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領導講話的力量 第二十一章 做一個成功的會議主持者

議會是一個演講的政府。在這一組織形式內,口才的力量成為一位政治家所能擁有的全部品質之中最可稱道的——威廉·皮特

在許多場合中,領導者常常會遇到有即席發言的機會。這時,如果你是一位巧辭令、善言談的「老手」,自然會有所應付,不成問題,但如果你是一位不善辭令、不大在眾人面前講話的「新手」,那也不必緊張,更不能迴避,應敢於拿出你的全部熱情和膽量,針對不同場合、對象講出能完全表達你的思想、意見或真情實感的精彩話來。

下面,我們將即席發言的幾種常見形式,歸納一下,希望對你有所助益。

(1)主持式

作為會議主持者,即席發言貫穿於整個會議過程中,須依會議性質把握說話內容。若是召開工作性質的會議,只需講此次會議背景、意義、程序、希望和要求;若是歡迎式的會議,只需著重表示對來賓的歡迎和簡略講述它的意義,並將氣氛加以渲染;如果是號召性的即席發言,那則應闡明意義、明確目的和奮鬥目標,並指出如何去做以及具體措施、方法、步驟等,並用號召性的言辭進行陳述和表述;若是總結式的發言,要對所做的工作作出科學正確的判斷,對成績加以肯定,對不足之處提出改進措施和努力的方向。

作為會議主持者的發言,切忌「老子氣」、「先生腔」或不知所云東拉西扯地胡說八道,要明確、實效、得體地表現主持者的身份。

(2)應答式

通常在會議上、法庭上或學術性的討論、答辯會上,常被人發問,需即席發言。這種應答式發言大多是被動式的,受發問內容或發問主題的限定,因此,就發言範圍來講是容易把握的。這種發言,應問一答一,問二答二,將所需回答的問題,作條理清楚、內容完整而又是非曲直分明地闡述就可以了。如果是被人質疑,那就將「疑點」所在,做出符合事實和理由充分的回答。如果是法庭上的答辯,就將所涉及問題的時間、地點、在場人、事實的經過等加以闡明,或陳述你的申辯理由。如果是學術上的答辯或解釋,那你就將你的觀點或研究成果,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論述或闡明,倘若遇到深奧艱澀難懂的問題,可用淺顯易懂的形象性的語言加以說明……這樣,你便能將你所答的問題說得明明白白了。

(3)應邀式

被人邀請的發言,一定要把握好三點。一是謙遜;就是對主人(單位、團體)說些適當的謙卑語言。如感謝主人的熱情好客,讚揚主人的成績、善舉、為人風格和精神品德等。二是應該講出與眾有益的話,就是講話的內容能使聽眾獲得思想上的啟蒙和知識上的啟迪;要注意自我形象和美的感染力,不僅要以理服人,還要以情感人。三是應該充分估計聽眾的客觀要求。聽眾需要具體政策,你就不要打官腔,擺官架子。大凡一句話能講完的就不要利用兩句話、三句話甚至喋喋不休地大講空話、大話和廢話。

(4)說明式

通常在一個問題,一件事情被人誤解、曲解,下屬或聽眾不甚明白或不明真相時,須當場作解釋性發言,這就是說明式即席發言。這種即席發言既可以指出、糾正他人的問題,也可以披露事實真相,以達到澄清事實的目的,也可以是為自己或他人作辯白。這類發言,要抓住問題或事實的實質,切忌使用「描繪」、「誇張」之類發揮性言辭,否則會把本該容易說明的問題,搞得複雜化了,不利於事情的解決。

(5)靈感式

在一些場合里,思維常有「靈感勃發」的情況。什麼是「靈感勃發」呢就是指即景生情、觸類旁通的聯想、遐想。這種情況,常在討論會、酒席間、聚會上碰到。這種「靈感」涌流式的講話,通常要視場合、情景而定,應以幽默、趣事、歡樂的內容、語調和氣氛為宜。要把握簡潔、得體、高雅、樂趣這樣四個要素。切忌那些掃興話或長篇大論的廢話、空話。

(6)參觀訪問式

參觀訪問時的即席發言,往往是以目擊其景後的見聞感知作主動或被動性的發言。可以對被參觀單位的成功經驗、好的工作方法、科學管理等加以闡發和讚揚;或對主人的熱情好客進行道謝。這種發言,感情應真摯,情調應高昂,語氣應謙遜,言辭應優美,注意不要流露出傲慢味、或別人不如自己的優越感,等等。

