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聯想的總參謀部 聯想歷史上最大的戰略賭博

前面提到,柳傳志和楊元慶在聯想進入世界500強目標面前,有一個路線的共識:要麼多元化發展,要麼一元化地專業發展。既然多元化的嘗試都失敗了,那還是專心做電腦吧。

在中國市場,2003年的聯想電腦佔有率已經達到27.04%(IDC數據),聯想2003年營業額達到230億人民幣,就在中國市場上,如果想達到1000億人民幣的營業額,聯想的電腦市場佔有率要達到90%,這是不可能的,楊元慶非常清楚這一點,正在他看不到前途的時候,一個意外的消息讓楊元慶興奮起來了。

2003年底,IBM準備出售PC業務,但他們很清楚,不能割自己的肉,強競爭對手的實力,所以當時全球電腦市場的戴爾、惠普都不在IBM考慮的範圍內。偶然的機會,聯想這家中國本土最大的電腦廠商進入了IBM的視野,而IBM也突然意識到:賣給這家中國公司,可能對IBM的未來是最安全的!

談判持續了一年多,不是因為跟買白菜一樣討價還價,主要的問題還在聯想內部最高層之間的意見分歧。

一心要進世界500強的楊元慶,自然是作為主張收購IBMPC業務的代表,他認為這是天賜良機,聯想國際化這條難走的路,會因為這次收購,一夜之間天塹變通途,理由如下:

·一元化戰略成為必然,聯想電腦業務必須國際化。

·IBM超強的研發積累能夠補充聯想的研發能力。

·IBM的高端Think品牌產品正好填補聯想的高端產品線。

·IBM的PC渠道正好免去聯想自己建設國際渠道的麻煩。

·IBM百年的品牌,正好補充聯想的國際品牌知名度。

……

柳傳志當時作為聯想集團的董事長,他關心的還不是這些收購的理由,作為一個60歲的老人,從20萬元起家的中國企業家教父,他擔心的是未來的風險:

·世界上企業併購的成功率只有20%。

·聯想歷史上無一次併購成功的案例。

·Forrester Research調查顯示,IBM出售PC業務後半數客戶將流向惠普、戴爾。

·中西方文化是否能夠真正融合?

·IBM的精英們是否會流失?

·IBM的Think品牌,是否能繼續保持高端形象?

……

在長達一年多的猶豫、談判之後,2004年12月8日,這樁震驚世界的併購案誕生了!12.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聯想這次算是把身家性命全部壓上去了。為了降低風險,聯想要求IBM繼續持有其個人PC業務19%的股份,聯想可無償使用IBM的品牌5年。此外,聯想還引入了三大世界級私募基金用於美國市場運作。總之,為了保證併購的成功,聯想做了大量的外圍保障工作。

當媒體宣布了這個驚天消息之後,柳傳志和楊元慶馬不停蹄地回到公司,通過現場、網路、視頻、電話、廣播等形式,向全體員工講述了關於併購IBM個人PC業務的相關事宜。楊元慶主要講了3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收購IBM?收購IBM對我們的意義?收購後對大家的要求是什麼?

通過這次併購,聯想名副其實地成為一家世界級企業,營業規模達到120億美元以上,業務遍及全世界。新公司年銷售PC將達1150萬台以上,在全球PC市場的份額約8%,將是僅次於戴爾和惠普的全球第三大PC企業。

此次收購,對於聯想和IBM來說,都是一次雙贏。

從先天條件來看,此次併購的雙方業務能夠很好地互補,重疊的部門和職能很少,這是與3年前惠普和康柏合併最大的不同。

從地理上來看,IBMPC在全球都有很發達的業務網路,而聯想則在中國市場佔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僅有在中國區域內的少量銷售職能重疊,雙方正好形成區域上的互補。

從客戶群來看,IBM的傳統優勢在商用領域,產品定位在高端客戶,在商用市場上有很強的實力,享有很高的聲譽。而聯想的強項恰恰在消費PC市場和中低端客戶群,兩者的產品線、渠道等都能形成很好的互補。

