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領導口才的6種力量 第四章 說服力:說話就像是一場場頭腦的較量

雖然上司在職能和地位上與下屬有所區別,但在人格、尊嚴方面,上司與下屬是平等的。上司要想在下屬面前樹立起形象和聲譽,說服時就必須信守諾言,以身作則,公平待人,平易近人。只有這樣,下屬才會服從領導,配合工作,積極出謀劃策。

對意志消沉、沒有幹勁的職員,最好能讓他參與從未參加過的會議。會議上可以用詢問加討論的方式激發他們,改變其態度。

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會議效率,還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擴大了工作者與經營者的「參與意識」。

所謂「參與意識」,內含有影響一個人幹勁的重要因素。

人的潛在心理經常會對和自己有關的事情,產生一種「想了解得更深」的「參加慾望」,雖然有時想不去理會某事,但這種想法卻違背了潛在心理的要求。

例如,平常總認為參加會議非常無聊而不去參加,但如果想到只有我一個人沒去參加,就會有強烈的被隔離感,這時由於無法滿足參加的慾望,就產生了一種不滿的心理。

讓對方說出意見,充分地滿足其參加慾望,能使對方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一旦人心裡有了這種意識,那麼,不管是集團或組織的目的,就會像是自己的目的一樣,對方會在不知不覺中,使工作態度和幹勁逐漸好轉起來。

美國心理學家雷德,以他擔任多年上司的經驗說道:「對部下不能用命令的方式,而要用詢問的方式。」這也是希望從聽取對方的意見中,誘導出對方的參與意識。如此一來,可使對方的意見充分表達出來,使參與意識發揮到最大限度。

其實,誘導對方的幹勁,讓他做出決定,不可能總是好的。因為,讓一個能力不足的人下定決心,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讓持反對意見的人做決定,還會造成組織上的混亂。

因而,這時應以自己決定的事情來誘導對方,使他覺得像在決定自己的事情一樣。

如果能以這種方法順利地誘導對方,才算是一種成功的說服術。

對於一個懶得外出旅行的丈夫,可以嘗試問他:「你是要去國外旅行呢?還是就在國內旅行?」

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對比效果,就可以使部下欣然接受調職命令。當你必須告訴你的部下,他已經被從總公司調到他所不願去的分公司時,你要怎樣去說服他呢?如果你知道他絕不會答應時,你又該如何是好?

如果這時你以公式化的口氣告訴他:「這是命令,你非去不可,否則只有辭職。」那這個部下一定會恨你一輩子。

在這時,假如你能巧妙地運用心理操縱術,一定可以說服這個部下:「其實,在上一次董事會中,我們就曾考慮過要把你調到南部的分公司,但後來想想那邊實在太遠,對你來說太辛苦,所以最後決定還是把你調到離這近一點的中部分公司,怎麼樣?讓你換一個環境,也比較有新鮮感。」

對一個職員來說,把分公司的職務和總公司比較,任何人都不會願意接受的,但如果再給他一個更差的作比較,他就會較容易接受了。尤其是你說要調他到環境更差的地方去,他就會產生「好險」的感覺,對調到好一點的地方也就欣然接受了。

只要先將對方意識不到的前提遮蓋起來,就可以使「對比效果」成為一種強有力的說服武器。關於這一點,美國著名的口才研究家赫拉,就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對於始終不願看書的孩子,可以嘗試問他說:「你今天是要複習功課,還是預習功課?」

每年的歲末,一些職業棒球選手,就紛紛向所屬的球隊談論明年的調薪問題。因為在年度的交替期間,如果不將待遇問題談妥的話,到第二年就會是件麻煩事了。

在調薪的談判會議上,那些百戰百勝的王牌選手,往往一口氣就要求將年薪調高一倍。這時如果你是球隊的負責人,應如何去說服這個選手呢?

