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轉注·假借·不再創造的新文字 轉注的意義延伸

我們說,形聲字不再創造出新的字形,而是用組合的方式來創造新的字;假借和轉注則根本連新的字都不再出現,而是原有文字的廢物利用,因此,沒有「造」,只有「用」,這樣的斤斤計較其實是有意思的。

什麼是轉注?轉注基本上是文字原初意義的輻射,通過引申、聯想而延展出新的意義和使用方式來,就好像日落黃昏的「莫」字轉成不宜,十字道路的「行」轉成動態的行走甚至再進一步延伸為人的舉止作為一樣,文字的轉注,在原意和新意這兩者之間,保持著意義上不絕如縷的牽聯——當然,在文字的長期使用之中,一個字極可能歷經了太多次的一再轉注,再加上文字發展過程中慣見的、使用者對於意義的誤解誤用乃至於單純的寫錯字,形成意義上的「斷橋」,再無法重建這道旅程,以至於我們今天難以辨清,究竟是文字的重複轉注而迷路,或僅僅只是單純的假借而跳躍。

也有些字,我們則從一開始就不容易分清楚,它究竟有沒有原初的單一素樸意思存在而經歷了意義的轉注,還是它本來就極聰明地懂得用生活中的具象事物來表達一般性的抽象意念。

我們就來看原初的「初」字吧,在甲骨文中它極具形象,

用博爾赫斯的賴皮話來說(當然博爾赫斯本人不是真的賴皮,他是謙遜,我們才真的賴皮),還好我們不是專業的教授學者,不必花腦筋負責解決這樣專業但無趣的問題,我們只要享受這些原始具象字形和今天我們理解的抽象意義之間的美好聯繫就行了——想想看這多好,原來「即」字的「靠近」意思之中,空氣中飄漾著這麼好聞的味道,飯香時節午雞啼,連公雞都違背職業守則跟著熱鬧叫起來;而「既」所表達的「完成」,更有一種酒足飯飽,從而放眼過去世界一派安樂和平的好景象不是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