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領導說話的學問 第三章 培養當眾講話的心理素質

思維能力就像是一架裝備精良的儀器,它控制著你的語言邏輯——肯尼迪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領導處在激烈商戰的前沿,機會總是稍縱即逝,能否經常與人交往決定了你能否不斷獲取新的信息,開闊眼界和思路。在同樣的環境中,難得的機遇往往是口才和交際能力創造出來的。一個領導在廣交朋友、多方交流和相互溝通的過程中,既能表現和檢驗自己的見解,又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信息網路,既能對一切變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又能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思路和目標,因此,他總會獲得意外的收穫,抓住機會、做出成績。

要想真正掌握口才藝術,必須堅持積極的心理態度。口才藝術,雖然可以羅列出無數種理論、知識、教材,但歸根結底,它是一門實踐科學,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實踐中應用與提高。口才鍛煉伊始,你不能滿腦子「面子」思想,想一些諸如「如果我說錯了,大家該怎麼笑話我呀!」「如果我的話不被執行怎麼辦?」等,這樣的想法只會打消我們剛鼓起的勇氣。放棄了實踐的機會,就等於是放棄了提高的機會。

在一個都市化的社會裡,一個領導者不論從事任何職業,當眾說話都不可避免的,如果總是吞吞吐吐、詞不達意,豈能當好一個領導。美國著名教授詹姆士說:「普通人只發展了他蘊藏能力的十分之一。與我們應當成就的相比較,我們不過是半醒著,我們只利用了我們身心資源的一小部分……」而要最大限度地開發潛能,首先要從「有效地說話」開始,進行所謂「語言的突破」,突破恐懼的心理,釋放被束縛的智慧,獲取自信,增強內心與外在世界的交流,而在這種釋放的交流中,沉睡的智能會意想不到地充分發揮出來。

領導口才的心理準備要求領導有膽有識地勇於實踐和進取,進而增長並顯示出自己的本領。俗話說:「藝高人膽大」,但是,藝不很高時,可以膽大;但膽子不大時,卻不可能藝高,膽大才能藝高。

影響激烈的體育比賽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是什麼?是技能上的差別嗎?不是,事實證明:心理的力量比技能的力量更強大。足球中的「臨門一腳」功夫恐怕更多地在心理素質上,「見了強隊怕贏不了,見了弱隊又怕不小心給輸了」,則更是心理方面的問題了。1976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十項全能金牌的得主詹納,應當說是體育運動技能比較高的運動員了,但在他回答記者詢問的時候,卻說:「奧林匹克水平的比賽,對水平相差不多的運動員來說,大約有20%是身體方面的競技,80%是心理的挑戰與抗衡。」可見心理因素作用之大。

丘吉爾可以說是20世紀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在口才方面也並沒有什麼過人的天賦,完全與普通人一樣。他初次在國會演講時,為了準備這次演講,他一連幾天寫稿、背誦、對著鏡子反覆練習,生怕出點差錯,生怕當眾出醜。但是,演說那天,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他很緊張,而且很怕自己會表現不好,他越怕越緊張,腦海里終於成為一片空白,結果使他尷尬極了。從那以後,他開始了對演講的鍛煉,但與別人不同的是,他不是單純地去抓演講技能,而是改變了心理態度,在心理方面做了充分的準備,他不再害怕失敗,不怕出醜,不論在什麼場合,他都敢於當眾說出自己要說的話,於是,他很快變成了一位頗具感染力的演說家。

領導口才的訓練,第一要點也在於心理素質的培養。要擴大自己的心理開放區域,坦誠、開朗、敢於和樂於表現真實的自我,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點和弱點,並通過人際關係這面鏡子來檢驗和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

口才的訓練和培養,也依靠個人的心態積極與開放。現代社會的交際,都是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進行的。禮貌待人,不是為了謹小慎微;讚揚對方,不是恭維拉攏;適應別人,不是可以失去自我;而特立獨行,並不意味著盛氣凌人。像契訶夫筆下的小公務員那樣,自慚形穢、萎萎縮縮,連一點起碼的主體意識都沒有,沒有自己的個性、主見和尊嚴,猶如踩鋼絲似的戰戰兢兢地過日子,怎麼能夠開口、遊刃有餘地同別人打交道呢?

