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領導口才的7種應用 第二十六章 公關應酬中的口才:言談舉止要保持身份

領導者在社交場合幽默機敏,妙語連珠,語言充滿情感,耐人尋味,可以縮短彼此之間的距離,控制社交場合氣氛,從而結識更多的朋友。

身為一名領導,經常會參加一些慶祝的場合,這時領導往往要發言表示對社會生活中有喜慶意義的人或事表示良好的祝願和熱烈的祝賀。祝賀語言對於一名領導而言是一種常用交際用語,一般是指通過祝賀表達你對對方的理解、支持、關心、鼓勵和祝願,以抒發情懷,增進友誼。

從語言的表達形式看,祝賀詞可以分為祝詞和賀詞兩大類,祝詞是指對尚未實現的活動、事件、功業表示良好的祝願和祝福之意;賀詞是指對於已完成的事件、業績表示慶賀的祝頌。

祝賀要注意以下幾點:

1.情景性

祝賀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進行的,因此一定要考慮到特定的環境、特定的對象、特定的目的,使之具有明確的針對性。

2.情感性

祝賀語要達到抒發感情、增進友誼的目的,必須有較強的鼓動性與感染力,因此要求語言富有感情色彩,語氣、語調、表情、姿態等都要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大多數成功的祝詞本身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抒情獨白。

3.簡括性

祝賀詞可以事先做些準備,但多數是針對現場實際,有感而發,講完即止,切忌旁徵博引,東拉西扯。語言要明快熱情、簡潔有力,才能產生強烈的感染力。

有些祝詞、賀詞要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由景生情的發揮,但必須緊扣中心,點到為止,給聽眾留下咀嚼回味的餘地。

4.禮節性

祝賀詞在喜慶場合發表,要格外注意禮節。一般需站立發言,稱呼要恰當。不要看稿子,雙目要根據講話內容時而致禮於祝賀對象,時而含笑環視其他聽眾。要同聽眾作感情的交流。還可以用鼓掌、致敬等動作加強同聽眾心靈的溝通,以增強表達效果。

領導在應邀參加宴會之前,要適當地打扮自己,表示對主人以及參加宴會者的尊重。要遵守時間,最好提前到達一會兒,可以和主人以及其他客人應酬。如果有其他事情耽擱,不能參加宴會,應事先向主人說明。如果參加宴會時不小心遲到了,應向主人致歉。

1.開宴

按照主人安排的座次入席,不能亂坐座位。入座時,要和其他客人禮讓,並從椅子左邊入座。開宴之前,可與鄰座交談,不要擺弄碗筷、左顧右盼。等主人、同席年長者招呼以後,才能動筷。

2.飲酒

主人向客人敬酒時,客人應起立回敬。

當主人給客人斟酒時,有酒量的也要謙謝一下,不要飲酒過量,導致酒後失態;不善飲酒的可向主人說明,或喝一小口,表示對主人的敬意。無論主人還是客人,都不應強勸別人喝酒。

飲酒以及喝其他飲料時,要把嘴抹乾凈,以免食物殘渣留在杯沿,十分不雅。飲酒時,倒「八分」滿,要慢斟細酌,不要「咕嘟咕嘟」直往下灌。

3.進餐

總的來說,進餐時吃相要文雅、舉止要得體。一般禮儀如下:

用餐時須溫文爾雅,從容安靜,不能急躁。

不要兩眼盯著菜只顧吃,要照顧到別的客人,謙讓一下,尤其要招呼兩側的女賓。

與鄰座交談時,切忌一邊嚼食物,一邊與人含含糊糊地說話。

必須小口進食,不要大口地塞,食物未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閉嘴咀嚼,不要發出「叭嗒叭嗒」的咀嚼聲。

湯、菜太熱時,不要用嘴去吹,等稍涼後再吃;喝湯時,不要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

吃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如滾燙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沖涼。

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

在餐桌上,手勢、動作幅度不宜過大,更不能用餐具指點別人。

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時,均應避免跟人說話或敬酒。

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將口就食物。食物帶汁,不能匆忙送入口,否則湯汁滴在桌布上,極為不雅。

