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領導口才的藝術 第十八章 點到為止的藝術

不經意的修飾如果點到為止常常有出奇制勝的收穫;刻意的追求一旦過度則難免弄巧成拙——沈嘉祿

車軲轆話就是口語表達中重複、啰唆的轉圈話。說車軲轆話是口語表達中的常見毛病。面對面的言語表達或交流,其要求之一就是「立等可取」。它不像文字表達可以完全準備好了再拿出來。為了保證表達或交談能夠連續不斷地進行,必須隨想隨說,現蒸現賣,做到「立等可取」這樣就大大縮短了表達與思維之間的距離,使二者幾乎同步進行。這種情況,給說話者帶來一個很大的難題,即把思想變成語言的時間太短思路來不及理順,語言也不容推敲,於是便造成口語表達不準確、不規範、詞不達意的常見病。

面對面的言語表達或交流還有一個限制,就是說出的話是一次性的,不可修改的。它不能另起一行,也不能錯了再收回來,揉成一團扔進垃圾箱。一言出口,落地有聲。每句話都會當即產生相應的效果,尤其是說錯了的話、不當的話,更是如此。我們常聽某人、某領導講話作報告,說話沒毛病時無人議論,若說的有一點差錯,便立刻會有議論紛紛的「熱烈」的反應。出了錯怎麼辦?許多講話人除了懊悔之外,就是想辦法挽回,明知不能「修改」,但也更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進行修改,於是口語表達便出現了如下一個循環現象:說錯了便想重說,重說又想得不準;不準又想解釋,解釋又怕人聽不明白;於是又重說結果是反覆、啰唆,越說越糟。

常見的車軲轆話有這樣幾種現象。

一是說話人唯恐聽話人聽不明白自己所說的話,所以,即使是布置一項簡單的工作,說明一個簡單的問題,也要翻來覆去地解釋。

二是自己剛剛學會的東西,例如,一個剛學會的新詞、一句詩詞,便總以為別人都不會,只是自己知道,於是便當做新話反覆說,反覆解釋。

三是本來無話可說,卻硬要湊時間,沒話找話,來來回回重複那幾句淡如水的話。

那麼,如何克服這種口語表達的常見病,不說、少說重複、啰唆的轉圈話,去掉語言的「殘渣」,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呢?應當掌握好以下幾種練習方法。

首先,是想好頭三句再說。在一定環境里生活的人們,日常言語表達的內容並無多大區別。之所以產生不同的效果,主要原因在於表達方式不同,即話怎麼說,而怎麼說的關鍵又在於如何開頭。開頭,不僅對於說話,而且對於做事、做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其次,說話中的一般性錯誤可以不去管它。開口說話,誰都有說錯、說漏、說走了嘴的時候。說錯了怎麼辦?當然不能像小孩子那樣,又搖頭又擺手,連叫「錯了,錯了!」錯了也不必驚慌,要沉著冷靜,弄清楚是什麼錯,是大錯,還是小錯,是原則性的錯,還是一般的錯。如果是原則性的錯,那就要立刻予以糾正。如果只是一般的錯誤,可以不予理睬。比如,按講稿講時丟掉了一句無關緊要的話,或者是沒按原來的順序講,或者是與原來的意思略有出入等,這些錯誤,從表達內容來講,可以說無礙大局;從聽眾來講,一般也不會察覺。所以,老練的講話者,會作出巧妙地處理,不動聲色地說下去,適當的時候再作處理或根本不予處理。只有缺乏經驗和呆板的人才會停下來重複、補充、解釋、說明。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有的幹部講話,本來應結束了,可是又想起遺忘了的那一點,於是便進行補充交代。再從頭講起,講個沒完沒了,這樣做的效果一般是不會好的。

第三,量事說話,看人開口。與人交談,談工作、談思想、擺問題,或者買菜購物、閑談聊天,話應該說多說少都要視需要而定,不能信馬由韁,走哪兒說哪兒,也不能信口開河,該完不完。有的人在同別人交談時,本來三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事情,硬是要侃上個把鐘頭,弄得人家左右為難,只好耐著性子聽下去。也有的人,該講的話講完了,自己卻餘興未盡,於是又從頭開始,反覆強調,令人生厭。還有些人講話,隨意道來,無拘無束,東拉西扯,節外生枝,把一點閃光的思想淹沒在連篇的廢話之中。

作為一個領導者,言語表達與其自身形象關係十分密切。若說話啰唆,言語不暢,便會給人糊塗平庸的印象;若說話生動精練,概括力強,便會讓人感到精明強幹。因此,凡是想在群眾中樹立良好形象的領導,都必須在口語表達上狠下工夫。

