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領導的人格魅力 第五章 謹言慎行,成熟低調

老子說:「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還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其中包含的一個很顯著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學會謙虛謹慎。謙虛謹慎的領導能夠在世上安居,並能夠達到他的目的。

對於領導者來說,必須學會謙虛。往往不會謙虛的人都是弱者,而強者往往是謙虛的。

晏嬰是戰國時齊景公的宰相,軀體不甚高大,但他很有才幹,名聞諸侯。有一天晏嬰出門,坐著車子,由他的馬車夫駕車。那位馬車夫的妻子很賢淑,當御者駕著車子,經過自己家的門口時,她便從門縫裡偷看,只見她的丈夫揮著馬鞭,顯出洋洋得意的樣子。當天晚上她就責問他的丈夫道:「晏嬰身長不滿六尺,當了齊國的宰相,而且名聞天下,但他是那麼的謙虛;而你身長八尺,外表比他雄偉得多,卻只做了他的駕車人,還洋洋得意。實在為你難為情。」

有些領導者喜歡把別人的成績攬到自己的頭上,進而驕傲起來,這是不應該出現的現象。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行進的路上,車輪子吱吱地叫苦不迭。筋疲力盡的馬十分驚奇地說:「我的朋友啊,你這是怎麼回事?」車輪子說:「難道你沒有看到我拉著滿滿一車東西嗎?哎!日子過得真艱苦……」馬十分疑惑地轉頭看看車輪子說:「我的朋友,好像拉著這車的是我,而不是你吧!你為何要連聲抱怨呢?」現實生活中就是有些人滿腹牢騷,到處吹噓自己的功績。其實,他所謂的功勞是屬於別人的。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已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謙虛的領導者最終會得到眾人的肯定。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人格修養。但謙虛的前提是必須為社會付出過艱辛的勞動,而這一種勞動可能已經被社會所認可,可能還不為社會和群眾所理解和接受。想成為謙虛的人就往往不止需要坦蕩的胸懷,更需要一種勇氣。臧克家評價「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時說,只要春風吹過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一個將謙虛謹慎看作是重要的人格修養的領導者,一定會富於生命力和創造力。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一種踏踏實實的學習作風。眾所周知,伴隨著知識經濟的步伐而來的是一場學習的革命。面對著撲面而來的新思想和新知識,領導是應該視而不見、固步自封,還是潛心審視、敢於學習?互聯網的發展使學習的渠道大為拓展,同樣也使學習內容的選擇和學習體會的深入變得十分複雜和困難,因此每一個領導者都需要踏實地學習。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一種美德,懂得謙虛的領導者必然懂得成功的真正來源。成功並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客觀環境,別人幫助和自我努力的共同結果。謙虛的領導能夠很謙遜地對待他人,能夠為他人的利益著想,而不是過分地關注自己的利益。

對於領導者來說,謙虛是思源感恩的一種必要理念。只有認真地思源,才能更好地感恩。謙虛是貫徹于思源感恩過程中的必要理念。一分為二地評價自己發展的原因,需要有謙虛的態度,這樣就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更重要的是,謙虛有利於人們找准方向、積極進取。因為時代進步的潮流浩浩蕩蕩,但身處其中的個人,往往又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類歷史演變的規律就是如此,在繁榮和歌舞昇平中,衰退必將悄然降臨。

領導者做人做得成功的,做事未必做得成功;而做事做得成功的領導者,做人又未必行。

領導者做人有做人的原則,做事有做事的原則,做人和做事要分開。做人有做人的策略,做事有做事的策略,做人和做事都必須講究策略,要花心思,而不要簡單思考,犯幼稚的毛病。無論做人做事各有多少原則,它們都遵循著一個基本的原則,這就是低調。華士和少正卯都是不能低調的人,所以最後只能落個被殺的下場。