(7)集會式

集會時的即席發言應依據會議類型和接受對象來把握分寸。若是政治性的集會,宜用激昂、熱烈和信心百倍的情調言語;若是紀念性的集會,氣氛需要深沉的,就應用沉重的調子,對偉人、名人、要人的功績加以追述和讚揚,指出其價值和意義、繼承和發揚等意向來。一般的說,「集會」總是以政治性的居多,所以這類發言應以鼓動性為宜,讓聽眾能按著大會提出的號召去努力實現奮鬥的目標。

即席發言的場合和形式還有許多。但不論何類何樣,你只需把握住:恰當得體,合乎時宜。你面前的場景是喜慶的,你就講「喜慶話」,喜慶話應講得歡快些;如你面前的場景是激昂的,你也就講「激昂話」,激昂話的調子應熱烈些;如果你面前的氣氛是憤怒的,你就講「憤怒話」,憤怒話應講得火氣些……如果對象是青年人,應講得有情趣些;對象是農民,你就要講得憨厚些;對象是某一行業的「裏手」,就應講這一行的「行業話」。如果你再能把握住簡短、明晰、得體、有新意、流暢通順的說話分寸,那樣,你的即席發言便會妙趣橫生,深受聽眾歡迎……

主持會議的領導是會議的「舵手」,要隨時把握、駕馭好會議之舟,啟發引導大家,始終遵循會議既定的議題、日程,進行充分地研討,才能如期達到預想的目的。這就要求領導必須使與會者充分了解議題。一開始就要講明會議共有哪些議題,怎麼個開法,有哪些要求,與會者要承擔什麼任務等。其中,哪一項應由與會者在會上作出決定;哪一項只需聽一聽與會者的意見,以便進一步補充;哪一項只是告知性地打打招呼,介紹一下情況,暫不討論;哪一項與會者必須和上級保持一致,只研究怎麼協調行動,等等。把會議的目的、要求、內容諸項一一交代給大家,層次要清晰,邏輯要嚴密,表達要準確,中心要突出。切不可主次不分,輕重不分,內容龐雜,使聽者不知所云,無所遵循。

開會時往往有這種情況:

一、大家意見比較集中,而會議主持人卻不能及時總結,提請大家轉入另一項議題,出現了冷場,拖延了時間;

二、在徵求大家意見時,有的人一聲不吭,有的人翻來覆去,談不到點子上,越扯越遠;也有時人們爭論不休,互不服氣,會議上發生了冷場、爭論、跑題等情況。

這就要求領導能夠細緻了解會議進程,掌握與會人員的心理,恰到好處地、適時地對會議進行引導:

意見基本一致時,立即終止;

意見大同小異時,允許求同存異;

很難一致時,下次再議;

對於離題太遠的發言,會議主持者可尋找時機予以引導、提醒,拉回正題。

為了不分散大家的精力,不浪費大家的時間,不衝擊會議的中心議題,領導者必須十分注意掌握講話的時機和「火候」。

在主持會議時,領導還要注意掌握說話的分量和分寸。這也是「度」的一種要求。

語言的分量是由詞義和態度兩個主要因素構成的。詞義是指語言的本意,態度是指表達時所持的表情和情緒。比如,主持會議的領導,要批評下級人員的工作差錯或較大的失誤,這裡就有個分量問題。如果是個別的、一般性的差錯,而批評的分量過重,未免有小題大做之嫌,本人不服氣,大家也不滿意。如果是較大失誤,而批評分量過輕,既達不到教育本人的目的,又給大家一種袒護當事人、文過飾非之感,不能使聞者足戒。

當然,不作具體分析,以理服人,而是無限上綱,亂扯一通,也不會有好效果。因此,根據問題的性質、程度,在講的時候,就有一個輕重之間怎樣才算適宜的分寸問題。

分寸是衡量語言分量的尺度。而要把握好分寸,一是注意詞義上的細微差別,尤其是同義詞、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二是注意態度和語調的區別,這種分寸也是會影響到分量的。我們的目的是,既要弄清問題,又要教育同志。指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行嚴肅的批評,不一定非要高門大嗓、聲色俱厲不可。語言尖刻,態度粗暴,甚至出口傷人,以挖苦、諷刺、嘲笑人為快事,必定造成對方的反感和抵觸,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也不利於團結。因此,要做好工作會議的主持,須注意以下幾點。

(1)準時開始

這是主持會議人最容易貫徹的一條原則,而由於種種原因,又是難於貫徹的一條。人們由於缺乏會議意識,有的是覺得會議不重要,9點通知10點到;有的是為了顯示身份,如張天翼創造的著名典型:華威先生為了與眾不同,故意姍姍來遲。在這種情況下,領導應以身作則,這樣才能使會議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