首先應清楚的一點就是,如果你對這個王牌選手說:「事實上,20萬元對球隊來說並不是問題。」那麼,這項談判就很可能會破裂,雖然你堅持只能給10萬元,但王牌選手一聽到你上面的話,就一定會執意要20萬元。

所以,根據潛在心理操縱術,就必須用下面的說法才能達到說服的目的。「以你的實力,要求20萬元並不高,是很合理的價錢,但是我們球隊原來只能付8萬元,不過我想10萬元還是值得考慮,也許這件事情你我都應該好好地想想看。」

如果這時這個選手說:「10萬元也可以。」

「不,只是說10萬元還有商量的餘地,事實上,如果你真要10萬元還是很困難的,不過,如果是8萬元,我可以馬上和你簽約,怎麼樣?我們是不是彼此都考慮一下?」

如果這個王牌選手回答說:「既然如此,那就10萬元,否則我是絕對不幹了。」

這時你可以嘆一口氣,表現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然後下結論地說道:「好吧!既然你這麼堅決,我也只好認了,就10萬元吧!」

也許讀者會認為這種方式太過於順利了,但若以人類潛在心理操縱術的觀點來看,這種方式是一定可以達成協議的。因為一般人在談判時,不知不覺中總會將兩件事情拿來作一個比較,所以,如果在這時你給對方一個選擇的範圍,對方的思考能力就會僅限於這個範圍內做比較,當然,他會選擇對自己較有利的一方。

正如前面所說,雖然對方要求20萬元,但你給對方的只有8萬元和10萬元的選擇範圍,如果對方冷靜思考的話,一定會覺得這個範圍表明有商榷的餘地。

但事實不然,因為這就好像當一個人頭昏眼花時,被你的話所蒙蔽,他根本就看不到任何可以商榷的餘地。而且,如果你先提出一個數字(就如前面所提的8萬元),那麼,即使對方所選擇的未必對他有利,但對方卻沒有辦法立刻感覺出來,所以他會立刻接受,尤其是當你提出一個上限和下限的數字,讓對方進行比較而選擇時,對方的潛在心理就會產生一種「對比效果」。

對於沒幹勁的部下,只要告訴他「你和A先生兩個人,成功是指日可待的」,就等於暗示了他競爭對手的存在。

美國最有名的說服術書中,介紹了下面一些有關說服術的故事。

那是某家鑄造廠,該廠的老闆經營了許多工廠,但其中有一個廠效益始終徘徊不前,從業人員也很沒幹勁,不是缺席,就是遲到早退,交貨總是延誤。該廠商品質量低劣,使消費者抱怨不迭。

雖然這個老闆指責過現場管理人員,也想了不少辦法,想激發所有從業人員的工作士氣,但始終不見效果。有一天,這個老闆發現,他交代給現場管理員辦的事,一直沒有解決,於是他就親自出馬了。這個工廠採用晝夜兩班輪流制,他在夜班要下班的時候,在工廠門口攔住一個作業員。

他問:「你們的鑄造流程一天可做幾次?」

作業員答道:「6次。」

這個老闆聽完一句話也不說,就用粉筆在地上寫下「6」。

緊接著早班作業員進入工廠上班,他們看了這個數字後,不明箇中原因,竟改變了「6」的標準,做了7次鑄造流程,並在地面上重新寫下「7」。

到了晚上,夜班的作業員為了刷新紀錄,就做了10次鑄造流程,而且也在地面上寫下「10」。

過了1個月,這個工廠變成了他所經營的廠中成績最高的。

這個老闆僅用了一支粉筆,就重整了工廠的士氣,而員工們突然產生的士氣是從哪裡來的呢?相信各位讀者已注意到,這是因為有了競爭的對手所致。

作業人員做事一向都是那麼拖拖拉拉,毫不起勁,可在突然有了競爭的對象後,自然而然就激發了他們的士氣。

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潛在心理都希望「站在比別人更優越的地位上」,或「自己被當成重要的人物」。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潛在心理就是自我優越的慾望。有了這種慾望之後,人類才會努力成長,也就是說這種慾望是構成人類幹勁的基本元素。這種自我優越的慾望,在有特定的競爭對象存在時,其意識會特別鮮明。一個老闆就曾經巧妙地運用過這個技巧。

這個老闆有一個常年為他開車的司機,最近這個司機的工作態度惡劣,不但經常遲到,而且開車時心不在焉,讓這個老闆毫無安全感。然而,這個老闆並不直接責罵他,只是若無其事地說:「你也認識A先生吧?他是你的晚輩,工作態度非常認真,給人的印象非常好,而且從來都不遲到早退。」

這個老闆只說了這些,就不再多說了。

那個司機當時並沒有任何反應,但從此以後,他的工作態度就有了360度的大轉變。因為自己當上老闆的司機,畢竟是一件榮耀的事情。這個資深的司機,心裡一定想不能輸給A先生,所以他才努力工作。

以這種方式去誘導對方,讓他注意到有競爭的對象存在,那麼你的目的就可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