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領導說話的學問 第九章 領導日常說話的誤區

仔細斟酌你的言辭,以免它們變成利劍——卡萊爾

開篇言明,一個理想的口才家、一個成功的領導,除了基本的口才訓練之外還要注重觀察和思考,因為觀察與思考是經驗積累的源泉。如果你注意觀察,你會發現,很多人在別人說話的時候並不是在認真地聽。他們可能在想,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咱倆是兩個人,誰也別影響了誰。這樣,說的人,說完就完了;聽的人,聽完也完了。而且有許多人在聽別人講話的時候,也只是單純地在聽,至於別人講了什麼,有哪些話說得很好,哪些表達的方式很有特色,哪些問題用語言處理得很好,值得學習、卻往往沒有注意。實際上,我們所追求的口才,還不只是一個講的問題,還有個聽的問題;不只是個口的問題,還有個耳的問題。

有良好的口才的人,必須同時也有良好的耳才。很會說話的人,同時必須是很會聽話的人。會說話的人,在說的時候,決不只僅憑自己的意思一味地去說。他在未說之前,在說的時候,在說了之後,都有一件事情他非常關心,那就是,他的話在對方聽起來怎麼樣。如果連對方說話都聽不全,意思都不能完全領會,那麼,怎麼能談到從對方那裡吸取什麼有用的東西呢?

千萬不要以為滔滔不絕地、口若懸河地能一連講幾個小時的人,就是口才好。事實並不一定,古語道,「言多必失」,對於做領導的領導而言,此點也許更為重要。

一位真正口才好的領導,並不在於他自己講得如何如何多,關鍵在於他了解別人的心情和看法,三言兩語便會讓人折服,而這種領導也往往很善於聽別人說話,口才好的領導,甚至都有本事讓一個不願說話的人與他進行正常的溝通。

我們知道,一個正常的人在說話時,單靠語言,往往不能完全表達出他的思想感情,他的言語往往並不能十分確切地表現他的意思。這時,他們就會用神態和動作來補充了。當他們強調他們認為特別重要的地方的時候,他們會向下猛打手勢,或者握起拳頭;當他們對自己所說的話感到滿意時,他們也許會微微露出笑容;當他們對自己所說的話也不太確定時,他們會皺皺眉或用手摸摸下巴、抓抓耳朵。從他的動作我們能夠分析出他想要表示的一些意思。

聲調也是一座門戶。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聲調來說,表示的意義往往不同。而且,你應當能從對方的眼睛裡捕捉點什麼,說話時,對方的眼睛往往會透露出許多重要的信息。在與你一本正經地說某一件事,並試圖讓你相信時,眼光卻撲朔不定,你就應當懷疑話語中的真實程度了。

這些人都是在訓練口才之前,先應當積累說、聽、看的經驗。用你的耳目去了解對方,把握對方、體貼對方,然後你口裡說出的話,才會深入對方的心坎,這才是口才的最高成就。

領導在與員工交談的過程中,有的時候為了讓員工產生親切感,難免說一些隨意的話題,但是即使關係比較好,身為領導也有幾個相當忌諱的話題,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

(1)員工的隱私

隱私是員工所擁有的一些不願公開的秘密。除非是員工主動告訴你他的隱私,否則不要隨意去打探員工的隱私。尊重員工的隱私,是尊重員工人格的表現。如果領導不顧員工保留隱私的心理需要,盲目懵懂地去詢問員工的隱私,就會影響兩個人的談話效果,還會讓員工對自己產生不良的印象,進而損害領導和員工的關係。即使是員工主動將自己的隱私告訴領導,來徵求領導的意見和看法,領導也應該注意回答的內容,不要得意忘形,像一個專家一樣出謀劃策、說三道四。只要說一些象徵性的話就行了。如果員工非要領導說一些建設性建議,領導不妨給員工講一個故事,說他有個朋友曾經也遇到這樣的事情,結果是怎麼樣解決的,僅供他參考。這樣即使建議沒有任何效果,甚至起到相反的後果,領導也沒有必要自責什麼,員工也不會將過錯歸結到領導身上。

(2)員工的傷心事

員工的傷心事不能當做談話內容,一來是因為員工的傷心事並不想被很多人知道,除非這個員工心理上有某種急於傾訴的需要;二來員工如果沉湎於傷心事中,就很難和領導交談下去,因此領導要極力迴避別人的傷心話題。雖然通過同情別人往往能夠贏得別人的好感,但是提及別人傷心事的辦法終究不是高明的談話方法。

(3)員工的尷尬事

當得知員工有些尷尬的話題時,領導一定要迴避。因為尷尬的話題一說出來往往會使員工覺得特別彆扭。尷尬話題可以說是別人的禁忌話題,領導在會見員工之前一定要弄清楚別人對哪些話題十分尷尬。

