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領導說話的學問 第四章 領導說話修辭學

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劉勰

一語雙關就是有意識地使用同一個詞或同一句話,在同一個言語環境中兼有兩重意思;也就是利用語言的多義性,使講話含義不僅表現在某個詞或一句話的字面意義上,而隱含在這個詞或這句話的背後的含義才是真正的表達意圖。更通俗一點講,表面上是說這件事,實際上是指另一件事。這種修辭方法對於提升語言的藝術色彩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使講話簡單明了,又含蓄自然、幽默風趣。

1993年3月,「大連-香港經貿合作洽談會」在香港舉行。這是薄熙來新任大連市長後第一次在香港參加的大型招商活動。開幕前舉辦的新聞記者招待會上,一名記者一上來就直截了當地發問:「薄先生,你的父親是中共高官,你做市長,是不是並非主要因為政績,而是沾老子光?」話題一出,會場所有眼睛、攝像鏡頭都對準薄熙來,看他如何回答。

薄熙來微微一笑,說:「我欣賞這位記者先生的直率,也許他提出的問題不止是他一個人想問的。我不否認『沾老子光』,而且還樂意告訴諸位,我曾沾的光使我終身受益!當我還是個正在認識社會和人生的中學生時,因為家庭牽連,我被關進了監獄。五年的監獄生活,使我經受了磨難,鍛煉了意志,學會了思考,懂得了公正、民主、法制對一個社會是多麼重要,溫飽、自由、尊嚴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命運在這五年里給予我的饋贈,並非人人都能得到的。如果沒有一個這樣的老子,我也得不到這份禮物,這豈不是沾了大光?至於個人政績,我不便評價,這是我的市民的事,但有個事實我想在這裡提醒:我是由大連人民推舉的代表選出的市長,而大連人民是不會視他們的權利為兒戲的!」

聽了這番應對,在場的記者們無不對這位尚未熟悉的年輕市長刮目相看。其實在許多場合,薄熙來以他充滿睿智與幽默的談吐,給人留下了經久難忘的印象,是我國當今的「政壇明星」,常被人們所津津樂道。

還有一次,大連星海灣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大幹五十天,確保11月底封頂」的誓師大會,儀式正在進行,坐在主席台上的星海灣總指揮老宋的坐椅突然倒下,宋總指揮從上面摔下來,很窘。薄熙來說:「今天的誓師大會開得很好,大家決心都很大,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你們看,你們的宋總指揮已經坐不住了。(大笑)望大家團結一致,五十天確保封頂。(長時間鼓掌)」大伙兒都為薄熙來市長隨機應變、妙語解困,並順勢鼓舞士氣的機智而喝彩。

一語雙關,既能化解尷尬,又能使話語含蓄、幽默,饒有風趣,還能加深語意,引人思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經常被人使用,受到許多優秀領導者的青睞。

例如,宋楚瑜在清華大學講演時,開始講道:

尊敬的顧校長,中共中央台辦陳主任,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早安、大家好。聽到顧校長剛才的一番讚美之辭,套句北京人所說的話,聽到之後,忒高興了。昨天天氣預報說可能今天有一些雷陣雨,但今天到清華大學看到的不僅是風和日麗,而且是撥雲見日。這不就是大家所期望兩岸雨過天晴、撥雲見日嗎?這種期待都是大家所共同的。

特別是在一些嚴肅場合下,有些話不便明說,用雙關語則能隱晦曲折地表達出這種想法。

一位青年來到編輯部,遞上自己的作品要求發表。編輯看了他的作品後問:「是你自己寫的小說嗎?」

青年人回答:「是我自己寫的,我構思了幾個月,整整寫了三天,才把它完成。」

編輯站起來與他握手:「啊,偉大的契訶夫先生,您什麼時候復活了啊。」

青年臉一紅,拿起了作品稿,不好意思地走了。他的文章是抄襲契訶夫的,但編輯沒有直接指出,而是以契訶夫復活了這種荒誕的感慨讓青年自己知道作品不應發表。語藏機關,一件尷尬的事竟然說得如此風趣,編輯用的就是雙關手法。