在社會交往中,當眾講話無時無處不會出現,用好它可以出人頭地、左右逢源。說話水平高,很多利益呼之即來;說話水平低,很多利益聞聲而去。因為在這個熙來攘往的世界上,利益總是隨著人的願望和意思而流動的。而表達願望和意思的基本工具便是語言,那些說話水平高超的人大都伶牙俐齒、巧舌如簧,把各種願望和意思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來,把各種利益順理成章地聚攏到對自己有利的方向上來。可見當眾說話水平對個人價值實現、人生成功的作用是難以估價的。

有人說,人的思想猶如禁錮在籠子里的獅子,而籠子的鑰匙就是語言,不將它釋放出來,就無法發揮其王者的力量。意思是說人的思想需要表達,需要與別人交流,這樣,思想才能如獅子般發出振聾發聵的怒吼。交流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文字、表情、手勢、動作,但更多的、更普遍的、作用更大的,則是口語。

民諺云:「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管子說:「心司慮,慮必順言,言得謂之知。」也就是說,心主管思想,思想由言語來表達,表達出來別人就知道了,這就是思想交流了。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思想是千差萬別的,對人、對事、對問題的認識,不可能都完全正確。通過口語這一工具,便可以與別人切磋、溝通、交換意見,在不斷的修正中,獲得正確的認識。這樣,自己的思想就會進步,境界就會提高。同時,也能被他人充分地了解、認識,從而獲得各種人生的良機。

列寧是一個善於利用當眾講話與群眾進行思想交流的人。前蘇聯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普·凱爾任采夫的《列寧傳》中記載了這麼一段:

1921年列寧來到高爾基城的一個小鄉村,他走進了草房……然後開始和農民談話。他們先是像朋友間那樣風趣地談日常瑣事。當他們已經這樣打趣了半小時左右時,當他們把那些話題諸如糧食、巡邏隊、跑單幫的投機商人談完了的時候——他們在列寧面前拿這些事情說笑,列寧聽了他們敘述的這些欺騙行為也笑。

這一切,作為題材,對他都是有用的——這時,列寧就勢站起來開始清楚地用通俗的語言把新經濟政策告訴給農民。農民用心聽,他們之所以傾聽,是因為他們看到這個人確是為他們開闢了「一個新的未來、一個幸福的生活」。

列寧在同農民的思想交流中,使思想得以表達,調動了農民革命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又獲知農民的要求,為制定更完美的經濟政策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資料。

古巴革命領袖卡斯特羅,1953年7月率隊攻打蒙卡達兵營失敗被捕,10月16日他在審判他的法庭上作了題為「歷史將宣判我無罪」的長篇辯護,慷慨激昂,有理有據,使審判者無言以對。結果卡斯特羅反而從被告變成了原告。他結尾的那句「歷史將宣判我無罪」,突現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數十年來一直成為人們交口稱頌並被廣泛效仿的自我辯護的名句。

現實中,不少領導者當眾講話時,除了表情不自然,容易怯場之外,還常常因為情緒不能控制,冒出幾句很不符合身份的話,事後,令他們自己也大為吃驚。其實,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心理準備和實際訓練,通過下列五個方面的訓練方法或許能給你一些幫助。

(1)調整好呼吸

說話時發生不正常情況通常都是這樣的順序:怯場——呼吸紊亂——頭腦反應遲鈍——說支離破碎的話。因此調整呼吸會使這些情況恢複正常。

從某種意義上說,「呼吸」和「氣息」是一個意思,因而調整呼吸就是「使氣息安靜下來」。在人前說話緊張的人大都是想要說話時呼吸紊亂,氧氣的吸入量減少,頭腦一時陷於痴呆狀態,從而不能按照所想的詞語說出來。

說話時全身處於鬆弛狀態,靜靜地進行深呼吸,在吐氣時稍微加進一點力氣。這樣一來,心就踏實了。此外,笑對於緩和全身的緊張狀態有很好的作用。微笑能調整呼吸,還能使頭腦的反應靈活,話語集中。

(2)尋找好話題

在平時應酬中,我們可以隨時注意觀察人們的話題,哪些吸引人而哪些不吸引人?為什麼?原因是什麼?自己開口時,便自覺地練習講一些能引起別人興趣的事情,同時避免引起不良效果的話題。

(3)迴避難題

哪些話題應該避免呢?從你自身來說,首先應該避免你不完全了解的事情。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糊裡糊塗地說一遍,不僅不會給別人帶來什麼益處,反而給人留下虛浮的壞印象。若有人就這些對你發起提問而你又回答不出,則更為難堪。其次是要避免你不感興趣的話題,試想連你對自己所談的都不感興趣,怎麼能期望對方隨你的話題而興奮起來呢?如果強打精神故作昂揚,只能是自受疲累之苦,別人還可能看出你的不真誠。

(4)豐富內容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