從產品上來看,IBM的優勢在於筆記本,而聯想的優勢在台式機。

從競爭能力上來看,IBM擁有的筆記本研發和生產的能力正好是聯想缺乏和急需的;而聯想出色的高效運營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則能夠幫助新公司降低整體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

「收購完成之後,我們任何一次小小的虧損,都會讓20年的積累喪失殆盡!」柳傳志在內部溝通大會上向全體聯想人發出了警告。

「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不能因此食物中毒。」楊元慶也鄭重地告誡身邊的高管。

對於併購後,公司對全體員工提出的要求,楊元慶只說了6個字:「坦誠、尊重、妥協」。

之所以要在宣布當天立刻舉辦這樣一場高規格、大規模的全員大會,楊元慶是為了獲得公司管理團隊的理解和支持,避免全體員工的恐慌。

從併購宣布的那一天起,一直到2008年4月聯想2007財年結束為止,這中間發生了太多的事情,歸納起來無非就是這樣幾個關鍵詞:業務整合,權力重新劃分,戴爾、IBM、聯想三類文化的融合(聯想集團現任CEO來自戴爾,這位CEO上任後引進了多位戴爾的高管)。在整合的過程中,原聯想的高管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的退休,有的出國學習,有的調離崗位。

不論這段經歷如何的曲折,到目前為止,聯想還是獲得了階段性的成功,2007財年的聯想財報顯示:

·全年銷售額167億美元,上升17%。

·全年稅前利潤(不包括重組費用)5.60億美元,大幅上升237%。

·全年每股基本贏利為5.51美元(42.98港元),上升195%。

·至2008年3月31日,凈現金儲備為16億美元。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業績單,這是中國企業的奇蹟,這是柳傳志與楊元慶創造的奇蹟!

聯想在2003年開始逐步實施一元化戰略時,聯想還沒有放棄仍在贏利的手機業務,直到2008年1月31日,聯想集團宣布以1億美元的價格將手機業務轉售給由弘毅投資為首的私募資金,聯想徹底完成了一元化戰略進程。

交了幾億元的學費,聯想終於學會了戰略管理,回顧8年的歷程,其規劃力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首先,向全球最優秀的諮詢公司學習。雖然麥肯錫為聯想制定的戰略內容是失敗的,但它給聯想留下了大量規範的戰略管理流程方法,直到今天,這些方法仍然被聯想積極地使用。

其次,慎重作好業務的選擇。企業規劃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聯想之前的多元化戰略是有所為,新的一元化戰略則是有所不為。聯想人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出一句經典的話:戰略就是業務的選擇,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

第三,抓住機會。敢於面對失敗,並抓住機會順利轉型,這些都體現了在機會面前,聯想人敢冒險但更敢於抓住機會的精神。聯想管理工具箱——定戰略

·聯想曾經借鑒過的制定戰略的方法

1.麥肯錫戰略制定方法論。

2.惠普商業戰略十步法。

3.制定目標的平衡記分卡。

·聯想戰略管理

1.集團年曆,制定集團每年戰略管理的關鍵時間點、關鍵步驟。

2.集團會議平台,將一年內要召開的戰略相關會議確定下來,並對應到每個季度時間點中,保證戰略執行、評估有共識、有結論。

3.業務選取三原則:一要有客戶需求,將來有大的市場規模;二要有贏利潛力,贏利模式清晰,競爭力明顯;三要有協同效應。

·聯想流程與組織管理

1.BPI(Business Process Improvement),即業務流程改善計畫;通過溫和的改良手段,對流程進行局部的修理和完善。

2.組織管理:

一套方法:基於業務模式和端到端流程的模塊化組織設計,最終形成組織白皮書。

一套工具:組織設計的組件庫和變革原理圖等。

一個平台:每季度考核和日常組織調整的規範和流程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