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社交口才——會說話讓你左右逢源 第三章 提問:讓對方說得更多

提問,是社會交往中很常見的一種活動。如何使對話按照自己計畫的進程發展,使社交對象說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回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決於人們提問技巧的高低。它也是口才高低的表現。提問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讓對方為自己解疑釋難,此外,提問還有以下作用:

1、促進人與人的關係

我們每天遇到熟人都會說:「小陳,上哪兒?」「老林,你來啦?」「小白,吃過了嗎?」很顯然,問題的內容並不是我們關心的,而是用這種問候語進行感情交流。在同事、好朋友之間也經常用提問來交流情感。例如:你的女同事坐在那兒哭,其實你也明白她哭泣的原因是由於夫妻倆感情不融洽,受到丈夫的欺負。如果你坐近她,從事件的起因問起,一直問到結束,她一定會感激你的體貼和關心。如果你不問她的苦衷,說上一大通大道理,肯定不能使她感到安慰的。

2、以問話作為話語的引子

馮玉祥將軍統領西北軍時,部隊中有個外國軍事專家經常提問刺探軍事秘密。馮玉祥不高興了,有一天對他說:「你知道中國『顧問』二字是什麼意思?」

「不知道。」

「『顧』者看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我看著你,有話問你時,才請你答覆。」

顯然,馮玉祥將軍的問話,其目的就要引出對方講「不知道」,然後就勢講出後面他想說的,對他進行教育。

3、以提問代回答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寫道:有一天晚上,保爾和安娜不幸被幾個匪徒攔劫。一個匪徒用手槍逼住了保爾,另外兩個獸性大發的匪徒把安娜拖到了一所空房子里。事後,一個正愛著安娜的工人茨維泰葉十分不安地問保爾安娜是否被強姦。保爾很難過,反問道:「你愛安娜嗎?」茨維泰葉費力地說:「是的。」聽了這話,保爾抑制住憤怒,頭也不回地邁步走了。這裡,保爾對對方提出的問題不作正面答覆。保爾這個反問,實際上回答了對方的牽掛問題,這個問句起到了一種以問代答的作用,反駁對方的話語。

4、回擊、反駁對方的話語

回擊、反駁有三種情況,一是回擊對方刁難、攻擊自己的話語動機;二是反駁對方的人品;三是反駁對方話語中提出來的觀點。試舉一例:

「徐孺子,南昌人,十一歲時與太原郭林宗游,稚與之還家。林宗庭中有一樹,欲伐去之,云:『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余曰:『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無以難。」

郭林宗有迷信思想,認為宅中有樹,猶如口中有木,成了不吉利的「困」字,因此想把樹砍掉。而十一歲的徐稚一個問句就把這種觀點給反駁了。他說如果宅中不能有樹的話,那麼宅中也不能有人,因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成了「囚」字。如果說「困」就不祥,那麼「囚」字又有什麼不同呢?問得對方無言以對。

打工妹燕子找到了一份在飯店做服務員的工作,卻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闆辭退了。其實她的條件並不是很差,也沒有做錯什麼事,只是不小心問了一句不該問的話。

那天,燕子剛一上班,店裡就進來了三位客人,她隨即拿了菜單,去讓客人點餐。第一位客人點的是糖醋裡脊,第二位客人點的是宮保雞丁,第三位客人點的是京醬肉絲,但是,他特彆強調要用乾淨一點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燕子將這三位客人所點的菜,用盤子端了出來,一邊朝他們坐著的方向走來,一邊還大聲地向這三位客人問道:「你們誰要用乾淨一點的杯子盛酒……」就憑燕子的這一句問話,老闆當然會毫不客氣地向她下辭退令,因為她的問話很使老闆臉上無光。

要恰當、得體、有效地提問,需要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

1、選好對象,有針對性地提問

⑴適應對方的年齡、身份、文化素養、性格等特點。

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裡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這樣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隱私的不禮貌行為。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文靜安詳,有的急躁好動;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提問的方式也應當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迴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目的。

⑵根據對方的心理特點。

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須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在提問的時候,被問人總是處於一定的心境之中,比如我們去探望病人,人家正在為病情焦灼不安,我們就不應問:「病情會不會惡化呀?」

另外,被問人總會對提問人的問題本身採取一定的態度,從而產生種種心理活動,如抗拒心理、迴避心理、揣測心理等。

2、掌握雙方問答進程,提問要有明確目的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於主動地位,它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麼,怎麼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提問也應有控制技巧。

⑴掌握社交氣氛。

兩人問答,氣氛是冷淡或是融洽,對社交的效果有很明顯的影響。社交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制。選擇問句的句式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能對被提問的人的心理產生壓力。如審訊犯人:

「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去過。」

「一個人還是幾個人?」「一人。」

「去幹什麼?」「偷錢。」

「偷沒偷?」「偷了。」

從此例可看出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又如一位外祖母同她的小外孫久別後,見面時的一次對話:

「夏天過得好嗎?」「好。」

「游泳了嗎?」「沒有游。」

「你見到了許多小朋友吧?」「嗯。」

「你愛吃冰淇淋嗎?」「愛吃。」

這樣的談話氣氛沉悶,雙方都像例行公務似的。其實,老祖母只是想和小外孫親近親近,可不知怎樣才能讓他說話,只好接二連三地採取是非問和事件信息問,這種閉塞式的提問,當然不會打開對方的話頭了,這樣的提問就沒有控制住談話活動。

⑵掌握由提問到表達的過程。

有時人們提問,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如:

電車上,一位中年人給一位婦女讓座。這婦女一聲不吭就坐下了。

中年人問:「嗯,您說什麼?」

「我沒說什麼呀!」

「哦,對不起。我以為你說了『謝謝』呢。」

先生的提問是為了引出自己後面對女方的批評,顯得含蓄而又有心計。

又如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問:

「假若一個人,把妻室兒女託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麼辦?」

王答:「和他絕交。」

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部下,怎麼辦?」

王答:「撤掉他!」

孟子又問:「假若一個國家搞得很不好,那又該怎麼辦?」

王這時只好看看左右,而講其他的了。

孟子先設兩問,誘導齊宣王作出肯定的回答,然後提出應該怎樣處置不會管理國家的國君,使宣王無以對答,最後服從自己的想法。

3、講究方式提問,提高提問水平

⑴話題的選擇是一大關鍵。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過,要使對方樂於答話,莫如挑他擅長的來說。其實,提問也如此。比如一個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問:「聽說你對羽毛球很拿手,是嗎?」問話的提問正像打羽毛球時的發球,你以對方的特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他當然樂意還擊,一來一往,暢談不休。所以,有人把提問稱為「談話的發球」,這一比喻是很恰當的。

⑵技巧要與實際相適應。

有位青年人走進一家裝潢別緻的咖啡廳,拿起餐巾圍在脖子上。店主看見了,就對夥計說:「你過去告訴他,他弄錯了。不過講話要注意方式。」服務員走過去,對顧客說:「對不起,先生,您要刮臉,還是理髮?」這個青年人聽後卻拉下了臉。這個提問由於不符合社交場合,誰也不會跑到西餐館來刮臉或理髮,於是這種委婉提問在青年人聽來就可能是諷刺與嘲弄,是達不到交際效果的。

⑶運用技巧要講究效果。

有位父親想知道兒子畢業後找什麼工作。他提問:

「寶兒,你長大要幹什麼?」

「當飛機駕駛員!」兒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