切忌用手指掏牙,應用牙籤,並以手或手帕遮掩。

若要咳嗽、打噴嚏,將頭轉向一邊,用手帕捂住口鼻。

不要伸懶腰、打哈欠,毫無控制地打飽嗝。

喝酒宜各隨意,敬酒以禮到為止,切忌勸酒、猜拳、吆喝。

如欲取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調味品,應請鄰座客人幫忙傳遞,不可伸手橫越,長驅取物。

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領導者,經常需要作即席講話。所謂即席講話,是指在一定場合,沒有充分準備、沒有現成稿子的情況下,由他人提議或自認為有必要而當眾臨場發表的講話。

在日益開放的現代經濟社會,即席講話是領導者綜合素質的一面鏡子,是群眾評價領導者能力、水平的一把尺子。即席講話若能講得生動精彩、引人入勝、打動人心,無疑會給聽眾留下難以忘卻的印象。而成功的即席講話,不僅可以塑造良好的領導形象,提高領導者在群眾中的威信,更能有效地促進各項工作的開展。如果一個領導人員,經常能根據現場主題,針對氣氛,圍繞某個問題,迅速組織一篇精彩的即席講話,運用大量的事實和例證,旁徵博引,侃侃而談,且能做到觀點鮮明,聲情並茂,邏輯嚴密,聽眾就會從內心佩服這樣的領導。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善於即席講話,是作為領導者應具備的一項基本功。

正因為如此,作為一個緊張而又複雜的語言表達過程,即席講話要想很好地掌握,是非常困難的。它與一個人的思想、思維、生活、閱歷、知識、口才等諸多因素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即席講話作為領導工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講話形式,也並不是高深莫測無法掌握的,自身也有一定的技巧和規律。

1.必須學會充分把握主題的能力。當領導者應邀進行即席演說時,應能立刻對會議主題加以論說,並由此而將聽眾的注意力吸引過來。

2.必須具備別人無可比擬的組織能力。當領導者一開口講話時,便能將聽眾的興趣和情緒調動起來。

3.必須具備一邊講,一邊就能思考下一步話題的能力。如此一來,領導者在即席演說的同時就在為後面的下一步內容做準備。

4.必須具備特彆強的記憶力,同時還要精通多方面的知識。也就是說,領導者自己不但要做到辭彙豐富,語言流暢,更重要的是,還必須不斷地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並對生活充滿信心。

領導者要想使即興講話達到良好效果,還應該嘗試使用「即興生髮點」技巧,即因人生髮、因景生髮、因物生髮和因事生髮。

因人生髮,就是說領導者在演說時看到眼前某個具體的人,而產生即興類比,用以說明某種觀點。具體講,可以因眼前人的性別、年齡、外貌、性格、職業、愛好,以至在場人數的多少等各種信息,作為類比的起點。

因景生髮,也就是觸景生情,產生類比聯想。比如有一年,某校歡送幹部班的學生畢業,外面忽然響起了雷聲,接著是暴雨頓至。正在演說的教師代表靈機一動,臨時加進了幾句話:「你們聽,外面雷聲隆隆,這是歡送你們畢業的禮炮!」可謂機智適當。

因物生髮,就是說領導者看到眼前某種物體,想到這種物體的某方面特點、特性與要闡述的道理有相似性時,很容易以這種物體作為喻體;或者反過來,看到眼前某種物體的某方面特點特性,而引申出一個論點來。

因事生髮,即指在演說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出乎意料的事,如果對闡發某種觀點有利,說話的領導者也可即興把它作為類比的生髮點。

當然,即席講話的技巧還有其他形式,需要領導者在實踐中努力培養自己對語言的敏感力,並靈活掌握。

身為領導,有時避免不了與外國友人進行交流和溝通,這就要求領導掌握一些同國外友人交流的禮儀。

當今的世界是平的,跨國交際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禮儀有著較大的差異,在交際中有可能會因不同的習慣、生活方式而產生距離,怎樣才能盡量避免這些中外交際的隔閡呢?作為領導者就得學習、解讀中西方不同的禮儀,才能順利地進行中外交流。

1.招呼語

在我們國家,日常打招呼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嗎?」「上哪呀?」等等,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把這種問話理解成為一種「盤問」,感到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這種問候他們只說一聲「Hello」或按時間來分,說聲「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問候語大多有兩類:第一,談天氣。如英國人見面說:「今天天氣不錯啊!」這是因為英國終年受西風帶的影響,大西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