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領導口才的5大技巧 第十九章 敢作敢當:當一個頂天立地的領導

許多開明的領導者都堅持認為:上司承認錯誤是勇敢的表現、誠實的表現,不但能融洽人際關係、創造平和氛圍,而且能提高上司的威望、增進下屬的信任。

只有那些自尊心特別脆弱的領導者,才不敢在犯了錯誤以後向員工認錯。這種領導者是很難得到員工信服的。員工信服的領導者都是敢做敢當,不推卸責任的領導者。

「承認錯誤是一個人最大的力量源泉。」這是由美國田納西銀行前總經理L.特里提出的。它的意思是說,正視錯誤,你會得到錯誤以外的東西。

在營救駐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的作戰計畫失敗後,當時的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即在電視里鄭重聲明:「一切責任在我。」僅僅因為上面那句話,卡特總統的支持率驟然上升了10%以上。

卡特總統的例子說明:下屬對一個領導的評價,往往決定於領導是否有責任感。勇於承擔責任不僅使下屬有安全感,而且也會使下屬進行反思,反思過後會發現自己的缺陷,從而在大家面前主動道歉,並承擔責任。做下屬的最擔心的就是做錯事,特別是花了很多精力又出了錯,而在這個時候,老闆來了句「一切責任在我」,那這個下屬又會是何種心境?

領導這樣做,表面上看是把責任攬在了自己身上,使自己成為受譴責的對象,實質上不過是把下屬的責任提到上級領導身上,從而使問題解決起來容易一些。假如你是個中級領導,你為你的下屬承擔了責任,那麼你的上司是否也會反思,他也有某些責任呢?一旦公司里上行下效,形成勇於承擔責任的風氣,便會杜絕互相推諉、上下不團結的局面,使公司有更強的凝聚力,從而更有競爭力。

人不是神,總有自己的缺點,誰都難免會犯一些錯誤。當我們犯錯誤的時候,腦子裡往往會出現想隱瞞自己錯誤的想法,害怕承認之後會很沒面子。其實,承認錯誤並不是什麼丟臉的事。反之,在某種意義上,它還是一種具有「英雄色彩」的行為。因為錯誤承認得越及時,就越容易得到改正和補救。而且,由自己主動認錯也比別人提出批評後再認錯更能得到別人的諒解。更何況一次錯誤並不會毀掉你今後的道路,真正會阻礙事業的,是那種不願承擔責任、不願改正錯誤的態度。

勇於承認錯誤和失敗也是企業生存的法則。從特里法則的角度講,市場不是兩軍對壘的戰場,企業不是軍隊;承認失敗,企業可以避免更大的市場損失,可以重新調整自己的市場策略,也就可以重新取得市場機會。

領導與人交際,難免說錯話、做錯事,也就難免得罪人,有時甚至給人家帶來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經濟上的巨大損失。對此,若是能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誠懇地向人家道歉,並主動承擔責任,一般情況下,總是能得到別人原諒的。倘若你發現自己錯了,又不能及時向別人道歉,甚至千方百計找借口為自己辯解,其結果不僅得不到別人的諒解,相反,還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和人格、形象上的損害,使你失去朋友、失去友誼。因此,任何人都不能小看了道歉的作用。

簡單地說,道歉必須掌握兩個原則:一是要誠懇,二是要及時。及時而誠懇的道歉有以下幾種方式。

1、表示有所醒悟,希望得到諒解

三國時,公孫淵在遼東割據,害怕曹操征討,就給孫權寫信要歸順東吳。孫權決定派軍隊帶著錢財去支援他,並封公孫淵為燕王。大臣張昭認為公孫淵不可靠,極力反對孫權這樣做,兩人因此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孫權最後還是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張昭一氣之下,不去上朝,孫權也生了氣,派人把張昭家的門給堵上了。張昭更不示弱,讓家人在門裡又堵上了一層。後來,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人,孫權這才認識到張昭的意見是對的,於是幾次到張昭家去認錯,張昭就是不見他。

一次,孫權又來到張昭家門口,高聲喊張昭的名字,張昭仍卧床不起。孫權派人燒他的門,本意是想逼張昭出來,但張昭卻讓人把窗戶也關上了。孫權一看,連忙讓人把火撲滅,自己一直在張昭的門前站著。

後來,經過兒子的勸說,張昭終於露了面,孫權一看,非常高興,趕緊把他讓到自己車上,一路上自責不已,請張昭原諒。從此,君臣和好如初。

2、表示捐棄前嫌,希望得到幫助

1754年,華盛頓還是一位上校,率領部下駐守在亞歷山大市。有一次選舉弗吉尼亞議會議員時,一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據說,華盛頓與佩思在關於選舉問題的某一點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他說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話。佩思把華盛頓一拳打倒在地,華盛頓的部下馬上趕了過來,準備替他們的長官報仇。華盛頓當場予以阻止,並勸他們返回營地。