在生活和工作中,無論是孩子、朋友、下屬還是同事總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們免不了要批評或者規勸他們,但是如果批評的時候說的話不到位不但起不到教育和規勸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增加他人的反感。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其中的說話技巧。

(1)批評孩子要點到為止

很多父母都不願意當面稱讚孩子,恐怕會寵壞他。如果我們不是衷心稱讚孩子,只是胡亂稱讚一番,那麼就確實有寵壞的可能。很多家長常常說:「疼孩子疼在心裡,不要疼在嘴上。」這是怕造成孩子自滿和驕傲的心理,以後他就不再求上進。而事實上合理的稱讚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

稱讚如土壤中的肥料、食物中的維生素,可以給孩子很大的鼓勵,使他們雄心勃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父母給孩子的讚揚比任何人的都重要,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切的人,所以一言一語都發生很大的作用。稱讚比責罵有效,父母們不妨慷慨地稱讚自己孩子。

當然,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指導孩子去做應該做的事情,有時批評孩子是必要的,只是要特別小心,在言語和態度上都要謹慎,千萬不可用諷刺或嘲笑的言語,免得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難堪,使之產生自衛和反抗的心理。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直接指出錯誤的地方,然後提出改正的方法,使孩子明白應該走的路和應該做的事。如果孩子付出了努力,嘗試去改過,就算不能立即生效,做父母的也不必氣餒,可以從旁鼓勵,告訴孩子他的努力不會白費。

但是要注意選擇適當的時候和地點。隨著長大,孩子越發注重自己的思想和自尊。所以,在大庭廣眾或當著親友面批評孩子實在會讓孩子太難為情了,不論出發點是如何良善,所指出的地方如何合理,在這種情形下孩子也難以接受。

(2)批評朋友要點到為止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觀念,對朋友讚美就好了,批評會傷害了感情。而實際上,當你覺得朋友做事不恰當的時候,對他的批評,好朋友是不會見怪的。至少他知道你是善意的。當然,對於朋友的批評還是要掌握一些技巧,才能讓人家願意接受。這就要求我們在和朋友的相處中做一個善於批評的角色。

批評要與讚美相結合。適度地批評之後,對於其優點別忘了加上幾句稱讚的話,才不會損壞彼此的情誼。「以理服人」是對的,但道理有時並不容易被直接接受,有時會讓對方產生反感,儘管在反感時他內心並不一定認為道理錯了。

善於批評者還要爭取讓對方心服口服,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了。有時批評者往往認為自己是好心,但如果話中帶有了威脅,效果就難以達到,甚至會給雙方關係造成不良影響。如兩個情侶發生了點摩擦,一方大叫「你這樣誰還會願意和你在一起」,對方馬上回嘴「不在一起就不在一起,你有什麼了不起」,好心的批評也會起到逆反作用。

善於批評者會讓對方感到彷彿不是在批評自己,倒像自己在勸說自己。善於批評者語言中應避開「你應該」、「你必須」之類的詞,多用討論的口氣,避免對方的反感,在任何「強攻」都難奏效時,還不如暫停。

批評的目的是讓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光是理由充足不行,還要掌握對方的心理特點,對不同性格的人應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異。

看到朋友有缺點不指正是不真誠,而批評別人不講究方法就真會傷害感情了,只有講究技巧地批評才能做到兩全其美。

(3)批評下屬要點到為止

上司對於下屬的批評可能挫傷下屬的自尊,但是若想保證工作質量,批評仍不可避免。有一種做法錯誤至極:問題初始時對他視若無睹,而待某日心血來潮才處處責難。這種首尾不一致的做法,很難令下屬心悅誠服地改過。況且,此時也多半到了忍無可忍、不得不糾正的時候,說話時難免會像連珠炮似的啰唆沒完,似乎要將滿腔鬱積已久的數落之詞一吐而盡。

因此,只要下屬做出不當之行,就該刻不容緩地對他言明「此事不當,實不該為」,這才是對他親切的表示。另外,機巧地對他適時提出警告,也是可行的方法。

有許多上級主管,常是基於「順便代勞」的心態,代替下屬做他所應當完成之事。此種體恤下屬的作風,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長久如此,下屬們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感戴之心,甚至會反過來支使你。他們常會如此說:「你啊!你是否要到辦公室去呀?麻煩你順便將我把這份文件帶去好嗎?真謝謝你了!」他甚至還會說道:「麻煩你要去總公司之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