姜太公因為功高,周王把齊國封給姜太公。齊國有一個叫華士的人,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稱臣,也不與諸侯交往,所有的人都認為華士賢能。於是姜太公讓人去召他為國效力,連去了三次,華士都拒絕了,姜太公便叫人殺了他。周公問姜太公:「這個人是你們齊國的傑出人物,你怎麼殺了他呢?」姜太公說:「這個人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往,難道我還能希望他向我稱臣,並且和我友好交往嗎?肯定是不可能的,這種人是可以放棄的人,也是自我放棄的人。如果不殺這種人,反而縱容他,那麼全國的民眾都會仿效他,誰還會知道君王是誰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孔子的門人三盈三虛,都是少正卯在鼓惑。孔子當了大司寇以後,便立即誅殺了少正卯。子貢對孔子說:「少正卯是魯國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卻殺了他,先生不覺得有些不妥嗎?」孔子說:「沒有什麼不妥當的,人有五惡,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誅殺他,而少正卯卻是五惡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殺。」

華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人高調,但是不向政權低頭,喜歡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殺了這兩個人並不掩蓋他們的光輝,反而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突出,後人稱讚兩人做事有魄力。而華士和少正卯兩個人逐漸被人遺忘,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們。

領導者千萬不要過於高調,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如果為人高調,又和別人私人關係較好,或許別人會在一段時間縱容,但心中已經有了不愉快,遲早會招來禍患。如果為人高調,又喜歡標新立異,自詡不和別人同流合污,那麼肯定也不能和別人相處得長久,而且過得不愉快。

為人高調很難找到朋友。雖然大多數人喜歡和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們不喜歡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這並不矛盾。比自己聰明優秀是自己心服口服的;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其實是並不心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說,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現得比別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敵人,你儘可能地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為人高調的人是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的人,是難交到很多朋友的。

低調做人,低調做事能夠保證領導者自身的安全,能夠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權力爭奪之中。低調的人還給別人誠穩可信的印象,一些好的機會自然朝自己涌過來。

聒噪的蟬一到夏天就叫個不停,讓人覺得很煩;而報曉的公雞隻在清晨叫上幾聲,人們都稱讚公雞勤快。由此可知是否受到尊重不在於說話多少,而在於是否在關鍵時刻說了關鍵的話。

高調的領導者在事情沒有辦的時候總喜歡信誓旦旦,說自己無所不能,這個我熟悉,那個我精通,肯定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到了最後事情沒有辦成,高調的領導者往往受到奚落。而低調的領導者一開始就辦事低調,如果事情沒有辦成,也不會有人說他什麼,因為在開始的時候他並沒有許諾什麼。如果事情辦成了,大家就越覺得這個領導者可信誠穩。而高調的領導者即使事情辦成了,大家也覺得這個領導者有那麼多關係,辦成這件事情是應該的,也不會給高調的領導者太多的褒揚和認同。

歷史上那些被殺的權臣忠臣,為人可以說不是太高調,但是由於他們的赫赫戰功,使他們無論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因此不自覺地成為了高調的人,甚至有的人使下屬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君王;只尊崇自己,而不尊崇君王。君王自然要殺了這個人,就像姜太公殺華士一樣。

所以,領導者為人不要刻意高調,那樣容易招來禍患;而一旦在別人的很大關注中成為了一個十分高調的人,那麼要學會及時地退出公眾的視線,而且此時不要發什麼評論,因為已經十分高調,再發評論會引起更多人的關注,盛極必衰。范蠡被越王拜為上將軍時就認為自己居如此高的職位,是很容易樹大招風的,於是他在越王復國後就不辭而別了。

很多領導者認為自己並不高調,不會招來禍患,但是高不高調並不是個人的主觀表現,而是他人對你的印象。如果一個領導者過於低調,結果反而讓別人更加關注結果也會招來禍患。呂不韋就是個十分典型的例子。他被秦王嬴政罷黜後,在家休養,本來想頤養天年的,但是各國的諸侯使節絡繹不絕地來拜會他,請他出山。雖然他拒絕了,但是秦王嬴政知道以後,心裡總是有塊心病,這塊心病只能通過殺了呂不韋才能治得好,於是他賜呂不韋一死。也許呂不韋會覺得自己十分委屈,自己毫無怨言地被罷黜在家,已經十分低調了。那些諸侯使節是自己主動找上門的,他也一一回絕了,從來就沒有想過做什麼對不起秦王嬴政和秦國的事情,為什麼還要殺他?其實他不知道秦王嬴政心裡在害怕,害怕這個重臣有一天會謀反。與其繼續擔憂下去,不如殺了他痛快。總之,做人做事都要低調,如果發現自己變得十分高調,不論是怎麼變成的,都要及時地功成身退,否則就會給自己招來禍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