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拓展國際版圖 「土狼」揚帆出海

1996年初春時節,一群飢餓的「土狼」從華為總部深圳坂田基地出發,開始向國外遷徙、覓食。短短几年後,因為這群「土狼」的存在,一些跨國巨頭們寢食難安。

在華為出征前的1995年12月26日,任正非在華為內部營銷工作會上作了一篇題為《目前形勢與我們的任務》的萬言報告,他對當時局勢的總結是:「我們的隊伍太年輕,而且又生長在我們順利發展的時期,抗風險意識與駕馭危機的能力都較弱,經不起打擊……不趁著短暫的領先,儘快搶佔一些市場,加大投入來鞏固和延長我們的先進,那一點點領先的優勢就會稍縱即逝,不努力,就會徒傷悲。我們應在該出手時就出手……我們現在還不十分危險,若三至五年之內建立不起國際化的隊伍,那麼中國市場一旦飽和,我們將坐以待斃!」

基於這種危機意識任正非作出判斷—國際化是華為度過「冬天」的唯一出路,並把它寫進《華為基本法》,要把華為做成一個國際化的公司。

1996年3月,華為正式踏入了開拓國際市場的艱苦而漫長的旅程。華為出海的第一站就是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因為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電信運營商和電信設備供應商都雲集於此,香港是世界電信公司最集中的地區之一。1996年,華為就與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電訊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標誌著華為的程式控制交換機開始進入國際市場。

因為香港將於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李嘉誠將發展的目光投向內地,正在尋求和內地企業合作,只是對內地的產品質量和服務還存在憂慮。香港客戶那時候用慣了西門子的產品—國際與國內市場差別很大,如果連李嘉誠的公司都通不過,就很難取得香港市場電信業務的經營權。網路間各種程式控制交換機的性能配合千差萬別,這無疑給華為增加了難度。

剛走出去,任正非就發現了自己產品的不足。剛開始時程式控制交換機的接通有些不穩定,如果產品不能與和記電訊公司成功兼容對接,那麼,取得電信經營許可證就會成泡影。那個時候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為了儘快解決問題,大家都放棄節假日和休息時間,吃睡在實驗室里,輪流安裝調試。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問題終於解決了,產品順利通過了驗收,拿到了香港電信業務經營通行證,成功邁出「揚帆出海」的第一步。

從1998年開始,華為就把觸角伸向世界的核心市場歐美。以俄羅斯為例,1997年4月華為就和俄羅斯貝托康采恩、俄羅斯電信公司在當地建立了合資公司—貝托–華為,以本地化模式開拓市場。

華為進入歐美也是先從邊緣做起。1998年就奔赴莫斯科開拓市場的李傑說:「剛到莫斯科,我們就馬不停蹄地把俄羅斯的每一個地區都跑了一遍,競爭對手滑雪、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我們都用來攻取陣地。1998~1999年我們一無所獲,但我們堅持了下來,並告訴大家,華為還在。」鍥而不捨的堅持讓華為最終有了收穫。雖然第一單合同只有38美元的業務,到2001年,華為與俄羅斯國家電信部門簽署了上千萬美元的GSM設備供應合同。2002年底,華為又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長距離國家光傳輸幹線的訂單。到2003年,華為在獨聯體國家的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位居獨聯體市場國際大型設備供應商的前列。

2004年對於華來說,是豐收的一年。這年2月,奧運會承辦方點名要華為為即將召開的雅典奧運會提供全套的GSM設備系統,並表示立即支付訂金。

同年3月25日,華為在英國設立歐洲地區總部,英國的權威媒體《泰晤士報》認為:「此舉是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標誌。」6月,華為光網路全球市場份額跨桿似的撇開了朗訊和北電,直逼阿爾卡特。

緊接著,在瑞典鐵路公司1000萬美元的寬頻設備長期合同的競標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電信運營商Etisalat1.6億美元的網路升級業務競標中,華為均力挫國際眾敵奪標。至此,作為中國的一家民營企業,華為已經基本實現了全球化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2004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55.81億美元,其中國外銷售額為22.83億美元,佔總銷售總額的41%,2000年到2004年,華為的國外銷售收入增長了近18倍。2005年以後,華為的國外銷售收入不斷增長,一直保持占銷售總額的65%以上。

在2005年的戰略研討會議上,任正非再三強調:「國際化,是華為2005年的戰略重點。」在中國企業紛紛進行國際化的過程中,華為的國際化被普遍歸結為「華為模式」—以全球研發為特點—建立全球的研發網路;同時構建自己的市場網路和服務網路,實現全球化。在東歐、南歐市場相繼打開後,華為開始挺進西歐、北美,並把歐洲地區部的中心設在巴黎。

華為副總裁鄧濤曾經率兵從非洲轉戰歐洲市場,他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艱難。當初,華為在歐洲地區只有兩個人,連運營商的門都進不去。因為歐洲人認為中國只能生產廉價的鞋子,對中國人能生產高科技產品聞所未聞。比如前些年華為參加戛納電信展,法國電視台的報道題目竟然是《中國居然也有3G技術?》,對中國企業充滿了懷疑和不屑。」

鄧濤回憶說:「當時法國的一家電信公司採用華為生產的設備後,法國的主流媒體覺得不可思議,要求到華為採訪。結果一位法國記者到華為實地採訪後,連北京都沒去就馬上回國,趕寫了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告誡歐洲的電信製造企業:你們將會受到這家中國企業的嚴峻挑戰。」

後來鄧濤發現中國企業與外國公司相比,不僅有劣勢,同樣也有非常明顯的優勢。比如,歐洲企業普遍反應較慢,用戶提出一個修改建議,他們往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才能改進。而華為,只要用戶有需求,總是加班加點,快速反應。一個要一年才改進,一個只要一個月就能改進,優勢自然體現出來了。而且中國人特別勤奮,這在國外已經出了名,效率當然也會高了。

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華為的產品已經進入德國、法國、英國、葡萄牙、荷蘭、美國、加拿大等歐美20個發達國家,銷售及服務網路遍及全球100多個國家。2010年,華為的銷售收入達到185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3%,其中國外市場實現銷售收入1204億元,同比增長33.8%,國外收入占銷售總額的65%。華為的銷售收入僅低於愛立信(其2010年的銷售收入約為2145億元人民幣)。

不論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還是在硝煙瀰漫的伊拉克;不論是海嘯之後的印尼,還是在遭受9.0級地震的日本……都留下了華為人的身影,都留下了他們奮鬥的足跡,他們在國際市場開闢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