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今古茶詩下-2

三十六、元虞集一首

題蘇東坡①墨跡

老卻②眉山長帽③翁,茶煙輕飄鬢絲風。

錦囊舊賜龍團④在,誰為分泉落月中⑤?

〔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又號鄒庵。元崇仁今屬浙江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累官翰林學士,兼國子祭酒。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卒,年七十七歲。謚文靖。有《道園類稿》。

〔題解〕從此詩吟詠風物典故來看,題中所稱:「東坡墨跡」,似指蘇軾《汲江煎茶》等詠茶詩篇真跡。詩人彷彿從先哲的「墨跡」中看到了東坡先生人生經歷中的榮辱際遇。

〔箋注〕①蘇東坡:從略。

②老卻:喻辭世。

③長帽:猶言長冠。冠名起自漢時。《後漢書·輿服志》:「長冠,一曰齋冠,高七寸,廣三寸,促漆纚為之,制如板,以竹為里。初高祖微時,以竹皮為之,謂之劉氏冠。蘇東坡平時所戴之齋冠,系仿漢時「長冠」式樣。故道園在詩中稱其為「長帽翁」。

④舊賜龍團:典故出自《宋史·蘇軾傳》:「軾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按:時為宋哲宗元祜四年四月受命,七月到任,宣仁後心善軾,軾出郊,用前執政恩例,遣內待賜龍茶、銀合,慰勞甚厚。」詩中的「錦囊、龍團」句,應作問句解。意思是說,當年宋宮賜給東坡先生的錦囊銀合、龍團鳳餅今日還存在嗎?

⑤誰為分泉落月中:似指蘇軾《汲江煎茶》詩「大瓢貯月歸深瓮,小勺分江入夜瓶」所描繪的情景。這首詩是蘇軾被流放至儋州今海南省儋縣時,作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寫他被流放的孤寂心情。

而虞集在這首中,從「長帽翁」榮獲皇后恩賜銀合龍團,到被流放儋州的對比描寫中,深切地表達了作者對東坡先生垂暮之年的不平遭遇所寄託的哀惋與憂思之情。

三十七、元王沂三首

芍藥茶

瀛州①憶昔較群材,一飲雲腴②睡眼開。

陸羽③似聞茶具在,謫仙④空載酒船回。

灤水⑤瓊芽⑥取次春,仙翁⑦落杵玉為塵。

一杯解得相如渴⑧點筆凌雲賦大人⑨揚州四月春如海,彩筆曾題第一花⑩夜直HI承明清似水,銅瓶HJ催火試新芽。

〔王沂〕生卒年未詳。字思魯。先世雲中今陝西省榆林縣人。後徙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元延佑元年1314進士。嘗為臨淮縣尹。至順三年1332為國史院編修官,元統三年1335為國子學博士,後為翰林待制等。有《伊濱集》傳世。

〔箋注〕①瀛洲:州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置瀛洲,並置河間郡。隋廢郡存州,唐仍為瀛州,宋大觀二年1108升為河間府。其地在今河北省河間縣。

憶昔較群材:似指詩人進士及第情景。

②雲腴:指雲霧茶。本謂雲之膏脂,道家以為仙藥。

③陸羽:從略。

④謫仙:指唐代大詩人李白。因賀知章譽其為「天上謫仙人」,後人稱其為「李謫仙」。空載酒船回:寓指杜甫《飲中八仙歌》之典故: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⑤灤水:河名,古濡水。在今河北省東北部。上源閃電河出豐寧縣,繞經內蒙古東南,緣多倫縣北,折向東南流,始稱灤河。流經樂亭與昌黎之間入渤海。

⑥瓊芽:春茶初展之嫩芽,為茶中上品,故稱瓊芽。次春:上品名茶。產於今福建省福州市境內。洪武二十四年1391,在廢團茶詔中規定建寧府進貢四品散茶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筍。

⑦仙翁:似指制茶道人,古時世俗人常尊稱道人為「仙翁」。

⑧相如渴:傳說,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有消渴之疾。

⑨點筆凌雲賦大人:典出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由於司馬相如所作《子虛賦》被蜀人楊得意主管天子獵犬的小官吏,其職稱「狗監」呈天子,上讀《子虛賦》而善之,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於是漢武帝召司馬相如進宮,又作《上林賦》,繼又作《大人賦》。「相如既奏大人之頌,天子大悅,飄飄有凌雲之氣,似游天地之間意。」

