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領導說話的學問 第七章 領導講話得體原則

盡量不說意義深遠及新奇的話語,而以身旁的瑣事為話題做開端,是促進人際關係成功的鑰匙——丁·馬菲

所謂說話有分寸,就是說話適時、適情、適勢、適機,一切以適度、恰當為原則。言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個領導者的秉性、修養。領導說話分寸拿捏得好,給周圍的人感覺就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因此,領導者講話是否有分寸是十分重要的,應做到三思而後言。嘴上功夫看似雕蟲小技,但對於領導來說,說話的尺度和分寸卻是奠定形象的基礎!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封爵受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七十處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他應當排第一。」劉邦在封賞時已經偏袒蕭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難以再堅持己見。但在他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揣測出劉邦的心意,於是就順水推舟,自告奮勇地上前說道:「大家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戰功,但都只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滎陽對抗好幾年,軍中缺糧,也都是蕭何輾轉運送糧食到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避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順利接濟皇上的,這些才是萬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你們又憑什麼認為一時之功高過萬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居次。」

這番話正中劉邦的下懷,劉邦聽了,自然高興無比,連連稱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首位,可以帶劍上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而鄂君也因此被加封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將近一倍。他憑著自己察言觀色的本領,言之有物,言之有度,享盡了一生榮華富貴。

言之有度的反面則是「失度」,什麼叫做「失度」呢?一般說來,對人出言不遜,或當著眾人之面揭人短處,或該說的沒說,不該說的卻都說了,這些都是「失度」的表現。下面我們就簡要介紹一些在領導談話中禁忌的話題,接觸這些話題容易導致談話「失度」,產生不良效果。

那麼在現實生活中,領導應怎樣避免說話失度呢?

(1)不要談及他人的隱私

涉及別人隱私的話題不要輕易接觸,這裡包括年齡、東西的價錢、薪酬等,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2)不要談論有爭議性的話題

除非很清楚對方立場,否則應避免談到具有爭論性的敏感話題,如宗教、政治、黨派等易引起雙方抬杠或對立僵持的話題。

(3)不要隨意詢問健康狀況

向初次見面或者還不熟悉的人詢問健康問題,會讓人覺得你很唐突,當然如果是和十分親密的人交談,這種情況不在此列。

(4)不要談及個人的不幸

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傷害,例如他離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當然,若是對方主動提起,則要表現出同情並聽他訴說,但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問不休。

談話一定要有分寸,認清自己的領導身份,適當考慮措辭。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應該怎樣說才能獲得更好的交談效果,是談話應注意的。同時還要注意講話盡量客觀,實事求是,不誇大其詞,不斷章取義。講話盡量真誠,要有善意,盡量不說刻薄挖苦別人的話,不說刺激傷害別人的話。

所謂講話得體,就是說話適時、適情、適勢、適機,一切以適度、恰當為原則。言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一個領導者的秉性、學識、修養。所以,領導者講話是否得體十分重要,總而言之,需注意以下兩點:

(1)講話要分對象

不同的對象對同一句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甚至會導致截然相反的效果。在人際交往中,會接觸到各種不同職業的人,每個人的職業都應受到尊重。

a、不同性別的人。對男性和女性說話也要注意有所區別,有些可以對男性說的話,未必可以對女性說。因為男性和女性在語言反應上是存在差別的,這種差別多半是由性別的心理差異所引起的。兩者對語言情境的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講,男性對於語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較強,一般的玩笑不會導致男性的難堪。而女性對於語言情境的承受能力較弱,開玩笑時要特別注意。

b、不同年齡的人。對於不同年齡的人,經歷不同,志趣各異,跟他們說話要從他們的心理狀態出發。比如對健康的中青年,說張爺爺死了、李奶奶也不行了,聽了也就聽了,不會產生什麼聯想和反感。但如果對老年人說這些肯定不妥當,會讓對方感到很不愉快,甚至造成傷害。

c、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交際場合,人們的文化程度各不相同,文化水平低的人不習慣使用書面語言,跟他們講話應該用口語;如果用接近書面語言的話,或典雅的詞句,就難以溝通、交流了。要注意的是,文化層次高的人愛聽委婉的話,不愛聽質問或不客氣的話。

d、不同民族的人。語言和文化互相依存。每個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它的語言中有所體現,因而可以從語言窺探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差異。人們對某種語言的理解,往往是以弄清楚這種語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為依據,而兩種民族文化的衝突,會導致對同一句話的反應迥然不同。

俗話說:看人說話,量體裁衣。就是這個道理。清代朱柏廬在「治家格言」里說:「莫對失意人,而談得意事」,也是告誡人們要看準對象再說話。因此,講話要以不引起對方反感且能了解信息、交流情感為目的,針對講話對象的具體情況來說話。

(2)說話要有策略

在注意作為領導說話得體的同時,更要注意語言表達的策略性。正所謂「水無常形,話無定格」。由於具體情況不同,說話並沒有一套固定的方法。同樣一件事,此時此地對張三說,效果好;而彼時彼地對張三說,就不一定好。因此,領導說話要從實際情況出發,講究策略性。

a、明確與模糊。明確是相對於模糊而言的。在人際交往中,除了使用模糊語,更多的地方需要使用語義界限明確的詞語。究竟何時用模糊語,何時用明確語,這就牽涉到語言表達的策略問題,一般來說,它取決於交際的目的、交際的情境和交際的對象。

表揚時要用明確的語言,可以提高表揚的效力,從而激勵被表揚者和大家的熱情。批評他人,或給他人提意見,說話不宜太直白,更不要把話說絕說死,要留有餘地,做到對事不對人,最好使用模糊語言。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否則就起不到批評的作用。即使對方做了很不應該做的事,犯了嚴重的錯誤,為取得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達到理想的目的,也應與人為善,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事不便與群眾或他人交底,通常可用模糊語言表達。

b、直言與含蓄。有些人性格外露,從交談中可以看出他的五臟六腑,這種人與人相處時能以誠相待,不會心懷鬼胎。有些人有涵養,說話委婉、含蓄且留有餘地,比較注意說話藝術,與人相處時能討人喜歡。這兩種人說話的格調,都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直言不諱,刺激性大,容易傷害對方的自尊,得罪人,因此大多數人不喜歡直言不諱的說話方式。通常只說「恕我直言」,沒有人說「恕我婉言」。可是一般人愛聽委婉含蓄的話,含蓄隱含著尊重別人、尊重自己的意思。委婉的話有禮貌、比較得體,聽了輕鬆自在,愉快舒暢。

c、簡略與啰唆。簡潔精練的語言能增強語言的魅力,它是知識能力和思維能力高超的表現。正像莎士比亞所說: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語言簡潔是一個人果斷性格的表現,一位自信心強的人說話絕不會拖泥帶水,而是斬釘截鐵。但領導者說話簡潔不等於簡單,在許多情況下,要言不繁,一語中的,比起長篇大論要難上許多倍。

d、欲言先抑。欲言先抑、意在言外的間接表達法,巧妙之處在於發言者迴避正面回答問題,在保持緘默的同時,巧設迷惑,使對方主動連續反問。而每一次發問都比前一次更接近於發言者的真實意圖,最後以畫龍點睛式的手法結尾,做到點到即止,使對方在自己的發問和得到的間接回答中思索、解疑,最終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

e、先說與後說。先說與後說在表達語意和效果上是有很大差別的,因此必須認真考慮。先說還是後說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點。

含蓄是一種美德。對領導者而言,則是建立良好說話形象的法寶。

社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