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授人以漁——讓士兵會打仗 聯想的培訓體系

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企業內訓課程,從管理培訓到專業技能培訓,從新員工培訓到職業素養培訓,很多管理者只是模糊地知道要保證企業的發展,需要對員工進行培訓;培訓負責人也只是為了完成每年的員工培訓任務,或者單純地把每年的員工培訓預算花出去,簡簡單單地考察一下講師的講授水平就開始辦培訓講座,其實並不清楚培訓究竟要達到什麼目的,從而造成企業花了大量的金錢作員工培訓,卻收效甚微。

培訓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聯想經過多年的總結,得出了以下的結論:

·培訓的企業目的:滿足企業戰略發展的需要,針對企業戰略對人才提出的要求,對員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

·培訓的職位目的:滿足各種職位技能標準的需要,針對各個崗位勝任能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比如管理者需要什麼培訓,銷售人員需要什麼培訓,客戶服務人員需要什麼培訓。

·培訓的個人目的:滿足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每個人在企業里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獲得職業生涯的發展。

為了達到以上培訓的目的,在培訓體系中,就不得不回答幾個關鍵的問題:

誰來負責培訓?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培訓中心(培訓部)來負責唄!但問題不是這麼簡單。我見過很多企業的培訓機構設置,有的企業是把培訓職能單獨獨立出來,直接向公司總裁彙報,並列於人力資源、企劃、市場、銷售等部門,並給培訓機構起個響亮的名字,如「商學院」或者「企業大學」等。這種組織結構設置,主要的優點是能夠集中資源、有效整合資源;缺點是容易「偏離跑道」,為什麼會偏離跑道,我們稍後解釋。

另外一種設置,通常把培訓職能放在人力資源部門職能中,即歸屬人力資源總監管理的培訓組織,與人力資源的招聘、考核、員工關係、薪酬職能組織並列。這種組織設置的最大優點就是「保證培訓的有效性」,即能夠解決上一個組織模式「偏離跑道」的弱點。我們知道,培訓的主要需求來自兩個重要的群體:

·公司戰略要求(公司老闆要求其實也是戰略要求)。

·員工發展要求(即員工進入培訓食堂的時候,想吃什麼菜的問題)。

這兩類群體的要求,最終都會在人力資源部那裡落地,公司戰略要求,在人力資源部可以直接轉換為「領導力的要求」、「崗位勝任力的要求」等。員工發展的要求,在人力資源部轉換為「專業技能要求」、「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要求」等。所以如果培訓部門落腳在人力資源體系中,培訓的針對性會大大增強。

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挑戰:獨立出來,我們不也能從人力資源部那裡索要這些需求嗎?不就是溝通的問題嗎?

如果你對這個挑戰感興趣,建議你試試,因為我看別人試過了,核心問題在於:培訓負責人與人力資源負責人是平級,而不是上下級,他們要各自對自己的工作目標負責,而不會考慮對方的工作目標。

·聯想人力資源部就把培訓組織放在了人力資源組織架構下,曾命名為「培訓中心」,後來改名為「學習與發展中心」,這個中心的主要職責是:

·戰略性職責

滿足公司及人力資源戰略對幹部和員工在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需要。

制定公司的學習發展戰略,營造學習氛圍,持續提升全員的能力與工作績效。

·競爭力建設職責

建立適應公司戰略和業務發展的規範化、系統化培訓體系和培訓模式。

開發適應公司戰略和業務發展需要的品牌培訓課程和講師。

·管理性職責

加強公司培訓業務規範化管理,整合培訓資源、提高培訓效率和效果。

加強公司級課程及公司級講師的開發、培養和管理。

·服務性職責

根據公司對幹部的能力要求,為幹部提供系統化和專業化的培訓項目。

根據公司和部門對員工的能力要求,為員工提供系統化和專業化的培訓項目及學習發展指導。

整個培訓中心下面有三個團隊並肩作戰,分別是策劃團隊、設計團隊、實施團隊,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這個問題其實很重要,畢竟培訓市場的課程太多了,令人眼花繚亂,聯想的培訓課程設置,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聯想培訓課程體系是一個「Y」字形的體系,在最下面是公共課程體系,包括新員工入職培訓,文化與戰略發展類培訓,通用職業技能(比如溝通管理、時間管理、職業禮儀等)培訓等??向上發展就開始分叉,左邊是專業技能的課程,右邊是管理技能的課程。這個「Y」字形主要是適應公司崗位體系需要而設置的,所以每一個專業層面、管理層面的培訓是完全與公司崗位體系相吻合,保證不同職業發展通道的員工都有機會得到相應的培訓。

培訓資源每年投入多少合適?

我相信這個問題,公司老闆們都會非常感興趣。畢竟每年面對各類培訓費用支出的時候,老闆們總是充滿困惑:把費用批了吧,害怕培訓沒有效果,這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要是不批吧,員工們又會說公司捨不得投入,既然花不起這個錢,還搞啥培訓啊?真是進退兩難啊!

在不同企業,培訓經費確定的方法有幾類標準,供各位困惑的老闆參考:

·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

·利潤總額的一定比例

·營業額的一定比例

·人均不少於多少經費

·其他

聯想每年的培訓費用,基本是按照營業額提取的。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比例的傾斜。在企業組織能力、人員能力相對無法支撐公司戰略的時候,加大培訓經費的提取比例;在公司業務相對成熟穩定的時候,減少培訓經費的提取比例。

誰應該是培訓老師?

這個問題看起來也很容易回答,誰講的好就用誰唄!先不說因「眾口難調」所導致的對培訓老師評價不一,從培訓效果來講,不同老師帶來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外部講師,視野開闊,能輸入新東西;但不熟悉公司內部環境,容易與實際脫節,需要磨合。

內部講師,熟悉企業內部環境、與實踐結合緊密;但可能講課水平不高,而且不好管理,往往因為開會、出差等各種工作原因不能按時參與培訓分享。

聯想在面對這個問題多年以後,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即先引進課程或者送員工出去學習好的培訓課程,回來之後,培訓中心工作人員與老師一起,進行課程的二次開發,加入符合公司實際的案例和內容,然後再開始針對內部員工進行大規模的培訓。現在活躍在聯想講壇上的培訓老師,基本都是聯想內部的中高層幹部,並且每個成熟的課程,都備有3~5個講師,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