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領導說話的學問 第二章 塑造有力的領導形象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

一個領導是否有風度,一多半來自他說話的魅力。因其直接影響到他是否對對方具有吸引力,關係到他是否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還影響到他能否完全用語言駕馭下屬,能否具有一語千金的口才效果。

然而,說話的魅力到底從何而來呢?事實上,組成說話魅力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每個人說話的內容,說話時選詞造句與構篇布局的材料、手段,說話的語氣、語調,說話的身姿、手勢、表情……都可以折射出他是否具有說話的魅力。

下面,我們先來談談說話的風度。

所謂風度,是指美好的舉止、姿態及表情等。說話的風度是一個人內在氣質的言語表現,是一個人的涵養的外化。使自己的說話具有風度,是增強自己說話魅力的重要途徑。良好的說話風度,往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無論是男士說話中那剛毅穩健的氣質,還是女子說話中那風姿綽約的魅力;不論是外交官那彬彬有禮的談吐,還是政治家那穩重雄健的言論,都會令人仰慕不已、傾心無比。正如德國戲劇家萊辛所說:「風度是美的特殊再現形式。」

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風度正是外在語言和內在氣質的恰當配合。首先,風度是一種品格和教養的體現。如果一個人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沒有優雅的個性情趣,其說話必然是粗俗鄙陋、瑣穢不雅。其次,風度是一種性格特徵的表現。比如,性格溫柔寬容、沉靜多思的人,往往寥寥幾句的輕聲細語就能包含濃烈的感情成分;而粗獷豪放、性情耿直者,則說話開門見山、直來直去。再次,風度是涵養的一種表現。這主要表現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不卑不亢,雍容大度。最後,風度是一個人說話的選詞造句、語氣腔調、手勢表情等的綜合表現。如法官在法庭說話時,則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邏輯縝密。

說話的風度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洋洋洒洒、侃侃而談是風度,隻言片語、適時而發也是風度;談笑風生、神采飛揚是風度,溫文爾雅、含而不露也是風度;解疑答難、沉吟再三是風度,話題飛轉、應對如流也是風度;輕聲慢語、彬彬有禮是風度,慷慨陳詞、英風豪氣也是風度。每個人在培養自己的說話風度時,應根據自己的性格特徵、情趣愛好、思維能力、知識結構等有所選擇。另外,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環境下,其說話的風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教師在課堂上講課與在家裡跟家人閑聊時,則表現為兩種相差甚遠的風度。

說話的風度是人的一種自然特色,是與時代相吻合的。我們反對脫離時代追求風度;我們也反對脫離自己的個性、身份去講究風度。任何東施效顰、搔首弄姿、沒有個性的說話都毫無風度可言。

在日常的說話、判斷或講座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同樣的話,這個人說,我們就很願意接受,而換成另一個人說,我們就不但不願接受,而且還會產生一些反感情緒。為何會出現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呢?這實際上牽涉到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問題,而說話態度又是說話人風度的最直接體現。

我們說話的目的,是為了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他人,讓他人明白、了解、信服進而執行我們講話的意圖。如果說了話,別人沒什麼反應、不信服或產生反感,說了還不如不說,不如下一紙公文,硬性讓其執行了事。

那麼,在一般的情形下,即在日常生活中,在與一般普通朋友的正常交際場合中,別人希望我們有什麼具體的表現呢?

首先,別人希望我們對他的態度是友好的,希望我們願意和他做朋友;別人希望我們能體諒他的困難、原諒他的過失;別人還希望我們能關心他們、幫助他們、思考他們的問題,並對他們提供有用的建議,與他們成為友好的、忠實的、熱心的朋友。

其次,別人希望我們對他本人、對他所做和講的事情均感興趣。每個人都有此希望,包括我們對別人也是如此。因而,我們最好能做一個對什麼都感興趣的人。本來,我們的興趣也跟一般人一樣,常常容易被有興趣的人物、有興趣的談話所吸引,而卻忽略不太吸引人的人物。如果我們是同情心很強的人,就不該如此,而應該學會使我們能顧及全體,並且特別照顧那些不被人注意的人;當我們談話時,我們要把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看到。我們的雙眼,要隨時在每一個人的臉上停留片刻,對於那些沒有講什麼話的人和那些看似不太自在的人,特別要注意,要設法找些話題跟他們交談,以便解除他的緊張和不安的心理因素。

