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辯論口才——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師 第四章 辯論中的應變術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一次飾演《黃金石》中的田單時,因為趕戲匆忙,出場後才發覺忘戴烏紗帽。台下觀眾一見,正感詫異,不料他靈機一動,不慌不忙地念道:「國事亂如麻,忘了戴烏紗。」

還有一次,譚鑫培在《轅門斬子》中飾楊六郎,但這天飾焦贊的演員於匆忙間忘了掛須,上台後自己並沒有察覺,譚鑫培一見,便生氣地說:「你父哪裡去了,快快與我喚來。」那演員一時警覺,趕忙下場掛須,觀眾頓時叫絕。

在生活中,給人造成不利的情形各種各樣,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化解方法。因此,如果你對某人的工作作風、處世方法不滿意或有看法,就需要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

有一些場合中,人們總是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許是自己言語失態,也許是周圍環境令自己始料不及,也許是對方反應不如事先預料的那樣敏捷。在這種情境下,人們有必要學會控制局勢,也就是要隨機應變,才不致使自己進退兩難。

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大會上對形形色色的聽眾演講,幽默的話語不時引起台下陣陣笑聲和掌聲。結束時,忽然有個瘦高個擠到台前,伸長著脖子喊道:「您講的笑話我不懂!」

「您莫非是長頸鹿!」詩人感嘆道:「只有長頸鹿在星期一浸濕了腳,到周末才能感覺到呢!」

「我應當提醒你!」瘦高個吼道,「從偉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

「不錯。」詩人邊說邊用手指著自己和那個人,「從偉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

「你的詩駭人聽聞,不能使人沸騰,不能使人燃燒,不能感染人。」瘦高個說。

「我的詩不是開水,不是火爐,更不是鼠疫。」詩人笑著答。

「您自己說應當把沾滿塵土的傳統和習性從自己身上洗掉,那麼您既然需要洗臉,這就是說您也是骯髒的了。」瘦高個得意地挖苦道。

「那麼,您不洗臉,就以為自己是乾淨的嗎?」詩人反唇相譏。

瘦高個辯不過馬雅可夫斯基,氣急敗壞地說:「您這樣寫詩是短命的,明天就會完蛋,您本人也會被人忘卻,您不會成為不朽的人。」

詩人接著那人的話把順勢說:「那好,請您過一千年再來,到那時我們再談吧,如果您還沒有腐爛的話!」

詩人面對論敵有計畫、有目的的系列發難,沉著冷靜,思維敏銳,應對巧妙,或反推對抗,或故作愚言,或採用博喻,既幽默風趣,又氣勢逼人,顯示出非凡的應變才能和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辯論有時會出現不便於直接回答的問題,或者出現別有用心的議論,或者出現暗含侮辱的詰難……倘應對不當,常常會使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於是,機辯術便成了這時候必不可少的利器。它在迴避、辯辱、規勸、解窘等方面,都能發揮出一些特殊的作用。

圓智是清代乾隆年間寧波天童寺的當家和尚。他雖無點化之術,卻頗有應變之才。

那年,乾隆皇帝隻身微服南下。來到寧波後,便獨往天童寺而來。圓智聞知此事,馬上到山腳下等候。不一會兒,乾隆皇帝便來到了眼前。圓智在他身前合十躬身輕聲道:「小僧天童寺主持圓智接駕在此,萬望恕罪。」

乾隆問道:「你既然知道朕躬行到此,為何不率領眾僧,大開山門,跪接聖駕?你這輕輕一揖,莫非有意褻瀆聖躬?」

圓智不慌不忙地說:「小僧豈敢褻瀆聖躬,只因為這次聖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訪。小僧若勞師動眾,恐引起遊人矚目,有礙聖上安康,故小僧隻身悄悄在此迎候。」

乾隆聽他說得入情入理,便恕他無罪,讓他前面帶路。爬了一段山道後,乾隆對圓智說:「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圓智聞言,笑著說道:「萬歲爺上山,好比佛爺領你登天,一步還比一步高。」乾隆一聽,心裡極不舒服:圓智自比佛爺,上風被他佔了,可又無可指責,只好暫時作罷。

乾隆離寺時,圓智送他下山。乾隆便說:「我上山時,你說我一步還比一步高,現在我下山了,你可怎麼比?」

圓智稍思片刻,即從容笑道:「如今又好比如來佛帶萬歲下山,後頭更比前頭高啊!」

「啊!」乾隆一聽,折服圓智的口才。很有文化修養的乾隆皇帝未嘗不知他是一種即興胡謅,但卻很欣賞圓智和尚的機智和處變不驚。

隨機應變也常常被用在對概念的解釋上。

有一貪官,專愛搜刮民間珍奇。一天,解縉提著一隻烏龜路過這位貪官家門前,聲稱這隻龜能活一萬歲,剖活龜取膽,還能醫治百病,有起死回生之葯功,是世上最珍貴的稀有長壽龜。貪官一聽,就想買下這隻龜。解縉開始佯裝不賣,後來以一錠金子成交。

