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集思廣益:建立鞏固的輿論陣地 二、謁中山陵、雨花台

5月16日,董必武、李維漢、劉寧一等一行安全抵達南京,梅園新村又增添了幾許熱鬧的氣氛。

本來,董必武準備在13日與剛從延安到重慶的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中共代表團成員的李維漢,解放區工聯籌委會執委劉寧一等30多名工作人員乘運輸飛機來南京的,因航機發生故障,幸虧機師謹慎,未造成墜毀事件順利折回。這樣,就兵分兩路,一路乘船而下,董必武等乘專機飛抵南京。

好在這時梅園新村35號小樓已經以經普椿的名義買下來,代表團領導的居住條件可以稍許改善。董必武和廖承志兩夫婦搬進了35號。進門右邊是廖承志的辦公室,也是他與夫人經普椿的卧室;左邊是董必武的辦公室,裡邊有一個8平方米的小房間,是他與夫人何蓮芝及3個孩子的卧室。樓上東邊的一間為李維漢的辦公室兼卧室,西邊一間是錢瑛的辦公室兼卧室。由於隔壁的31號是特務的監視站,為了代表團的安全,把原來的大門堵死在與30號相連的院牆上開了一個小門。又在院內兩邊蓋了兩間小平房,供警衛人員住宿,同時阻擋了31號特務的視線。

梅園新村30號的門首也加蓋了小樓,圍牆增高了一半,以阻擋敵人的窺探。即使這樣,代表團開會時也要放下窗帘,並在窗外台階上放著一架收音機,高聲播送延安新聞,以擾亂敵人的視聽。

董必武到南京的當天下午,恰好周恩來沒有重要活動,而廖夢醒很快要去上海,周恩來提議一道去祭祀孫中山和廖仲愷,大家一致贊成。

廖夢醒和廖承志是同胞姐弟,廖承志是廖仲愷的獨生子,可以說廖家一門忠烈。在很多人的眼裡,廖仲愷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作為孫中山的主要和最得力助手,他以超人的膽識和智慧改組國民黨、確立三大革命政策、創辦黃埔軍校、推動北伐大業,為此遭受國民黨右派的暗殺。何香凝堪稱女中豪傑,她由一個香港富商家的大小姐,成長為同盟會最早和惟一的女會員,繼承孫中山、廖仲愷遺志,後參與創建「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團結民主人士追隨共產黨革命。廖承志遵從孫中山和父母親的教導,奮不顧身投人大革命洪流。而廖夢醒一直作為未公開的秘密黨員陪伴在宋慶齡身邊,作為中共的聯絡員既要照顧她的生活,還協助她處理一些工作,直到全國解放。

周恩來、鄧穎超、董必武、齊燕銘、廖承志、廖夢醒、經普椿及中共代表團工作人員,拜謁過中山陵後,一道來到廖仲愷陵墓。廖仲愷陵墓位於南京市區的東郊,背依鐘山,面對前湖,居中山陵和明孝陵的左側。

周恩來、董必武都與廖仲愷一起共過事。董必武和廖仲愷還都是同盟會的會員,參加辛亥革命,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後都流亡日本,共同語言比較多,關係也較為密切。不過,後來一個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一個成為國民黨的元老。廖仲愷一直追隨孫中山,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的偉人。孫中山病逝後,廖仲愷為實現和繼承孫中山的革命遺志,同國民黨右派進行了更加堅決的鬥爭,1925年在廣州遇害,1935年9月從廣州移葬於此。

走近陵墓甬道,周恩來、董必武一行就下了車,拾階步行來到環抱在茂密樹林中的墓地。

「老戰友呵,我和恩來及你的兒女們來看你了。」董必武話未說完,自己先嗚咽起來,廖夢醒、經普椿尚未走近陵園已是痛哭流涕。

工作人員抬上花圈,緞帶上寫著「獻給革命先驅者廖仲愷」,落款是:中共中央代表團全體成員。

周恩來在悼念儀式上簡要回顧了廖仲愷生前業績,動情地說:廖仲愷先生一生追隨孫中山,忠實執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為推翻封建制度,解救人民奮不顧身。先生離別我們已經20多年過去了,遺志未酬,第二次國共合作眼看又要破裂,兵刃相見,面對先生的在天之靈,我們痛心疾首呵。董必武、鄧穎超、廖承志等聽到這裡,都感慨萬分,對蔣介石堅持獨裁、內戰政策,義憤填膺,更感到肩上的擔子沉重。悼念活動結束後,鄧穎超提議再到雨花台去憑弔一下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中被國民黨殺害的死難者,得到大家的一致贊成。

