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紅 茶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干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

紅茶開始創製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紅茶按其製造方法不同,又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

小種紅茶:開創了中國紅茶的紀元。起源16世紀。最早為武夷山一帶發明的小種紅茶。1610年荷蘭商人第一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星村生產的小種紅茶今稱之為「正山小種」。至18世紀中葉,又從小種紅茶演變為工夫紅茶。從19世紀80年代起,我國紅茶特別是工夫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曾占統治地位。小種紅茶是福建省的特產,有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之分。正山小種產於崇安縣星村鄉桐木關一帶,也稱「桐木關小種」或「星村」小種。政和、坦洋、古田、沙縣及江西鉛山等地所產的仿照正山品質的小種紅茶,統稱「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在小種紅茶中,唯正山小種百年不衰,主要是因其產自武夷高山地區,崇安縣星村和桐木關一帶,地處武夷山脈之北段,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涼,年均氣溫18℃,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間終日雲霧繚繞,茶園土質肥沃,茶樹生長繁茂,葉質肥厚,持嫩性好,成茶品質特別優異。

工夫紅茶: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當前我國十九個省產茶包括試種地區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個省先後生產工夫紅茶。我國工夫紅茶品類多、產地廣。按地區命名的有滇紅工夫、祁門工夫、浮梁工夫、寧紅工夫、湘江工夫、閩紅工夫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紅工夫、台灣工夫、江蘇工夫及粵紅工夫等。按品種又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大葉工夫茶是以喬木或半喬木茶樹鮮葉製成;小葉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製成的工夫茶。

紅碎茶:我國紅碎茶生產較晚,始於本世紀的50年代後期。近年來產量不斷增加,質量也不斷提高。紅碎茶的製法分為傳統製法和非傳統製法兩類。傳統紅碎茶:以傳統揉捻機自然產生的紅碎茶滋味濃,但產量較低。非傳統製法的紅碎茶:分為轉子紅碎茶國外稱洛托凡〔Rotovane〕紅碎茶;C.T.C.紅碎茶和L.T.P.勞瑞制茶機紅碎茶。如以C.T.C.揉切機生產紅碎茶,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揉切方法。萎雕葉通過兩個不鏽鋼滾軸間隙的時間不到一秒鐘就達到了破壞細胞的目的,同時使葉子全部軋碎成顆粒狀。

發酵均勻而迅速,所以必須及時進行烘乾,才能達到湯味濃強鮮的品質特徵。以不同機械設備製成的紅碎茶,儘管在其品質上差異懸殊,但其總的品質特徵,共分為四個花色。葉茶:傳統紅碎茶的一種花色,條索緊結勻齊,色澤烏潤,內質香氣芬芳,湯色紅亮,滋味醇厚,葉底紅亮多嫩莖;碎茶:

外形顆粒重實勻齊,色澤烏潤或泛棕,內質香氣馥郁,湯色紅艷,滋味濃強鮮爽,葉底紅勻;片茶:外形全部為木耳形的屑片或皺摺角片,色澤烏褐,內質香氣尚純,湯色尚紅,滋味尚濃略澀,葉底紅勻;末茶:外形全部為砂粒狀末,色澤烏黑或灰褐,內質湯色深暗,香低味粗澀,葉底暗紅。紅碎茶產區主要是雲南、廣東、海南、廣西、湖南、貴州、江蘇等省、自治區。

紅茶為我國第二大茶類,出口量占我國茶葉總產量的50%左右,客戶遍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銷量最多的是埃及、蘇丹、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國及愛爾蘭、加拿大、智利、德國、荷蘭及東歐各國。

〔箋注〕①絡合、絡合物:是指紅茶製作或對形成紅茶芳香物質進分解、測試的專用術語,它比一般用「合成」一詞的函義更廣一些。絡合物:在此指產生紅茶滋味「濃厚、強烈、鮮爽特點的豐富可溶性物質,主要包括氨基酸、特別是茶氨酸、兒茶素、黃茶素、咖啡鹼、果膠素、酚性物質及氧化物以及其它呈味物質成分。由於這些物質成分的絡合作用,形成了紅茶鮮醇香甜的品質特徵。