第二天,貪官邀來親朋好友,請他們來觀賞這稀世珍龜。當貪官從水池中撈出烏龜時,烏龜已經死了。貪官氣憤地找來解縉,責問道:「你為什麼騙人?」

解縉說:「噢,我根本沒有騙你,今天剛好是這隻烏龜的一萬歲生日。」

隨機應變作為一種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並要具備一定條件的。一般說來,知識越淵博、閱歷越豐富的人應變能力就越強。

著名相聲演員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黃石市演出。他在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員錯把「黃石市」說成「黃石縣」,引起了觀眾的鬨笑。在笑聲中,馬季登台演出。他張嘴就說:「今天我們有幸來到黃石省演出……」正當大家竊竊私語時,馬季解釋道:「剛才我們的一位演員把黃石市說成縣,降了一級。我在這裡當然要說成省,給提上一級。這樣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幾句話,引得全場哄堂大笑,馬季機智巧妙地給圓了場,使演出得以順利進行。

不同的情境,有著不同的功用;不同的情境,當然也有著不同的風格。讓情境風格適應於我們的說服(或論辯)的目的,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只會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

晉朝的樂廣發現一個好友久不來訪,原來是這個朋友上次在樂廣家做客,舉杯將要喝酒時發現杯里有條蛇,因為不好直說,結果喝下去了,所以現在得了重病。樂廣回家查看,發現那間屋子的牆上有一把弓,弓上描畫著蛇紋,於是按照上次的擺設重新擺下酒席,復現了上次飲酒的環境,把那個病中的好友硬給請來了,然後問他:「你在杯中看見了什麼沒有?」朋友說:「和上次看見的一樣,杯中有蛇!」樂廣於是說:「這杯中的蛇就是牆上弓的影子啊!」客人抬頭瞧瞧牆上的弓,不再堅持杯中有蛇的觀點,病立即就好了。

通過克隆再現特定的具體環境,可以反駁論敵的虛假論題。杯弓蛇影的故事說明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1890年,馬克.吐溫一行20餘人參加道奇夫人主持的盛宴。不一會兒,宴會裡的人都在跟旁邊的人談話,嗓音越提越高。馬克?吐溫覺得有傷大雅,而如果這時大聲制止也是不合適的,於是對鄰座的一位太太說:要讓這場吵鬧靜下來,法子只有一個。您把頭歪到我這邊來,彷彿對我講的話非常好奇。我就這樣低聲說話,旁邊的人就會好奇。我只要嘰嘰咕咕一陣子,他們就會一個個地安靜下來。」接著,他就低聲講了起來,講了沒多久,寂靜果然蔓延開來。這樣,馬克.克溫就用更輕的聲音一本正經地講了下去,直到餐廳里一片寂靜。見時機已到,他才開口說明為什麼要玩這個遊戲,請他們從此要講些禮貌,不要同時尖叫。當然,人們以行動同意了他的意見。

藉助情境,加以聯想,乘勢發揮,可以使講話的主題更加突出,論證更加有力。當然,藉助情境的方法無章可循,自由度大,需要一個人卓越的心智。

一個店員把一個正在生氣的顧客帶到一間安靜的房間里,進去之後,還把門給順手輕輕關上了,準備和這位顧客好好談一談,沒想到顧客的聲音比先前還要大,連連高聲叫喊:「到底要做什麼?想把我關在這裡嗎?」原來,這個房間給人的感覺實在是太冷——只有相對而望的兩張椅子,還有一張顯得孤零零的桌子。窗子有點小,屋子被收拾得異常乾淨,充滿了一種肅穆得叫人緊張的氣氛。那個店員經常進進出出,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但那個顧客卻是第一次進來。

無疑,這個忽略環境的談判最後一定以失敗告終。

創造出特定的情境,可以向對方傳遞出特定的信號,為交際活動起到極好的鋪墊作用。

黃炎培任國民參政員時,為推動國共團結商談,從重慶飛赴延安訪問。毛澤東在當時的中央所在地楊家嶺大會堂會客室接見了他。會客室的四壁掛著幾幅畫,其中一幅畫有一把酒壺和幾隻杯子,上寫「茅台」,並有黃炎培題詞:

相傳有客過茅台,釀酒池中洗腳來。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

這幅畫是沈鈞儒次子叔羊在國民黨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為父親「畫以娛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