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一本書在哪裡?——有關閱讀的開始及其代價 第一本書的犯錯代價

那種即將獲得自由的奇特感覺在大家心裡產生的無情的力量,無需要看到它才去承認它——這兩句話讓我們記起來好嗎?

我們人生所念的第一本書究竟是什麼,也許有人還清楚記得,也許更多人早讓內容連帶書名全沉沒到遺忘的黑暗世界裡去了,然而不管書好書壞,是深刻的啟蒙或單純的無從記憶,其實都沒多大關係了,現在的你就是現在的你,不會因記得與否而有什麼改變,而且也別太相信弗洛伊德那套童年決定論述,我們的人生太多事發生了,從不曾被單一事物所決定,當然一本書再厲害也沒這份能耐。

我個人童年的啟蒙之書,大家回憶起來很榮幸跟在北京長大的小說家阿城居然是同一本,都是房龍《人類的故事》,差別只在於阿城是在彼時仍遍地是寶的琉璃廠書架一角無心看到的,我則是在宜蘭市中山路光復路丁字路口底端、如今已關店二十年的賣參考書的金隆書店同樣鬼使神差買得的(錢則是我二哥一名同學付的),當時阿城與我都不是一口氣讀完,也都不是我們平生所看所擁有的第一本書——重要的是啟蒙,是打開視野和心眼,是神奇地就這樣把一個異質的世界排闥送到你的面前,至於它是第一本第二本第十本半點不重要。哪能每次都那麼準的?

好,Let by gones be by gones,閩南語歌詞里的現成翻譯叫:「往事不免越頭看,將伊當做夢一般。」這裡,如果我們把「第一本書」的意義,拿到此時此刻來,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打算讓閱讀重新來過,這回我們有些年歲和人生歷練了,不必也不願意全憑機運從父親誰誰的書架隨便抽一本,我們帶了一個所謂的閱讀的善念,也帶了錢,不失堅決地站在比方說敦南誠品二十四小時書店的小小書籍之海前面,這回我們從哪一本書開始?

一定不能回答「你管他從哪本開始,從你順眼的那一本開始」對不對?儘管這其實是誠心不過的回答——實話,總是最傷害人的,所以蘇聯官方以前查禁過某一本書,理由便是「這本書寫得太真實了」。

或者就像我們這本《迷宮中的將軍》,它當然沒被查禁,但書評家說:「這是赤裸裸的玻利瓦爾,拜託給他穿點衣服吧。」

讓我們換個口氣說。我個人還沒虛無到那種地步,也不打算說鄉愿的話(覺不覺得?鄉愿其實就是某種膽小鬼的虛無),我不認為你閉著眼睛挑都對,每一本書都好都有價值端看你怎麼讀它而已云云,沒這等好事,相反的,書籍世界聯繫著我們千瘡百孔的實存世界,有太多無聊不值一讀的爛書,只是這不等於它們就合當被消滅,該一傢伙全送進士林廢紙廠還原為再生紙漿。爛書仍然有它生存流傳的權利,至不濟它作為某種不掩飾的病徵也有機會佐證真相帶來啟示,看我們把世界搞成怎麼一個鬼樣子,就跟實存世界那一堆爛人一樣,都有他不可讓渡的生存權利,不可以把他們送回大地還原為再生塵土。

我願意忍受它們,但休想我進一步為其辯護,門都沒有,我可不是我好心腸的老友詹宏志。

書海浩瀚,雞兔同籠,但此番我們卻也並非全無線索,我們大致知道自己的程度和興趣所在,我們也在生活中多多少少堆累了一些有關書籍的訊息和評價,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乃至於封面和整體長相也都構成意義,這些都可以是有效的參考點,降低懊惱的幾率,但仍無法精準地徹底避免我們買「錯」書,包括買到對此刻的我們而言太差或太好的書(比方說《博爾赫斯全集》或本雅明《德國悲劇的起源》便沒必要人手一冊,要新來乍到的閱讀者從這裡開始)——我個人是個悲觀傾向的人,習慣往最壞的地方預想。後果會怎樣?我們買錯一本書讀錯一本書,這錯誤的代價我們付得起挺得住嗎?

這個問題我每隔一段時日就會自問一次,但答案總是無趣地一成不變——不就三百塊錢(目前)左右的物質代價,以及頂多一晚上的時間和心力虛耗嗎?還有什麼是我疏忽掉的?

大致上,這是絕大多數人、絕大多數時候都承受得住的代價,比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必要抉擇代價都小,包括買個冰箱或分期付款汽車房子、毅然選個國家旅行去、寫自傳履歷找份工作,更遑論生命中最冒險的,追個女孩娶個很難退貨或丟書架一角永遠不再滋擾你的老婆。這麼小的代價,意思是自由,意思是你非常非常有本錢屢仆屢起一試再試,於是意思也就是,你一定不難找到你可以在心中吆喝一聲「開始啰!」的那本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