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拓展國際版圖 突破歐洲挺進北美

長期以來,全球通信設備市場一直被愛立信、諾基亞、摩托羅拉、思科、朗訊、西門子、阿爾卡特等世界巨頭主宰著。但是今天,一個來自中國的企業—華為,正在闊步邁向這個領域。在全球每一個地方人們都能看到華為的身影,而且它讓這些世界電信巨頭們寢食難安。

2008年在全球經濟遭遇「寒流」的情況下,華為仍然實現了穩健的增長,比2007年增長了46%,其中來自海外市場的貢獻佔到75%。在海外,華為在歐洲市場的合同銷售額為28.4億美元,與2007年同期相比增長了42%、北美增長了58%,其他地區也保持了穩定快速增長。在全球經濟危機之中,華為在歐美市場取得豐碩成果,正是因為華為對未來通信技術發展趨勢的把握,讓華為在歐洲3G市場的收穫突飛猛進。

隨著3G市場迅猛發展,歐洲市場也成為華為收入的主要本源。2009年1月,華為歐洲地區營銷部長周明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歐洲市場對華為具有戰略意義,華為計畫對這一地區進行更多投資。不過,雖然在歐洲市場取得了成功,但華為2007年在美國市場僅實現了1億美元的銷售收入。

業界分析師指出,華為在歐洲市場的收入大幅增長的重要原因在於WCDMA,在歐洲、亞太、拉美等WCDMA快速增長的市場—同時也是愛立信和諾基亞、西門子的傳統優勢市場,華為已經從這兩家廠商手裡爭奪到了不少份額。以歐洲這個全球WCDMA最重要市場為例,華為WCDMA基站和核心網設備2006年以來陸續進入幾家全球最大WCDMA運營商在歐洲幾個發達國家的子公司,包括沃達豐在西班牙、法國電信在比利時等地的公司。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華為在北歐LTE市場的突破,同樣基於華為在無線領域與歐洲運營商大量的前期合作。

華為公司營銷工程部總監譚竹告訴記者:「在與歐洲運營商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的感受是,不管是Telenor、沃達豐還是法國電信,選擇供貨商的標準中排在首位的是可信性,這裡的可信不僅指產品,也指供貨商是不是值得信任。其次才是解決方案的競爭力。最後是交付和服務能力。」

建立聯合研發中心是華為加深和歐洲運營商合作的平台。Telenor挪威的首席執行官拉格納·卡胡斯就表示:「選擇華為,是因為綜合考慮到華為在大規模網路搬遷方面有著極為豐富的經驗,能夠保證技術質量和可靠性。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華為與Telenor建立了聯合創新中心,在這個令人興奮的平台上,我們可以更加緊密地合作以開發未來的業務與網路,同時進一步提升我們作為領先的移動運營商的地位。」

歐洲市場不僅是華為最早嘗試與當地運營商共建聯合研發中心的地區之一,也是聯合研發中心最密集的區域。比如,僅與沃達豐,華為就建立了移動、網路、軟體和核心網4個聯合研發中心。此外,在歐洲,華為同時設立了其全球唯一一個產品管理部,以更完善地滿足歐洲運營商對產品和解決方案的獨特需求。

華為主管市場與戰略的副總裁余承東告訴記者,2010年,華為智能手機簽單超過500萬部,目前發貨已超過300萬部。手機業務未來在華為終端所佔的比重將持續加大,預計2011年華為智能手機發貨將超過1200萬。

2010年華為終端全年發貨1.2億台,同比增長超過30%,業務銷售收入45億美元。華為終端的銷售收入在華為整體銷售中佔比16%~17%。華為移動寬頻終端全球市場份額達到55%,已經連續3年居業界首位;3G無線路由器MobileWifi(E5)累計發貨超過300萬;CDMA手機排名全球第三。

華為從2008年開始做SingleRan的引導,到2009年第四季度開始形成市場規模,用2G、3G、LTE合一的網路,改造過去單一的2G網路、3G網路,同時支持LTE。這個機會華為也抓住了,2009年一年就在西歐拿了十幾個大網的合同。這在過去也是絕無僅有。

在IP業務方面,在賣掉華為3之後華為IP業務弱化了一段時間,但2010年華為抓住了IP網路改造的機會,拿下西歐幾個大T(全球大運營商)的IP化改造。IP微波方面,華為也有接近50%的市場份額。

在終端領域,華為在2007開始的3G數據卡時代抓住了機遇,目前是市場份額最大的廠商。而在目前的3G智能手機發展階段,華為目前面臨著新的挑戰,同時也是一個新的機會。

余承東認為,華為從每一個所面臨的發展節點和機會抓起,實質上並不是單純的成本取勝,更重要的是幫助運營商和用戶解決實際問題。他直言不諱地說:「像早期中國設備商剛到歐洲,人家不信任我們,送都送不出去,送少了別人不肯要,送多了別人更不敢要,只有靠技術領先和良好服務,靠分散式基站,我們才真正進入了歐洲。」

對於華為在北美市場的進展,余承東坦言,華為2010年終端方面在北美市場發展良好,但網路設備領域仍然在尋求突破。核心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受中美關係和政治原因影響,另一個是華為自己在市場運作方面仍需改進。

在談及華為在北美市場和歐洲市場目前面臨的競爭狀況時,余承東表示:「與北美市場相比,歐洲市場相對比較開放。並且當時在歐洲市場,我的前任徐文偉作了很大的貢獻,歐洲派了很強的幹部。而在北美市場,在過去受政治因素影響相對較小的時候,華為沒有抓住寶貴的時間點,如果當時我們抓住了機會,我們現在可能已經成了北美的主要供應商,很多問題反而好解決了,但是我們現在在規模上容易被關注的時候,要進入就比較困難了。但是華為仍會努力進入北美市場,華為是個沒有任何背景的、透明的開放的、注重信息安全的公司,華為的產品在歐洲經過最嚴格的安全測試,尊重當地的法律和安全要求。」

據了解,今後華為進入北美市場的策略除了在網路設備積極爭取和努力外,已經在終端和接入產品等領域切入北美市場,直面本土企業競爭,形成量的規模。在宣傳和公共關係方面,華為在這一問題上也在進行反思:過去華為的思路是少宣傳、埋頭做事低調做人,但是北美市場的觀念與我們不同。西方的方式是,你沉默不回應就表示認同,華為接下來要加大在北美市場的服務、產品和公共關係建設。

華為突破歐洲挺進北美市場後,雖然將直面與北美本土企業的激勵競爭,但是隨著北電倒閉、摩托羅拉無線網路業務的出售,北美本土企業只有思科、惠普等在與華為在企業網方面進行競爭,而從傳統的CT(通信技術)供應商,進入到ICT(信息通信技術)領域,都將是華為取得市場和成功的寶貴機會。華為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失時機地在北美攻城略地,擴大自己的版圖。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