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國大」召開:和舟共濟砥惡流 一、第三方面退出調解

蔣介石和宋美齡從台灣觀光回到南京的第二天上午,在總統府召見了孫科、吳鐵城、彭學沛、邵力子等,聽取國共談判及第三方面調停的進展彙報。

孫科首先彙報了與周恩來的談判毫無進展情況,並指責第三方面出爾反爾,提出了「折衷方案」又半途收回。

當蔣介石聽到第三方面「折衷方案」遭到周恩來的拒絕後,蔣介石頗為高興地說:「這些酸秀才,不知天高地厚,給他鼻子就要臉。」見大家笑了,他又說:「國大召開的日子越來越近,當前最大的政治是如期召開『國大』。當務之急是要他們都交出國大代表的名單,全力以赴地爭取他們,特別是青年黨及社會賢達的工作。」

孫科又具體彙報了張君勱、沈鈞儒、黃炎培等人的關於國共談判的言談,他說:「第三方面的很多人都希望政府能在『國大』召開前與中共方面達成某種和解,他們有點迫不及待想實現這一目標。這幾天,我們雖然與他們多次交談,但主席既然回來,不妨面諭為好。」

「第三方面的工作是要做的,而且,余要親自來做。至今,他們還存在著很多糊塗的觀點,需要糾正。」蔣介石說:「事不宜遲,下午就讓他們來吧。」

孫科讓邵力子立即去通知民盟和第三方面的代表。

下午,沈鈞儒、章伯鈞、黃炎培、羅隆基、張君勵、曾琦、李璜、左舜生、陳啟天、郭沫若等都來到了總統府。

按照蔣介石的要求,第一批接見民主同盟的代表。

梁漱溟、羅隆基擔心蔣介石問起「折衷方案」之事,在路上就商量了託詞。誰知,坐下來後,蔣不僅沒有追問此事,而且,在談到這事時,蔣介石毫不客氣地指出:「余不能接受第三方面的提案,第三方面也不應該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言下之意是,第三方面既然出面參與調解,那麼就應該按照他的意見去說服周恩來。民盟代表面面相覷,十分尷尬。蔣介石又說:「過去所提8條必須得到尊重,這是政府與中共談判的基礎。國大代表名單必須提交,可以一面停戰,一面交出名單,對此絕對不能讓步。」

見到有人點頭稱是,有的相互使眼色想發表講話,蔣介石又搬出他老一套的訓詞:「政府一貫之政策,在促進國內和平,全國統一,以求達到結束訓政,開始憲政。政府真誠期望我全國能獲准永久和平及政治之安定。餘10月16日之聲明,實已表示最大之忍讓。各黨派,社會賢達,應精誠團結,與政府通力合作,以和平之方式,達到『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之目標。」

怕有人聽不懂他的意思,蔣介石又信誓旦旦地強調:「如果第三方面交出名單,雖中共不交亦可下停戰令。」

在接見青年黨和無黨派人士時,蔣介石在講話時就更露骨了。他說:「召開國大,乃完成憲政之關鍵,不容耽擱。國大結束,就要進行政府改組。你們都是國家的棟樑之才,應為國家分憂。」

第三方面的多數人這時看清楚了,國民黨當局對談判沒有絲毫誠意,即使提出新的方案也不會被蔣介石接納。這件事使第三方面的許多人受到了教育,從心裡感到,那三點建議確實錯了,認識到處理問題過於簡單化。這為他們以後認識國民黨獨裁內戰的本質,拒絕參加偽國大,準備了很好的思想條件。當然,蔣介石的話也正中第三方面的某些人特別是青年黨政客的下懷,他們希望儘快召開「國大」,以通過政府改組,好儘快分得幾個部長做官發財。

29日,第三方面的代表圍繞蔣介石提出的必須交出國大代表名單方可停戰的問題,與周恩來、董必武、李維漢在梅園新村又進行了商談。

周恩來說:「停戰與交國大名單,是兩回事,蔣介石拿停戰作為交換的誘餌,是假停戰。這種哀的美敦書的方式,我們堅決不接受。中共認為,提交國大名單並不能保證停戰,必須實行政協決議與停戰協定。為什麼不能把三人小組會和綜合小組會先開起來呢。」

董必武說:「軍事與政治不可分割,政協五項決議也不能分割。」

李維漢補充說:「如果政府答應開這兩個會,其程序也不能片面規定。」

針對李璜、胡政之等人在發言中態度曖昧,觀點不明,周恩來誠懇地說:「蔣介石是真想停戰,還是假想停戰,這段時間來已經很明白了。我們要的是真停戰,希望第三方面人士要團結。這次談不成,將來還會有機會,要保持自己的立場和信譽。」

