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陳毅返華東 第三章 狹路相逢

1946年夏天,華中野戰軍進行了蘇中戰役之後,第一師一旅二團正在漣水縣大橋鎮進行短期整訓。一營有一位在宣家堡戰鬥中解放過來的戰士,在戰鬥中繳獲四支槍,就對指導員說:「請把我的功勞記下來。」連里滿足了他的要求,正式建立了「功勞簿」。後來,又有許多戰士的功勞上了「功勞簿」。團政治處主任鄭克總結了這個經驗,向全團提出「在戰場上比比看,為人民立功勞」「把功勞記在『功勞簿』上」,被全團指戰員所接受。從此,「功勞簿」成了激勵戰士們情緒的一種好形式。

著名書畫家、華東軍區政治部原文藝科長賴少其同志,因病沒有參加蘇中戰役,便在此時主動找政治部主任鍾期光同志,要求到二團去當政治處主任,開始對「立功運動」進行全面的考察和整理。

由於戰鬥頻繁,部隊來不及換裝,有不少被解放的戰士還穿著國民黨的軍裝參加戰鬥。他們擔心受傷後送到後方被人誤解,或在路上被民兵、兒童團誤當受傷的敵人對待,提出除在「功勞簿」上記功外,最好給每個立功的人發個「功勞證」。連隊這樣做了,使得被解放戰士的情緒更加穩定。後來,有的單位還提出,指戰員立了功,還應發給他們「功勞狀」,將「功勞狀」寄回家,全家光榮。這對提高指戰員的鬥志、減輕家人的憂慮、密切軍民關係和提高人民群眾的勝利信心都有好處。宣傳股通過《勇士報》大力宣傳這一運動,引導指戰員正確認識這一運動的意義:為什麼要報功?我們的功勞與反動派的功勞有什麼不同?什麼功可以報?怎樣報法?這種宣傳引導使「立功運動」深入人心。一連的戰士把「立功運動」的意義歸納為12個字:功勞功勞,刻苦耐勞,把仗打好。有個黨員說:「黨員有雙重任務,自己多立功,還要多幫助別人立功。」為防立功後驕傲,三連的戰士提出建議:在「功勞簿」上加條「備註」,把立功者的缺點記上,立功不忘批評和自我批評。

團總支和政治處集中大家的智慧,進一步向全團指戰員提出「有功報功,論功行賞,人民功臣,個個尊敬」的口號,向全體黨員發出「黨員應在功勞運動中立頭功」的號召。各單位逐步建立了一個「功勞組織」——連有功委會,班有記功員,隨時為大家記功、報功。並正式確定在全團建立「三證」:個人有個「功勞證」,叫作功勞跟人走,調到哪裡也光榮;連隊有個「功勞簿」,大家記功,集體光榮;向立功指戰員家裡發個「功勞狀」,一人立功,全家光榮。

1946年10月13日,一師一旅宣傳科長吳健人同志寫了《海豐大隊(即第二團的代號)熱烈開展「功勞運動」》的通訊。這篇報道由新華社華中前線分社發到延安總社。新華總社立即刊發。延安新華廣播電台也播送了這篇報道。

這時候,山東解放區也在醞釀和開展「立功運動」。1946年10月10日,山東人民武裝自衛委員會、山東軍區人民武裝部作出《關於開展「立功運動」的決定》,在全體民兵自衛隊員中普遍開展「立功運動」。同時,山東軍區和山東省政府聯合頒布《關於山東民兵自衛隊開展「立功運動」暫行辦法》,號召「每人立一件功勞……爭取自衛戰爭的徹底勝利」。

1946年11月11日,延安《解放日報》綜合華中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開展「立功運動」的情況,發表了《加速全面抵抗勝利的到來,華東開展「立功運動」》的頭版頭條新聞,並加一則短評,高度評價了這一運動。這篇題為《號召普遍響應「立功運動」》(新華廣播電台廣播時,題目改為《廣泛開展「立功運動」》)的短評指出:「這是人民自衛戰中的一個創舉。為人民立功勞,做人民的功臣,這是一個革命戰士的最大光榮,也是對人民的最大貢獻,應當大大提倡和推廣……華中新四軍某團所提『有了功勞不驕傲,功勞上面加功勞』的口號是很好的。我們號召全解放區普遍參與這一運動,使其成為爭取全面抵抗勝利的有力武器。」

中共中央機關報和廣播電台發出號召,延安部隊率先響應,很快掀起轟轟烈烈的立功熱潮。華中野戰軍首長和政治部對此極為重視,為了使華中部隊與全軍的提法一致,也把「功勞運動」改為「立功運動」,使之迅速在整個部隊普遍開展。

不久,「立功運動」作為群眾性的有效政治工作,在人民解放軍所有部隊和各個解放區廣泛開展起來。

各部隊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還提出了向本部隊英雄學習的運動。八師興起了向爆破英雄馬立訓、戰鬥英雄安保全、智勇雙全的模範指揮員李以勤、勝不驕敗不餒的英雄郭繼勝學習的熱潮。