⑩第一花:從「揚州」以下三句看詩人在寫揚州的梅花明月。第一花,猶如「東風第一枝」、「一枝春」。是詩人指其詠梅之作。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陸豈與范曄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並贈花詩曰:

「折花逢驛吏,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後來把一枝春作為梅花之別稱。亦為詞牌名。

HI夜直:官吏夜間值班。承明清似水:謂四月的揚州之夜,皓月當空,碧天如水。

HJ銅瓶:腹大口小,用於點茶的銅製煮水器具。由於宋代的點茶法逐漸代替了唐代陸羽創造的「煎茶法」,所以,銅瓶亦逐漸代替了唐代煎茶時所用的體型較大的鍑釜。

三十八、金元好問一首

茗飲

宿醒未破厭觥船①,紫筍②分封入曉前。

槐火石泉寒食③後,鬢絲禪榻④落花前。

一甌⑤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

邂逅華胥⑥猶可到,蓬萊⑦未擬問群仙⑧。

〔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秀容今山西忻縣人。金代文學家。八歲能詩,後研究古代典籍,有較高修養。興定進士,官至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好問工詩歌散文,尤以詩冠金元之際。著有《遺山記》傳世。

〔題解〕在歷史上金宋並立長達一百多年;在金朝末期亦同元朝交錯並存。而詩人生活經歷的時代,正是處於金末元初。作者的這首茶詩,以《茗飲》命題,而文辭典故及飲茶方式,亦多選自唐宋茗事典故,這說明金人的茗飲文化,主要是受唐宋茶文化的影響。當時,金宋雖經常處於戰爭狀態,茶葉作為飲料商品和友誼使者,仍能及時溝通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思想交流。

〔箋注〕①觥船:是一種容量很大的酒器。觥船句,詩人是說,昨夜飲酒過量,清晨醒來,還厭見酒器;欲在清晨開封品飲從江南寄來的紫筍茶,藉以醒酒提神。

②紫筍:茶名。產於湖州長興縣顧渚山。

③寒食:寒食節,在清明前一至二日。相傳,晉國介之推輔佐晉文公重耳回國後,隱於山中。重耳為補封賞,燒山逼他出來,之推抱樹而死。文公為悼念他,禁止在之推死日生火煮食。以後相襲成俗,叫做寒食節。而「槐火石泉寒食後」之句,是引用《東坡志林》中的典故。蘇軾在貶謫黃州團練副使期間,曾在夢中得詩句云:「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藉以點明詩人的茗飲方式,時令是在清明之後。

④鬢絲、禪榻:鬢絲,猶如華髮,詩人暗示他已臨近暮年。禪,佛教名詞。是謂心注一境,正審思慮。禪榻二字說明,詩人已有信佛喜禪之好。

⑤一甌、萬里二句:是說,飲上一杯玉露般的香茗,不僅可解酒病,滌除煩慮,似乎兩腋已生清風,可以神遊萬里了。

⑥華胥:寓言中的理想國。《列子·黃帝》:「黃帝晝寢而夢,游於華胥氏之國其國無帥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欲,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天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金亡之後,詩人居閑不仕,且常飲酒消愁。他在茗詩中引用此典,說明雖臨近暮年,詩人還期望著已經失去的「理想國」有一天還會重新回來。

⑦蓬萊:神話傳說中的海外三仙山之一。

⑧問群仙:引用唐盧仝在《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典故。盧詩中有:「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便從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詩人用「未擬」

二字,是說,他不準備像盧仝那樣權充諫議,去問「群仙」如何解脫蒼生的疾苦,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幻想中的「華胥氏理想之國」。

三十九、明唐寅一首

畫中茶詩

買得青山只種茶,峰前峰後摘春芽。

烹煎已得前人法①,蟹眼松風②娛自嘉。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均為他題畫的別號。

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明弘治十一年1498舉應天解元。賦性風流倜儻,才高藝博,嘗鐫其章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治圃舍「桃花庵」,與賓朋飲於其中。唐寅能詩工畫,既畫人物仕女,也畫山水花鳥。是明代著名吳派畫家,有《六如居士全集》、《六如畫譜》傳世。

〔題解〕唐伯虎,是一位熱衷於茶事的畫家。他曾畫過大型《茗事圖卷》、《品茶圖》已見者有二幅、《琴士圖》賦琴品茗圖等多幅詠茶繪畫。這些畫卷,筆法蒼勁,格調超逸,匯山水林泉、人物茗事於一卷,極富品茗情趣和幽雅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