雨花台位於南京中華門外約一公里處,這裡本是一處名勝古迹。

自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築「越城」起,雨花台一帶就逐漸成為江南登高攬勝之佳地。三國時,稱石子崗、瑪瑙崗、聚寶山。南朝梁天監六年梁武帝時,佛教盛行,傳說高僧雲光法師在此設壇講經說法,僧侶500餘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數日而不散,虔誠所至,感動佛祖,天女散花,落花為石,遂稱雨花石,土台亦稱雨花台。北宋末年,雨花台始有建築物,為雨花台遺址。

歲月滄桑,這裡已是煙草迷漫的一片荒野。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在這裡屠殺了千千萬萬個革命志士。許多著名中國共產黨人都長眠在雨花台下。

一到南京,鄧穎超和周恩來就準備來雨花台憑弔,剛巧周恩來忙於中原調停,董必武尚未抵寧,直到今天方能成行。在當地老鄉的指引下,周恩來一行沿著一條小路走了半天,才找到位於雨花台東崗坡下的烈士殉難處,這裡已被參差不齊雜樹所包圍,茂密的青草和樹芽從土丘鑽出,茁壯成長。墓前好像剛被打掃過,兩束野花整齊地放在無名烈士墓前。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廖承志等肅立在無名烈士墓前,久久沒有聲響。

在他們的眼前浮現出一個個鮮活的志士形象:鄧中夏、惲代英、羅登賢、黃勵、侯紹裘、謝文錦、孫津川、李耘生、姚佐唐、史硯芬、齊國慶、王崇典、李濟平、夏雨初、何寶珍……都在這裡被國民黨殺害,英勇獻身。

被當地老百姓稱作「髏上髏」的烈士殉難處還有一處在雨花台中崗西側,也藏在一片低洼的密林之中。只有那不斷加高的土丘,露出點點白骨和被人打掃過的痕迹,好像向後來人訴說著發生在這裡的一切。

「你們的血不會白流!人民會永遠記住你們的姓名!」周恩來喃喃、堅定地說。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一定會重新安葬你們的!」

「還要建一個大型烈士紀念館,讓人們從你們的身上汲取力量。」

「看,一顆紅心!」不知誰驚奇地叫道。

順著叫聲,人們發現在烈士墓旁有一顆鮮紅、雞心形狀的瑪瑙石。

「這邊還有!」人們散開在土丘周圍仔細搜尋起來。「噢,這就是雨花石」周恩來從深思中清醒過來說。

「是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雨花石。」鄧穎超說:「撿些帶回去,給未能來的同志們看一看,時刻不要忘了那些無數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烈士!」

「雨花石要養在水裡,才有靈性,才更嬌艷。」董必武說。回來的路上,周恩來一行還順路來到二忠祠,明方孝儒墓和甘露井等遺址。

二忠祠原是褒忠祠,乃是祭祀南宋楊邦義之祠。建炎三年(1129年)9月,金兵侵入建康,時任建康府通判的楊邦義被執後堅貞不屈,義不降金,被剖腹掏心,殉難於雨花台。宋高宗賜謚號,命造墓、立碑、建祠。150年後,文天祥抗元失敗,被押南京。他在《懷忠襄》一詩中,不但表達自己的匡國之心、殉國之志,也表達了對楊邦義的欽佩之情。文天祥殉難後,人們在「褒忠祠」附祀文天祥,遂改名「二忠祠」。二忠祠主體建築為九檁舉架單檐歇山仿古寺院建築。祠寬15米,進深10米,屋面正脊高9.9米,歇山式大屋面,寶藍色琉璃瓦。二忠祠內影壁上,正麵線刻二公全身像,一側篆刻著文天祥的《正氣歌》。

「誰能記得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呵!這可是千古絕句呵。」進二忠祠時,周恩來問。

「我會,」廖承志搶著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幾句記不清了。」

董老補充說:「你只背了末尾兩句,前面三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今,內戰四起,同樣需要這種精神。」

明方孝儒墓位於雨花台東崗後山,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自立為帝,因慕文學博士,令其擬即位詔書,方孝儒不從,被滅十族,遭難者達873人。明萬曆年間,湯顯祖為其修墓立碑、建祠。後毀於戰火。

江南第二泉、甘露井,也有百年歷史了。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在駐蹕南京時,三到雨花台遊覽並題詩。

北麓山坡,1911年11月8日,江浙聯軍再次揮戈金陵。攻打雨花台要塞,與清軍激戰,犧牲慘重。革命軍將是役犧牲的200多位烈士遺體及戰馬合葬於東崗的坡上,壘成兩座土冢,樹碑紀念。

回到梅園新村,鄧穎超把帶回的那些雨花石洗凈後,用水養在瓷碗里。

從此,五彩晶瑩彷彿浸透烈士鮮血的雨花石成了梅園新村周恩來和鄧穎超會客室里的惟一的裝飾品。她多次懷著沉痛的心情對代表團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