總而言之,別人希望我們對他講的東西都感興趣,並希望我們的態度是友善的、良好的。作為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我們應該學習和具有這樣的能力,注意生活中這些平常之需,在普通交談中,多將心比心,說話時給人良好的態度,展現自己說話那種令人倍感親切的魅力。

人常謂,君子行大禮而不拘小節,特別作為領導者,只要把握住大方向,大事不馬虎,有點小錯誤,完全不必要在意。豈不知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節,讓很多走上領導崗位的人停止了自己的腳步。

現代社會,有的人將輕浮視為洒脫,將放蕩不羈視為追求個性。這種認識上的錯誤,使他在人生旅途上、事業崗位上犯了大忌,以致處處碰壁,而不自知。有的領導者在工作單位上班、下班,與人見面從來不先打招呼,即便人家問候,也迅速支吾過去,甚至故意將頭扭向一旁。這種人獲得了一點成績,便更加我行我素旁若無人,結果不但損失了自己的領導威望,還使自己徹底成了孤家寡人。

不要小瞧了和別人溝通這一細節。雖然與人溝通感情的最初階段只是打招呼,但不要忘記,在人的內心裡有思想和感情兩個方面。心與心之間的軸要想繫上輪帶,最初的方法就是打招呼,由陌生到認識再熟悉,然後才是溝通、交流思想。如果連最簡單的如「您好」、「再見」等日常的招呼也不會的人,怎麼能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社會人士呢?人生活在社會上,還得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和誘導,不可能不與周圍的人接觸,你不拘小節,難道你周圍一般交往的人也不拘小節嗎?

在交往時,言行舉止往往與人的內心世界聯繫在一起,因此對於個人的言行舉止,也必須注意。因為這些言行可能會使對方產生對你的好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交往的成敗。尤其應該注意的是,盡量不要招致對方的不愉快,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一定要嚴加禁止,即所謂「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我們總要時時反省、檢視自己的舉止言行,雖然只是一些小節,平時稍加註意才會讓對方對你有好感。

有的人交談過久就習慣使用口頭禪,甚至時常講「不可以」、「不行」這一類否定詞語,這種人給人的印象多半不是很好。此外還有一種人服裝不整、不注意衛生,給人不潔之感,或常做些不雅的動作,以及態度冷漠、公私不分等,都必須好好注意,加以改善。「入鄉隨俗」,是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諺語,每個人的舉止言行都是環境的產物,但人是能動可變的。要改造環境,首先必須適應環境。這點任何人都需要注意。

與人交往時,只要你靜靜地觀察別人,你會發現,下面講到的幾點,就是交際中大部分人公認的惡劣態度。不知你自己是否注意到了這些細節?

就表情而言,應注意的態度,主要有:

(1)自鳴得意的態度,傲慢的態度,不屑的態度——這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

(2)不穩定的態度——說一些沒有自信心的話,而使聽的人無法信任你。

(3)不自重的態度——過度熱衷於取悅於別人,很難給人好印象。

(4)冷淡的態度,生硬的態度——使人感覺不親切,缺乏投入感,讓人敬而遠之。

(5)不識時務的態度——如在酒席上談論嚴肅的話題,述說悲哀的事情時,臉上無任何錶情,或只知談論個人興趣,從不理會別人的感覺和反應。

(6)隨便的態度——給人馬馬虎虎、消極的感覺,反應過激,語氣浮誇粗俗,滿口俚語粗話。

以上所舉的態度,應該隨時注意,應避免這些不良態度在與人交往中表現出來。

就動作而言,應注意的姿勢或動作,主要有:

坐要有坐相,不要隨便左右晃動,如果是女士的話兩腿要併攏;站立時膝蓋要伸直,腰板要直,不要抖腿,不要撅臀部;不要抓頭搔耳,兩手應自然垂放在兩側,或是輕放在前面;不要玩弄或吮吸手指,盡量不要蹺腳;表情溫和,有親切的眼神和飽滿的精神。

有的人說話時喜歡將手插在口袋裡,有時還坐在桌子上,這不是好的習慣,這是一種過於散漫、過於隨便的講話方式。在交談時,將手插在口袋裡,不僅很難令對方接受,而且容易讓人產生不良的印象,尤其是在多數聽眾面前,這種姿態會使周圍的人覺得這位發言者只沉迷於自己的世界之中,而將他人看做較自己低下,使人感覺別人不可超越他。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