第二天一早,華盛頓給佩思送去一張便條,要求他儘快到一家小酒店去。

佩思如約到來,他是準備來進行一場決鬥的,令他感到驚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手槍而是酒杯。

「佩思先生,」華盛頓說,「犯錯誤乃人之常情,糾正錯誤是件光榮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對的,你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那麼請握我的手——讓我們交朋友吧。」

從此以後,佩思便成了一個熱烈擁護華盛頓的人。

3、表示承擔責任,希望得到理解

20世紀50年代,民主德國總理來中國訪問,擬簽中德友好互助條約。按照國際慣例,公布要在雙方約定的時間同時進行。然而由於記者的疏忽,在條約未簽訂時,就提前發了消息。周恩來總理看到報紙,立即打電話向已到外地訪問的民主德國總理表示歉意。

當天下午他把有關領導和記者請到辦公室開會。在了解問題發生的經過後,他說:「我只在國務會議上提醒記者暫不發表,卻沒在人大常委會上向記者交代,結果出了問題,這是我的疏忽。」然後,總理才對有關人員指出錯誤的性質、影響,及各自應負的責任和教訓。周總理這種主動承擔責任的道歉方法,使民主德國總理很受感動,並表示諒解。

真正的道歉並不只是認錯,承認自己的言行破壞了彼此間的關係,而是要勇敢地為自己的過錯承擔責任。通過道歉表示你對這個錯誤十分重視,並希望重歸於好,這樣不僅可以彌補破裂了的關係,而且還可以增進感情。

勇於認錯不僅是一個領導者應有的素質,也是一種難得的品德。其實,許多大公司的領導都具備這樣的優良品德。在這裡,我們先舉一個松下幸之助的例子。

一次,一位下屬因經驗欠缺而使一筆貨款難以收回。松下幸之助勃然大怒,在大會上狠狠地批評了這位下屬。氣消之後,他為自己的過激行為深感不安。因為那筆貨款發放單上自己也簽了字,下屬只是沒把好審核關而已。既然自己也應負一定的責任,那麼,就不應該這麼嚴厲地批評下屬了。想通之後,他馬上打電話給那位下屬,誠懇地道歉。恰巧那天下屬喬遷新居,松下幸之助便登門祝賀,還親自為下屬搬傢具,忙得滿頭大汗,令下屬深受感動。然而,事情並未就此結束。一年後的這一天,這位下屬又收到了松下幸之助的一張明信片,並在上面留下了一行親筆字:讓我們忘掉這可惡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來。看了松下幸之助的親筆信,該下屬感動得熱淚盈眶。從此以後,他再也未犯過錯,對公司也忠心耿耿。松下幸之助向下屬真誠認錯成為整個日本企業界的一段佳話,確實難能可貴。

「權威說」在中國頗為流行,一個企業的領導者即便是錯了,也不輕易低下頭來承認自己錯了,這樣做,不但不能維護自己在下屬心目中高大偉岸的「領導形象」,還會失去大家的信任。而坦誠認錯,得到的將不只是諒解,還有威信、擁護和敬重。

曾任柯林頓貼身幕僚的莫里斯(Dick Morris),在其書中關於處理醜聞有這樣一段話:「當醜聞曝光,過去的經驗顯示,揭發該醜聞的記者往往已經儲足彈藥,部署好隨後一連幾天的攻勢,以及情節鋪排。他們和編輯會老謀深算地把有關醜聞的故事和橋段,分段包裝,逐日逐日面世,使得醜聞情節每天都有新的發展,可以持續地炒作,以致不斷升溫。」

醜聞若被某家傳媒獨家揭發,當事人便要有心理準備:記者早已如「章回小說」般部署好接著幾天的報道和有關情節。如果心存僥倖,企圖以謊言掩蓋真相,或者只是像「擠牙膏」般一點一點交待事實,便很容易墮入傳媒的圈套里,被後者早已儲好的彈藥迎頭痛擊,「一巴掌又一巴掌」無情地刮過來。所以還是搶先承認錯誤,別給別人「演繹」的機會為上上之策。

《蘋果日報》就是香港傳媒追擊醜聞的箇中高手。2000年,立法會前議員程介南「以權謀私」醜聞揭發的第一天,《蘋果日報》只是披露十分有限的證據,令程介南掉以輕心、心存僥倖,在當天的記者招待會中,企圖把問題輕輕帶過,並掩蓋部分事實。不料該報的記者早已有備而戰,在會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