宋朝釋道原在《景德傳燈錄》有載:「有行者問:『有人問佛答佛,問法答法,喚作一字法門,不知是否?』師曰:『如鸚鵡學人語,話自語不得,為無智能故』。」古有「鸚鵡學舌」的典故,其中學舌的原意是模仿別人說話。鸚鵡嘴比喻的是自己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就跟著別人也說什麼。就像鸚鵡學人說話那樣,人云亦云,照本宣科。

身為一個領導,在聽候上級用語言安排任何任務時,你先是聽他耳提面命,接著照本宣科地向下屬傳達他的指令,無奈你根本沒有領悟他所言的精神實質,結果鬼使神差地把好端端的話給傳擰了。還有的領導經常拿著別人撰好的講稿,幾乎不作任何準備,就在起身發言時讀起來。但是,照本宣科會嚴重損傷演講人的信譽,原因有三:

(1)照本宣科無法帶來真正的安全感

事先擬好的講稿與即席演講確有不同。後者當然更可信、更有趣味、更顯真誠。念講稿很難做到像平常說話一樣。念講稿時,演講者與聽眾之間幾無目光交流,少見手勢,也缺乏面部表情,聲音單調。最終,演講者與聽眾建立不起密切關係來。他們可能會不滿意而歸(「真是浪費時間,還不如我自己看!」),心中對演講者的可信度和誠意頓生疑竇。

(2)照本宣科就不能隨心所欲

憑藉講稿或細緻有加的提綱,常常限制你的靈活變通能力。如果遇到突發意外,就會受害不淺。例如,如果你正參加小組討論,輪到你發言,時間已所剩無幾。這最後一刻再做變通實屬不易。一旦現場提問打斷或話題岔開,念稿者通常很難再整回思路,接著原來的話題講下去。

(3)你的信譽可能會受到損害

不管演講的本意如何,聽眾總是眼見為實。對著聽眾念講稿,很可能令他們感到失望。他們會意識到,你沒有下工夫準備。如此一來,你的信譽可能會受到損害,你要傳達的信息就會化為烏有,你的演講也就毫無效果可言。

成功交流的基石是對講話內容或上級命令的重新組織。如果你的講話有根有據,又有自己特有的語言味道,就能暢所欲言,盡情發揮,其他方面也會水到渠成。

工作中,不乏下屬拿自己最精通的事,故意發問,以探領導虛實。如果領導被問得支支吾吾、含糊其辭或是無言以答,他便更加得意,接下來就開始動搖你的權威:「這樣簡單的事您也不知道?」

在這種場合,領導如果漲紅了臉,緘口無言,半晌不語,就會喪失應有的尊嚴,無法順利地做好今後的管理工作。如果頂著面子,與下屬「抬死杠」,結果只會更加難堪。

因此,作為領導,必須學會應付下屬這樣的發難,而非與之一抬到底。

比如說,在上述的場合下,可以從容不迫地回答一句:「你對自己的業務已經幹了三四年之久,應該精益求精才對。如果你這樣炫耀自己掌握的一點知識,不就恰恰表示你還年輕無知嗎?」

這樣不溫不火的話語、不溫不怒的態度,便是對發難的下屬所施與的最沉重、最致命的反擊。這樣做,既不讓事情進一步惡化,又可顯示出自己的風度與氣量。

當領導的固然應該是一位比別人略高一籌的「通才」,應該博學多識,多知多能,但卻不可能對樣樣事務都精通。因此,在員工強過自己的事情上,可以不與之較量,而是採取迂迴曲折的方式巧妙地迴避開,緊接著高瞻遠矚,在自己強過對方的事情上,引導和啟發下屬。

與下屬發生爭論也是領導在實際工作中會經常遇到的場面。能否有效地處理這種尷尬的事件,也是決定領導能否獲得下屬敬重的重要條件。

通常,如果領導覺得讓下屬佔上風,便會感到臉上無光,因而也急於想駁倒對方。然而,下屬(尤其是性格倔犟、脾氣古怪的個別下屬)也可能以不服輸的勁頭,硬是堅持自己的小道理,和領導開展激烈的爭論。爭論越激烈,雙方的情緒就會變得越高昂,結果也就越是難以收拾。

中國古代的軍事理論家孫子曾經告誡說:沒有勝算的戰爭,及早抽身為宜。這就是說,沒有成功把握的戰爭,如果一味地繼續蠻幹下去的話,必將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只能禍及自身。這條軍事上的策略,同樣也能運用在處理與員工的關係上。跟員工的關係倘若相持不下,只會變成「抬死杠」的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