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華為不上市迷局 華為不上市猜想

作為資金與技術雙密集的通信行業,資金是否充足成為企業快速成長不可或缺的「一條腿」。正當全國各地企業爭先恐後地申請在創業板上市時,作為全國科技創業型領軍企業的華為卻始終沒有上市計畫。狼性十足的華為,為什麼不上市?難道華為「不差錢」?華為的發展目標又是什麼?這些對外界來講成了一個「謎」。

上市的理由總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卻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對於華為不上市的揣測頗多。

華為不差錢?

2009年,華為在國際市場上依舊保持強勢增長的態勢—成為全球無線接入市場第二大供應商;在奧斯陸成功交付全球首個LTE/SAE商用合同;率先發布從路由器到傳輸系統的端到端100G解決方案……

值得關注的是,在國際市場風生水起的華為還準確把握了中國3G元年的市場機遇。據華為2009年年報的數據顯示:2009年華為在中國市場實現合同銷售額100億美元,並拿下了中國3G市場最大的市場份額。目前,華為在中國聯通WCDMA網路和中國電信的CDMA2000EV-DO網路設備市場中均排名第一,在中國移動TD-SCDMA網路設備中市場份額超過30%,位居第二位。據了解,截至2009年底,華為已累計向國家繳納各種稅收685億人民幣。2011年,華為的凈利潤為238億元,凈利潤率為12.8%。截至2010年12月31日,華為可用現金流為381億人民幣。

由此可見,華為現在不差錢。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腳。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無融資需求,這類公司主觀上就不想成為公眾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監管,也不想公眾分享企業成果。

看上去華為的現金流十分充足,不過華為也曾有過缺錢的時候。2001年IT泡沫的破滅,華為也受到了打擊,2003年,華為動用30億元的內部股份,給予80%以上的員工購買權。

這就是華為獨特的融資方式—內部員工持股計畫。華為會根據績效分給老員工內部期權,購買的這些股份年終會有分紅,這也將員工與公司緊密聯繫起來。

華為的這種融資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錢,利息照付,並且把一部分資產給子女作抵押。這種融資方式無疑是互惠的,深受華為員工歡迎,絕大部分員工都非常樂意擁有公司的內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時獲得資金支持,而華為的股份也沒有外流。如果持股員工想要離開公司,公司會將股份贖回。

上市時機未到?

很多人認為華為上市是遲早的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任正非也曾說過,「我們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個合適的機會」。

據《華為教父任正非》一書記載,任正非還表示過,華為上市的那天,也許就是他退休的那天。

華為憑藉著價格優勢,曾經佔領了發展中國家,而對於那些歐美髮達國家來說,價格優勢就不行了,華為面臨著提高海外知名度的挑戰,作為一個民營企業,華為已經走到了一個極限,而上市無疑將成為華為上升的一個台階。

華為前兩年與貝恩資本聯合收購3可能是其進軍海外的一條捷徑,但好事多磨,由於安全問題的困擾此一收購一度擱淺,而上市之路同樣不平坦。華為現在的負債率為50%,還算是安全。其實在2000年,華為就成立了一個專事資本運作的小組,而據內部消息透露,任正非從2001年以來也曾嘗試向IBM,摩托羅拉、英特爾這樣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讓20%~30%的股份,同時吸收5~6家企業投資入股,成為華為的合作夥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過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後,再去海外整體上市,但是世界巨頭們卻不買賬,結果是不了了之。

股權結構複雜?

華為從1997年實施全員持股到2001年股權轉期權後?內部的股權結構已相當複雜,甚至連持有華為股票的員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頭的這點東西到底值多少錢。

公開資料顯示,1987年,任正非以兩萬多元資本在深圳註冊創立華為。而華為從最初的小交換機代理商,逐漸發展為如今的規模,早期創業時的「持股模式」功不可沒。在20世紀90年代,華為每年的銷售額幾乎以翻番的速度增長,員工的股權回報率最高時達到100%。從1994年開始,員工每年的固定分紅高達每股0.7元,投資回報率達70%。

直到2001年華為進行期權改革,公司不再向新員工售股,同時老員工的股票也逐漸轉化為期權。員工從期權中獲得收益的大頭不再是分紅,而是期權所對應的公司凈資產的增值部分,行使期限為4~10年。

一位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購入華為股票的郵電系統人士稱,當時,華為要上市就成了像他一樣購入華為股票的人的希望,而當時像他這樣從外部購入華為股票的郵電系統人士有很多。但後來華為對這些體外股票進行了回購操作。

早年地方郵電系統還以電信「三產公司」的名義持有華為股票,員工認購時只在「三產公司」領到認購憑據,但「三產公司」後來因政策原因解散後,股份有的被回購,有的仍糾結其中。華為關於外部股權清理的運作已長達10年,卻由於過於複雜,具體過程及現狀至今仍鮮為人知。

令人眼花繚亂的還有華為多次錯綜複雜的增資,以及關聯公司的成立和劃轉過程。但即使在華為多年的「老人」也搞不清楚華為有多少關聯公司,以及名下各工會股份與早年進來的各地郵電、電信管理局人員彼此的關係。根據華為2009年的財報顯示,華為全球員工一共9.5萬餘人,持股人數近7萬人,職工個人持股比例高達70%以上,複雜程度可見一斑。

全球五大電信諮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國總裁王煜全表示,雖然員工持股極大地激勵了華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華為這些年來取得的良好業績,但是這個問題越拖,解決的難度就越大,內部股權關係複雜可能是導致華為遲遲沒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