1946年12月13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下達《關於開展「立功運動」的指示》,為發揚我軍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提高革命的創造精神,造成全軍氣壯山河之勢,壓倒敵人,粉碎蔣介石的進攻,號召「人人立功,事事立功」,並同時頒布了《立功運動暫行條例》,對立功運動的實施作了比較詳細的規範。1947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出《關於廣泛開展「立功運動」的指示》,指出「立功運動」是「中國化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法,已經成為爭取人民自衛戰爭勝利的有力武器」,要求華東地區所有部隊、民兵、後方機關、工廠等單位的指戰員與勞動人民,廣泛開展為人民建立功勞的運動,「以加速全面反攻勝利的到來」。1947年2月,延安《解放日報》發表了《再論「立功運動」》的社論,指出由蘇魯皖部隊首創的「立功運動」,在全解放區普遍推行,已成為人民解放軍爭取勝利的有力工具和很大的推動力量。

1946年12月,第二團在南下打鹽城時,將個人立功發展成個人、集體雙立功,提出開展「立功光榮班」和「獎紅旗」的競賽。集體立功的條件是:傷亡少,勝利大,繳獲多。團政治處創作了一首《創造「功勞光榮班」的紅旗頌》,具體內容為:獎紅旗,紅彤彤。功勞班,最光榮。定功勞,共三種:勝利大,一種功;繳獲多,二種功;傷亡少,三種功;都做好,有大功。獎紅旗,紅彤彤。全班人,都有功。把名字,寫旗中。一支旗,全班功,首先記,班長功;二支旗,全排功,首先記,排長功;三支旗,全連功,首先記,連長功。五支旗,全營功。四個營,都有功,團首長,也光榮……

在二團第二次「功勞光榮大會」上,全團有41個班、2個排、1個連,分別榮獲「功勞光榮班」「功勞光榮排」和「功勞光榮連」的稱號,由團首長分別授予紅旗,營首長敬酒,功臣代表參加主席團,地方婦女兒童獻花,功臣代表作報告。在功勞大會上,指戰員群情激奮,戰鬥意志空前高昂。

殺敵立功運動,有效地解決了加強指揮、鼓舞士氣、保證連續打勝仗這一迫在眉睫的問題。

著名的宿北戰役,是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與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會合後,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1946年10月28日,南京總統府。

蔣介石正接見陳誠、吳奇偉、李默庵、胡璉、戴之奇等心腹將領,部署宿北會戰。他說:「諸位,最近陳毅、粟裕在山東、淮北、蘇中地區節節敗退,這正是我軍痛殲山東、蘇北共軍的大好時機。我軍應努力進剿,攻佔宿遷、沭陽,徹底肅清蘇北共軍。」

整編第六十九師師長戴之奇是一個狂妄驕橫的少壯軍官,聽了蔣介石的訓令後,立即隨聲附和道:「委座英明!此次之奇來寧,就是要讓委座放心,學生一定在國民大會召開前,在宿北給陳毅一次迎頭痛擊!」

「好的!好的!戴將軍不愧為我黨國幹將!」蔣介石笑眯眯地誇獎著戴之奇。

11月15日,國民黨為配合「國民大會」的召開,出台了「結束蘇北戰事」的大規模進攻計畫。以整編第六十九師(欠第九十九旅及第九十二旅一個團),附整編第五十七師的預備第三旅、整編第二十六師第四十一旅,及從冀魯豫戰場東調的整編第十一師共6個半旅,由宿遷向沭陽、新安鎮(今新沂市)進犯;整編第七十四、第二十八師及第七軍共5個旅(師),從淮陰重犯漣水;整編第六十五、第八十三、第二十五師共5個旅,由東台再犯鹽城、阜寧;整編第五十九、第七十七、第五十一、第二十六師附第一快速縱隊計9個旅,由嶧縣、棗莊、台兒庄向郯城、臨沂進犯。

陳毅、粟裕等人了解這一態勢後,決心集中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24個團的優勢兵力,在宿沭地區打一場殲滅戰,並將這一決定迅速報給黨中央和中央軍委。

毛澤東接到陳毅的電報後在地圖前駐足良久,認為:陳老總想在宿北打一仗,很好。不過,國民黨這次由吳奇偉、李默庵聯手指揮。先打誰,後打誰,舉足輕重。

六十九師師長戴之奇驕狂輕率,會在戰鬥打響之後,沖在前頭,以此向蔣介石邀功請賞。胡璉的十一師是陳誠的起家本錢,胡璉久經沙場,老奸巨猾,關鍵時候會保存實力。毛澤東果斷決定先打戴之奇的第六十九師。於是,他給陳毅發去一封4個「A」的急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