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領導說話的學問 第六章 領導者肢體語言妙用

一個成功的語言交流=7%的言辭+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阿爾伯特·邁哈羅賓才

現實生活中,多數領導,因為諸事纏身,在與人交談時,目光難免出現飄忽不定。尤其是面對很多人時,更難找到注視點。眼睛裡看不到別人,也未能讓別人從他的眼睛看到自己,最終使自己所講之話,成了沒有流水環繞的孤山,乏味而沒有生氣。

所以,作為領導,一定要在口語表達中注意自己的眼神:一是要盡量看著聽眾說話,二是要注意眼神運用的複雜多樣。

事實上,運用眼神講話,裡面有很大的學問和功用,我暫且將其簡單歸納為以下幾種:

第一是掃視法。講話時,用視線從左到右,或從前到後慢慢移動,掃視聽眾。這種方法一般用於比較大的場合的講話中。但注意掃視的速度不能過快,否則也變成了游移不定,還可能分散聽者的注意力。

第二是對視法。講話中目光注視某一個對象,與之進行視線交流。對視可以使對方在心理上增加對你發言的興趣,感到一種得到尊重的滿足。這種方法可以用在著重向某個人強調自己的觀念時,比如,演講過程中回答某位聽眾的提問,就可以注視著這個特定的對象發表你對問題的見解。這樣還可以有效激發其他聽眾參與討論和提問的積極性。

第三是虛視法。目光散成一片,不集中在某一點上,總體效果是「視而不見」。通常是把視線散在聽眾的中部或後部。虛視法與掃視、對視交叉運用,可以避免眼神的呆板。而且虛視法可以使你視野範圍內的一群人感覺到被關注,達到聚集注意力的目的。

視線的投向也能很直接地幫助你傳達內心的情緒。眼睛有時比語言更能貼切地表達一個人的想法和態度,嘴巴可以編織謊言,但眼睛卻不會說謊。

有人曾特意研究眼神和心理狀態的關係,結論是相關性很強:視線向上,表示你正在思索、或者很傲慢;視線向下,表示你憂傷、愧疚或者羞怯;環顧左右,表示你神情慌張、心緒不寧;短暫閉目,表示你極度悲憤、或者心情沉痛。

眼睛不僅是心靈的窗戶,更重要的是,「眼睛會說話」。那麼,你的眼睛究竟「說」了些什麼呢?

第一是公務性注視。這是人們在洽談業務、磋商交易和貿易談判時使用的一種凝視行為。讓我們設想人的前額處有一個三角形,如果一雙眼睛盯在這一區域內,那麼就製造了一種嚴肅的氣氛,而對方也能感覺出這種眼神是認真的。只要你的視線不拉到對方眼睛之下,你就能繼續控制這次交談。

第二是社會注視。這是人們在社交場合,如茶話會、舞會等各種聚會中所使用的注視。這種注視也是用眼睛看著對話者的三角部位。這個三角是以兩眼為上線,嘴為下頂角,也就是在雙眼和嘴之間。當你看著對話者臉上的這個部位時,就會造成是一種社交氣氛,就好似對談話者說「嗨,我們是朋友!」

第三是親密注視。若想親近某人,你的眼光會游移在對方眼睛至下巴乃至上半身之間。在親密關係中,你眼睛注視的是對方眼睛至胸部的三角區域;如果關係更近一步,你的注視會是在對方眼睛至胯部的區域。相愛的戀人這樣彼此對視,就是在向世人表白:「我們是親密的一對兒!」

第四是斜眸一瞥。這是一種用來表示興趣、喜歡、輕視、或敵意態度的注視行為。如果這種行為伴隨著微笑和略微翹起的眉頭,就是在告訴別人:「我對你感興趣!」如果伴隨的是眉毛下垂、嘴角下撇,這種注視就成了一種表示猜疑、輕視、敵意或批評性的人體信號。

在人際交往中,領導者不僅要「聽懂」眼睛所「說」的話,而且也要學會用眼睛來「說話」。通過上面的敘述,你就會明白,在與別人的接觸中,你的目光該落在對方身體的哪個部位,這會對你的講話產生很大影響。

美國有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講過:動作好像是跟著感覺的,但在實際上動作和感覺是同時發生的,所以我們直接用意志去糾正動作,也就是間接糾正了感覺。例如,我們失掉了愉快,唯一恢複方法,便是快活地坐起來,活動,說話,愉快便像已經和我們同在一處了。

