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領導口才的5大技巧 第十五章 簡潔精鍊:一個字價值一兩黃金

高爾基曾說:「簡潔的語言中有著最偉大的哲理。」在當今的信息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人們不喜歡那些穿靴戴帽,龐雜冗長、繁文縟節的空話套話。說話要達到簡潔、明快,就要千錘百鍊,使自己的辭彙富足、思路清晰。因為詞語貧乏,表達必詞不達意、嗦乾癟;思維模糊,表達必語無倫次,枉費口舌。所以,領導在說話時應要求自己長話短說,要「篩選」、「過濾」出最精闢的,恰如其分的表情達意的詞句,儘可能以省略的語言表達出深刻的內涵。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在華盛頓附近的葛底斯堡打響了。經過3天的鏖戰,北方部隊大獲全勝。戰後,賓夕法尼亞等幾個州決定合資在葛底斯堡建立國家烈士公墓,公葬在此犧牲的全體將士。

1863年11月19日,公墓舉行落成典禮,美國總統林肯應邀到會演講。這對林肯來說,有很大難度,因為這次儀式的主講人是艾弗雷特,林肯只是由於總統的身份,才被邀請在艾之後「隨便講幾句適當的話」。艾弗雷特不僅是個著名的政治家和教授,而且是當時被公認為美國最有演說能力的人,尤其擅長在紀念儀式上的演講,在這個典禮上,他那長達兩個小時的演講,確實精彩極了。

在這種情況下,怎樣講才能和觀眾建立良好的交往關係,並最終贏得他們的掌聲呢?林肯決定,以簡潔取勝。結果林肯大獲成功。儘管他的演講只有10句話,從上台到下台不過兩分鐘,可掌聲卻持續了10分鐘。林肯的演講不僅贏得了在場一萬多名聽眾的熱烈歡迎,而且轟動了全國。當時的報紙評論說:「這篇短小精悍的演說是無價之寶,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詞精練,字字句句都很樸實、優雅。行文完全無疵,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就是艾弗雷特本人第二天也寫信給林肯道:「我用了兩個小時總算接觸到了你所闡明的那個中心思想,而你只用了兩分鐘就說得明明白白。」後來,林肯的這篇出色的演講詞被收藏到圖書館,鑄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學,作為英語演講的最高典範。

林肯這次演講獲得巨大的成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簡潔明快的語言會使說話更添魅力。

1.歷史上冗長的演講記錄

在人際交往中,要想得到一種較佳的效果,語言必須簡潔、明快,要能使聽者在較短的時間裡獲取多而有用的信息。

歷史上曾記載了一些冗長的演講紀錄,這些演講絕對是不能稱為優秀的。比如,1933年一位名叫愛爾德爾的美國參議員,為了反對通過「私刑拷打黑人的案件歸聯邦法院審判」的法案,在參議院高談闊論了5天時間。一位記者統計:他在演講台踱步75公里,共做了1萬個手勢,吃了300個夾肉麵包,喝了40公升清涼飲料。

1957年,斯特羅姆?瑟蒙德做阻止「民權法案」通過的演講,歷時24小時18分,但遭失敗。

1912年,英美髮生戰爭,一個眾議員用馬拉松式的演講來阻止通過對英宣戰的決議。直到戰火燒到家門,形勢迫在眉睫,可這位議員仍在喋喋不休。時至半夜,聽眾席上鼾聲四起,最後,一議員急中生智,將一個痰盂甩到演講者的頭上,才得以終止辯論,通過了宣戰決議。

2.演講大師都惜語如金

「言不在多,達意則靈。」要語不煩,字字珠璣,簡練有力,能使人不減興味;冗詞贅語,絮語嘮叨,不得要領,必令人生厭。在中外歷史上,不少演講大師惜語如金,言簡意賅,同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篇章,成為「善辯者寡言」的典型。比如:

最短的總統就職演說,也就是1793年的華盛頓總統的演說,僅用135個字,便舉世聞名。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只有1260個字。

列寧在馬克思、恩格斯紀念碑揭墓典禮上的講話只有552個字。

斯大林在1941年7月3日發表的反對德國法西斯入侵重要廣播演說只有3800個字。

羅斯福的就職演說僅有985個字。

1984年7月17日,37歲的法國新總理洛朗?法比尤斯發表的演說,更是短得出奇,演講詞只有兩句:「新政府的任務是國家現代化,團結法國人民。為此要求大家保持平靜和表現出決心。謝謝大家。」措辭委婉、內容精闢。

