可以平坐平起的,因為她的孫子賴尚榮捐了一個官,她家裡面也有蠻好的排場,賴大又是榮國府的管家頭頭,賈母才會賞臉的。哪有可能林之孝這些人也都開起party來請人,沒這個規矩,根本請不動的,就是賴嬤嬤來請,還要三番四次先通過鳳姐的安排。程乙本沒有這段,庚辰本這裡還跑出一個單大良家,這很奇怪,從頭到尾根本沒有單大良這個人,你看它說:這幾家,賈母也有去的,也有不去的。我想賈母不可能隨便去哪家,她從初一到十五已經累得不得了,自己家一連串的party,哪裡還有精神去僕人家參加party,所以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