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口才,作為個人綜合素質的主要體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顯示出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的意義。

孔子曾把口才視為交流思想,發表見解的主要工具。美國口才教育專家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取決於知識和技術,85%取決於溝通——發表自己意見的能力和激發他人熱忱的能力。」而大文豪蒙田也說過:「語言是一種工具,通過它,我們的意願和思想才能得到交流,它是我們靈魂的解釋者。」

《辭海》中對於「口才」一詞的解釋簡單明了,即「說話的能力」。「說話」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修課」,我們靠說話維繫親情、建立友情、追求愛情,生活因此變得豐富精彩,人生也由此而更加意味無窮:在事業上,我們用說話強化和維護各種關係,擴大自己的工作領域,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辦事效率,使工作變得輕鬆愉快,並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個人成長中,我們以說話獲取知識、增加個人魅力,不斷壯大自己,不斷追尋或提升自己的人生目標,塑造個體的理想形象。但也正因為如此,人和人之間的不同才會存在,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趨於千差萬別。相類同的人,不同的說話能力,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久而久之,這種效果由量變到達質變,人生的命運也就隨之改變。因此,有位口才專家曾經大膽斷言道:「語言是人生命運的紐帶。」西方有位哲人也認為:「世間有一種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並獲得世人的認識,那就是說話令人喜悅的能力。」

古代人講究口才,現代人更需要口才。古代人由於封建保守,交通、通訊不發達,「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男人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只讀聖賢書」,「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女子則長年待在「閨中」。如此,交往少,口頭語言的交流機會也少。而現代,祖祖輩輩的莊稼漢進了城,終身捧著「鐵飯碗」的幹部、知識分子下了海,還有那些有知識的、有技能的、有錢的、有膽量的、有門路的出了國。所以口才成了現代人的第三個交際工具(第一是交通工具、第二是通訊工具)。有好的口才,方算得整體形象的完美。

語言從它產生之時起就是用來使用的,而好的口才,更是在實踐中積累和錘鍊出來的。所以,古代人對口才作了種種比喻和形容,如:「能說會道」、「口若懸河」、「三寸不爛之舌」、「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些都是「口才」在實用中的諺語、俗語。

我們不難發現:在社交場所,在談判桌上,在銷售圈中,在演講台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就需要對話,就需要高超的講話能力和卓越的口才。毋庸置疑,口才就是生產力。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有效的表達來實現一定的目的。在當今中國,我們可以從馬雲、李開復、俞敏洪等各界成功人士身上看到口才與演說所創造的巨大價值和獨特魅力。

但很顯然的是,學會說話容易,要說好話,說讓別人愛聽、真正表達自己並幫助自己的話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生活中有一些人講起話來喋喋不休,聽來像是伶牙俐齒,但仔細琢磨後你就會發現原來此人言之無物;有的人說話看似高深,但言語晦澀,聽得人一頭霧水;有的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但實際上是強詞奪理的詭辯;有的人辭藻華麗、巧言諂媚,實際是嘩眾取寵。而生活中有的人語言簡練。但卻深入淺出,聽來入耳;有的人語言平實,但卻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可見堆砌辭藻、文白混雜、空話連篇、套話連篇都不是真正的口才。

真正的口才是和一個人的精神氣質、思想品格、學識素養分不開的。它是一種綜合能力,包括表達、聆聽、應變等多項能力;是一種心理技能,離不開知覺、觀察、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活動的共同運作。性格、能力、氣質等個性特徵又決定著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高低和口語表達的風格。

口才是一個人智慧的反映,是思維的花朵。

然而,口才並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訓練得來的。古今中外一切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演講家、雄辯家。他們無一不是靠刻苦訓練而獲得成功的。

美國前總統林肯為了練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論辯,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一邊模仿。他曾對著樹、樹樁、成行的玉米練習口才。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難所嚇倒,為了克服口吃,練就口才,他常常朗誦、慢讀課文。他曾為了能夠準確發音,對著鏡子反覆檢查、糾正發音部位。對待練習口才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讓他最終取得了成功。

我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演講家蕭楚女,更是靠平時的艱苦訓練,練就了非凡的口才。蕭楚女在教書時,每天清晨都會在學校後面的山上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面鏡子掛在樹枝上,對著鏡子開始練演講,從鏡子中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經過這樣的刻苦訓練,他的教學水平快速提高,同時也練就了高超的口才技能和演講藝術。1926年,年僅30的蕭楚女,就在毛澤東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作,他的演講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

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慷慨陳詞,擲地有聲地講出了中國人自己的聲音,口才的威力讓中國人昂首挺胸、揚眉吐氣;國務委員吳儀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談判桌前,妙語連珠、語出驚人,口才體現了「說得出的能力,做得到的成就」。

2008年11月4日,美國誕生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憑藉極具魅力的口才、燦爛的笑容俘獲了許多美國民眾的心。他出色的口才甚至被認為與美國前總統林肯和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口才相媲美。奧巴馬的就任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一場學習口才的「奧巴馬熱」。

從許多口才出眾的各界精英、領袖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真正有口才的人能夠在較為複雜的情況下敏銳地做出判斷並機智地適應情況;能夠在適當的時機遊刃有餘地用精妙的語言準確表達情境;能夠根據具體情境做出精練的概括總結;能最大程度地感染聽眾,使自己的思想和意圖得到有效傳播……真正的口才應該是清晰明了、言簡意賅又不失風趣的;充滿智慧又讓人樂於聆聽的。口才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實力。

鑒於此,本書「鑒賢納優」,博採眾長,從社交口才、幽默口才、領導口才、演講口才、銷售口才、談判口才、辯論口才等各個方面為讀者「出謀劃策」,詳盡地介紹鍛煉、提高口才的知識經驗和經典案例,內容豐富,方法科學,以饗讀者,企望讀者能從中有所受益。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