上述這些演講大師駕馭語言的功力都是非凡的。同時,這也就說明了簡潔明快在語言交際中舉足輕重的作用。

簡潔明快的語言能增添說話的魅力,是因為如下原因:

第一,簡潔明快的語言是認識能力和思維能力高超的表現。話語的簡潔常常體現出說話人分析問題的快捷與深刻。

第二,簡潔明快的語言是果敢決斷的性格表現。自信心強、辦事果敢的人都說話乾脆果斷,不拖泥帶水。

第三,現代社會節奏快,時間觀念強,說話簡潔會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現代人的感覺,所以,簡潔明快的話語還是時代風貌的反映。

第四,簡潔的話語既能不佔用聽者太多的時間,又能使聽者覺得說話者很尊重他,所以,說話簡潔的人受人歡迎。

我們都會有這種感覺,即那種說話嘮嘮叨叨、嗦嗦、拖泥帶水、言語空泛的人,是很令人討厭的。曾有位「嗦先生」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說:

「……吾於下月即將返里。不在初一即在初二,不在初二即在初三,不在初三即在初四,不在初四即在初五,不在初五即在初六,不在初六即在初七,不在初七即在初八,不在初八即在初九……不在二十八即在二十九。其所以不寫三十,因月小之故也……」

「嗦先生」這封可簡為「吾下月將返里」的書信,卻嗦了這麼長,誰看了也會覺得索然寡味,十分討厭。雖然這僅是一則笑話,但它也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說話唆就會失去魅力。

許多說話唆的人,常常是因為情緒激動而造成思維混亂,且語言表達前後倒置,條理不清。所以,要做到說話簡潔明快,領導就要在思維和語言兩個方面下工夫,不斷練習,掌握技巧,適當發揮。

1.丘吉爾的演講詞

1948年,牛津大學舉辦了一個「成功秘訣」講座,邀請到了當時聲譽已登峰造極的偉大的丘吉爾來演講。三個月前媒體就開始炒作,各界人士引頸等待,翹首以盼。

這一天終於到來了,會場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全世界各大新聞機構都到齊了。人們準備洗耳恭聽這位大政治家、外交家、文學家(丘吉爾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成功秘訣。

丘吉爾用手勢止住大家雷動的掌聲後,說:「我的成功秘訣有三個:第一是,絕不放棄;第二是,絕不、絕不放棄;第三是,絕不、絕不、絕不能放棄!我的講演結束了。」說完就走下講台。

會場上沉寂了一分鐘後,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經久不息。

2.前總裁的回答

一個年輕人才28歲便獲選為銀行總裁。他從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總裁,更無法想像自己這麼年輕就能擔當這個職位。一天,他與股東會議主席,也就是前任總裁談話。他說:「正像您所知道的那樣,我剛剛被指定擔當總裁的職務,這真是個艱巨的任務。我非常希望您能根據您自己多年的經驗給我一點建議。」

年長的前任總裁看著坐在自己面前的新總裁,微微一笑,很快地以六個字作為他的回答:「作正確的決定。」

年輕的總裁期望能得到更進一步的建議,他說:「您的建議很有幫助,我能得到您的幫助感到很榮幸,也非常地感激。但是能否請您說得詳細一點兒呢?我是真的很需要您的幫助以便我作出正確的決定。」

可這個睿智的老人惜言如金,因此他仍然很簡單地回答:「經驗。」

新總裁仍然很困惑,再次問道:「沒錯,那正是我今天出現在這裡的原因。我不具備我所需要的經驗,我該如何獲得這些經驗呢?」

老人無聲地笑了,但依舊以簡短精練的話語總結道:「錯誤的決定。」

1.盡量簡明扼要。

說話越簡明越好,有些人在敘述一件事情時說了很多話,但還是無法把他的意思表達出來,以致聽者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仍然不知道他想說明什麼東西。如果你有這種毛病,一定要自己矯正。矯正的最好辦法是,在說話之前,先在腦子裡做一個初步的計畫,然後再把計畫要說的東西講出來。

2.用語不要過多重疊。

在漢語里,有時的確要使用疊句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者加強語氣。但是,如果濫用疊句,就會顯得累贅。例如,許多人在疑惑不解的時候常常會說:「為什麼為什麼?」其實,一個「為什麼」就足以表達你的疑惑之情,為什麼偏要多加一個呢?還有的人答應別人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說「好好好」,一連說上好幾個。其實,說一個「好」字就足夠了。

3.同樣的詞語不可用得太頻繁。

聽者總希望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