運用這種手法,要注意貼切,分清場合與語言環境,注意對方的理解能力,選擇好內容與雙關形式。如果運用不當,很可能導致雙關艱深晦澀,落入低級趣味。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在說明一個事物時,不是直接去說,而是通過描述或說明另一個事物來達到目的。這樣,用人們比較熟悉的東西來描述、解釋人們不熟悉的東西,減少理解的障礙。比如,有人曾問愛因斯坦,究竟什麼是相對論。作為一個非常深奧的理論問題,如果用科學術語來解釋,必定冗長晦澀,讓人難以理解。愛因斯坦是如何解釋的呢?「你同你最親愛的人坐在爐子邊,一個鐘頭過去了,你覺得好像只過了五分鐘,而如果你一個人孤單地坐在熱氣逼人的火爐邊,只過了五分鐘,你卻像坐了一個小時。這就是相對論。」高深的理論,只因為巧用人的感受作比喻,簡單幾句話就說明白了。

具體說,當人們在語言交際中要表達某一事物或道理時,運用聯想或想像,引進另一種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達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體、更貼切、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使聽者愛聽,聽得明白,從而留下深刻印象。

劉向的《說苑》中有這樣一個生動的故事。

有人對梁王說:「惠子這個人說話善於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讓他打比喻,那麼,惠子就沒法說話了。」

於是,梁王對惠子說:「希望你今後說話時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說:「假若有個人不知道『彈』為何物,您告訴他彈就是『彈』,他能明白嗎?」

梁王說:「當然不明白了。」

惠子說:「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訴不知道這事物的人們,您說不打比喻行嗎?」

梁王說:「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這個故事中,本來梁王是不讓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個比喻,說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體、喻體和喻詞三部分組成。本體是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是用來做比的事物或對象;喻詞則是標明比喻關係的詞語,如「好像」、「恰似」、「像……一樣」等。比如,毛澤東曾說,有些人寫文章長而空洞,就像「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這裡,長而空的文章就是本體,臭而長的「裹腳布」是喻體,「像」是喻詞。

人們說話是為了描繪事物,或闡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這些東西表述得生動具體,使別人印象深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運用貼切的比喻,就能化難為易,話半功倍,具有說服力。

巧妙運用比喻,能給語言塗上一層絢麗色彩,增加講話的形象性、生動性和感染性,讓語言更精彩。前面講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的解釋,不僅能讓人理解相對論的內涵,更讓人覺得風趣可愛。用好比喻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兩者相近

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完全不同、但又有極相似之處的兩種事物。屬性相同的事物,難以激發人們的聯想,沒有比喻的意義;而沒有相似之處的事物,根本不具有可比性,也不能用來比喻。

(2)通俗易懂

喻體要淺顯,生動具體,與聽眾的生活非常貼近,只有這樣才能讓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形神兼備

這是指對比的兩事物不僅要有外表的共同點,還要有內在特質與神情上的相似點,以便能揭示事物的精神實質。

(4)自然貼切

比喻是增加語言色彩的好方法,但比喻不是越多越好,不能為了比喻而比喻,不能出於獵奇而矯揉造作、故弄玄虛。比喻應有創造性、不能老用那些已經為人熟知的比喻。不自然的比喻,不但不能為講話添彩,反而會讓聽眾反感。

領導講話必須有氣勢,讓聽眾感受到語言的壓力,感受到力量。運用排比可使語意表達層次清晰、語勢強勁、節奏鮮明、語意暢達,最能提升語言氣勢,可以讓話語整齊明朗,富於節奏感,讓聽眾感受到一種氣勢如虹、滔滔不絕的語氣力量,給聽眾形成強烈的震撼力。

這種修辭手法一般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密切關聯、語氣一致的片語或語句排列而成,用以表達同一範圍、同一性質的事物,以增強語勢,增強節奏感和旋律美,加強語言的力度。

羅斯福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向國會發表了演講。他說:

「昨天,日本對夏威夷群島的進攻,給美國海軍造成了嚴重損害……」

「昨天,日本政府發動了對馬來西亞的進攻。」

「昨天,日本軍隊攻入了香港。」

「昨天,日本軍隊攻陷了關島。」

「昨天,日本軍隊登陸菲律賓群島。」

「昨天,日本進攻了威克島。」

「昨天,日本人進攻了中途島。」

這裡用排比的手法,將日本軍隊一日內的所作所為一一道來,讓人們認識到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的猖狂,認識到美國所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