你身體的各部分,都能幫助或配合你的談話。從你在別人眼中出現,一直到你開口之前,這一段時間,你都在說著話,只是並非用嘴來說。在你開口之前,你的眼睛,你的動作,你的全身都在表現著。這些你所表現的東西,會使人準備聽你說話,或是不想聽你說話,使人對你發生敬意或是產生惡感。所以在開口之前的這段時間裡也要特別注意。開口之前,你必須用你全部身體向聽眾傳達你對他們的敬意與好感,暗示你所要說的話的重要性,以及它基本的色調。這不只是在演說的時候要如此,平時說話的時候也是這樣。即使在閑談的時候,在朋友們的客廳里,你由坐著忽然站起來,或者把你的座位向對方移近一點,或者在眾人之中,選擇一個良好的位置,或者突然採取一個不尋常的姿勢,只要你做得自然、得體,對你的言語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姿勢是內心的外在表現。所以你如果想訓練它成為一個模型,那不但單調,而且可笑。真情愈流露,動作和姿態也愈顯得自然。有時因心情愉快,便會不自覺地揮動雙手;痛苦悲憤時,會忍不住握住拳頭,緊緊地靠在自己的胸前;而當憤怒的時候,則可能揮拳猛擊。但是所有的動作和姿態,都是以自然和靈活為要素的。

許多演說家的姿態十分古怪可笑,那也是內心的表現。然而,我們能因為姿態是內心自然的流露,就無論是笨拙或是靈活,都不必去批判、不必加以注意了嗎?當然不是的。為了要吸引聽眾,我們還必須要注意去改善自己的姿態,使其更自然得體,成為使你的口才打動聽眾的得力助手。

一位正在發言的領導,對於手的安放問題,也必須留心。究竟兩隻手的位置,怎麼處置呢?倘若可能的話,那便忘掉它們好了,讓它們自然地垂直在身體的兩邊。不過萬一你覺得它們討厭,並覺得有些累贅,而認為需要插在衣袋裡,或是放在背後,那也可以。總之一句話,總得使你的情緒安靜。你切不要注意於兩手是否妨礙你的動作,更不必顧慮什麼聽眾會不會留意到你手的位置。

其實,我們的手,是最會說話的。當然也不需要每一句話都配上手勢,因為手勢做得太多,會使人覺得不自然。可是在重要的地方,配上適當的手勢,比較能吸引人的注意。如果能夠使人在聽你講話的時候,不但有的聽,而且還有的看,那你幾乎可以不必擔心對方的注意力會從你的身上離去。

不自然的手勢,會招致許多人的反感,造成交際的障礙。優美動人的手勢,令人心中充滿驚喜;柔和溫暖的手勢,令人心中充滿感激;堅決果斷的手勢,好像有千鈞的力量。有的手勢令人遠遠地感到演講者的熱情和歡喜;有的手勢卻輕率得很;有的手勢表示漫不經心;有的手勢使人覺得你洋洋自得;有的手勢告訴別人自己非常非常的忙;有的手勢又告訴對方,下面要說的是非常要緊的事情,請你集中精神來聽。在讓座、握手、傳遞物件、表示默契,以及在談話進行中,手勢有時自然地融為談話的一部分,加強我們語言的力量,豐富我們語言的色調。有的時候,手勢也成為一種獨立而有效的語言,利用好這種語言,會令你的講話更具魅力。

總結起來,有幾條大致的原則,作為領導,在身體語言上應當特別注意的。

(1)不要重複姿勢,任何一種姿勢,重複多次總會令人覺得乏味。

(2)用手做手勢的時候,不要只從肘部做起,這樣會使人感覺你的手勢不自然,最好調動整條手臂。

(3)姿勢不宜結束得太快。例如,當你伸出食指向前面指著,用這種姿勢幫助你說話的語氣時,切勿立刻把手縮回,最好等到說完一句話以後,才縮回手臂。

(4)要保持姿勢的自然是必須練習的,這種練習,也許在做時覺得有些勉強,但經過相當時日後,便可以漸漸地成為自然了。

(5)你得注意,不能讓你的動作或姿勢奪取了聽眾對你說話的注意。許多人的動作過火,反而使聽眾注意他的動作。

有位著名的企業管理學家,曾把企業發展的四個核心因素比喻成馬的四條腿。這四個因素是:領導力、執行力、組織氛圍和企業文化。而領導力被放在第一的位置。作為一名領導者,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要想實現強而有力的領導力,自身形象的塑造是至關重要的。

對於領導者來說,外表形象就是他給員工、給上級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往往能持久。一位風度翩翩、形象氣質俱佳的領導,往往能帶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直接激發員工工作的興趣;反之,一個形象不佳的領導,會給別人留下以不好的印象,甚至使對方在心理上對該公司產生種種疑慮,這可以說是心理學中「光環效應」的結果。

(1)良好的形象表現在服飾方面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