會談結束後,周恩來將上述意見立即向延安中共中央報告。下午,中共中央複電:同意周的意見,不以國大名單交換停戰。

次日,民盟代表在藍家莊開會研究下一步民盟的對策。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為,今後不再提出新的方案,儘力把國民黨同共產黨推上談判桌直接談判。會議建議,重新召開政協綜合小組、國共五人小組和國民黨、共產黨與美國代表的三人小組會議。同時,向政府表明,中共不交出國大名單,他們也不交,尋找一個下台的比較光彩的辦法。

儘管第三方面人士求和心切,接二連三地提出了種種方案,而蔣介石卻始終寸步不讓。國民黨堅持以提交國大名單為停戰條件,使第三方面人士參與調解的熱情受到嚴重打擊。黃炎培、郭沫若、張君勱、章伯鈞等人感覺在南京不可能有多大作為,相繼離開南京回上海。

但是,希望在政治上大有作為的第三方面沒有就此偃旗息鼓。在馬歇爾、司徒雷登盡心竭力的鼓勵下,留在南京第三方面代表張申府、李璜、梁漱溟、沈鈞儒等人不甘心調解的受挫,仍在孜孜不倦地每天去交通銀行,尋求調解國共雙方矛盾的方式和方法。

國民黨的宣傳造勢逐步升溫。為拉攏第三方面,詆毀共產黨的土地政策,給蔣介石臉上貼金,營造國大召開前的喜慶氣氛。在陳立夫、彭學沛的策划下,國民黨政府在媒介上公布了《綏靖區域土地處理辦法》,大張旗鼓地宣傳國民黨的土地政策比共產黨的鬥地主、分田地的政策好。國民黨控制的《中央日報、《和平日報》成篇累牘地發布農業改革政策,鼓吹進行「農業改革,繁榮農村,改善農民生活」等等。

10月31日是蔣介石60歲的生日,《中央日報》提前1個多月通告全國:「本年10月31日是總裁60大壽,中央通令,除文字致敬外不必舉行任何儀式」。10月30日又發表消息稱:「勵志社設壽堂,市民可自由參加,5萬人前去祝壽,並有萬人大合唱,祝萬壽無疆」。在此之前,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決議:「茲因國民大會召開在即」,「蔣主席中正任期延至憲法實施後依法當選之總統就職之日止。」暗示全國,今天的蔣主席,即是不久的蔣總統。

在交通銀行的碰頭會上,張申府提出了召開政協綜合小組會或非正式綜合小組會的新建議,獲得在場各位賢達的贊成。政協綜合小組會成立於1946年1月23日重慶政協會議期間,由於當時政協各組在許多基本原則問題上還存在嚴重分歧,無法獲得一致協議,為使各項議案經各方代表充分協商,達成協議,成立了政協綜合委員會,即政協綜合小組,成員由國民黨、共產黨、民盟、青年黨及無黨派人士5方面代表11人組成。國民黨代表王世傑、吳鐵城,共產黨代表周恩來、董必武,民主同盟代表章伯鈞、張東蓀,青年黨代表陳啟天、曾琦,無黨派代表王雲五、傅斯年組成,召集人孫科。

11月3日,第三方面的代表興緻勃勃地將此事告訴了馬歇爾和中共代表周恩來。並說他們已制定好有關這次會議的計畫,還要草擬一份政協不同委員會討論各種突出問題的議事程序和日程。

對第三方面的努力,馬歇爾深表贊成。

當梁漱溟等把儘力促成國共直接商談,召開政協綜合小組會議的這個想法告訴周恩來,周恩來當場也表示7同意。

而當梁漱溟找到國民政府代表孫科時,孫科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拐彎。他矜持地說:「這個問題我無法決定,你們最好直接請示蔣主席。」

孫科的態度為何變化這樣快?離開孫公館,梁漱溟等還十分納悶。事後,一名了解國民黨內幕的人士告訴梁漱溟:你們不要相信孫科,他已經被蔣介石收買了,蔣介石已經把副總統的寶座許諾給了孫科,孫科不需要你們了。後來,第三方面的人士一打聽,果真如此。

6日,終於得到蔣介石的答覆:無論召開政協綜合小組會還是非正式綜合小組會,必須以11月16日的提出8條前提為商談條件。

第三方面代表的參與調解的願望再次遭到打擊。

由於第三方面的調解一再受挫,梁漱溟悲壯地表示:今後不再參加國共和平談判。他義無反顧地離開南京也回到上海。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