1.廣東紅碎茶廣東紅碎茶,產於廣東省廣州市及英德縣等地,是近年來在國際上獲得金獎的紅茶類佳品。高品茶質,得自於茶區的良好自然環境和優良的茶樹品種。產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無霜期長;丘陵山區土壤深厚,地質疏鬆,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各種微量元素,最適宜不耐寒的大葉型茶樹生長。故當地栽培品種為雲南大葉種、鳳凰水仙種和海南大葉種,含有效化學物質多,茶多酚類等含量高,約佔30%,較中小葉品種高10%左右。經酶促氧化發酵,湯色紅艷,香氣鮮爽,營養價值高。

紅碎茶系屬19世紀末國外興起的分級紅茶,1962年由英德茶場開始創製。花色有:彩花澄毫、澄毫、彩花碎澄毫、碎澄毫、白毫、片茶、末茶。成品外形細碎,形成顆粒,重實勻凈,色澤烏潤,金毫顯露,內質香氣馥郁芬芳;湯色艷紅帶金圈,滋味濃強鮮爽,飲後回甘。單獨沖飲或加奶糖沖泡均宜。沖泡時應將茶葉放於壺中,以沸水沖泡,將茶湯傾入茶杯再加奶、加糖,最為清香甘醇。

廣東紅碎茶,近年來產區不斷擴展,包括北回歸線以南、東江以西的南粵山區與丘陵山區,地區廣闊,茶場廠分布其間,種植、加工、經營三者密切結合,逐步形成了商品生產基地。現已出口英、美、紐西蘭、澳大利亞、獨聯體、波蘭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東省茶葉進出口公司第一茶廠生產的金帆牌英德紅碎袋泡茶,於1986年獲國際美食旅遊協會頒發的國際商品金牌獎——金桂獎。

2.雲南紅茶雲南紅茶,簡稱滇紅。產於雲南省南部與西南部的臨滄、保山、鳳慶、西雙版納、德宏等地。其境內群峰起伏,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屬亞熱帶氣候,年均氣溫18~22℃,年積溫6000℃以上,晝夜溫差懸殊,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有「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的氣候特徵。其地森林茂密,落葉枯草形成深厚的腐殖層,土壤肥沃,致使茶樹高大,芽壯葉肥,著生茂密白毫,即使長至5~6片葉,仍質軟而嫩,尤以茶葉的多酚類化合物、生物鹼等成分含量,居我國茶葉之首。

工藝與茶質:滇紅製作系採用優良的雲南大葉種茶樹鮮葉,先經萎凋、揉捻或揉切、發酵、乾燥等工序製成成品茶;再加工製成滇紅工夫茶,又經揉切製成滇紅碎茶。上述各道工序,長期以來,均以手工操作。此工藝從1939年在鳳慶與勐海縣試製成功後,產銷歷史已近50餘年。成品茶外形條索緊結、雄壯、肥碩,色澤烏潤,湯色鮮紅,香氣鮮濃,滋味醇厚,富有收斂性,葉底紅潤勻亮,金毫特顯,毫色有淡黃、菊黃、金黃之分,為外銷名茶。

滇紅碎茶,又稱滇紅分級茶,1958年試製成功。以中、小葉種紅碎茶拼配形成,定型產品有葉茶、碎茶、片茶、末茶4類11個花色。其外形各有特定規格,身骨重實,色澤調勻,沖泡後湯色紅鮮明亮,金圈突出,香氣鮮爽,滋味濃強,富有刺激性,葉底紅勻鮮亮,加牛奶仍有較強茶味,呈棕色、粉紅或薑黃鮮亮,以濃、強、鮮為其特色。

滇紅工夫和滇紅碎茶,在國家歷次優質食品和全國名茶評比會上,屢獲殊榮:1986年1月,在北京召開的1985年國家優質食品授獎大會上,鳳慶茶廠所產的滇紅一級工夫茶和勐海茶廠所產的紅碎1號分獲國家優質食品銀質獎;在大會上同時獲國家優質食品稱號的紅茶有:勐海茶廠的二級滇紅工夫茶、一級滇紅碎茶,鳳慶茶廠的一級、三級滇紅工夫茶,江城農場的2號滇紅碎茶、普文農場的2號滇紅碎茶;1986年商業部在廣州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鳳慶茶廠的滇紅工夫茶被評為全國名茶;1989年農業部在西安召開的全國名茶、優質茶評選會上,昌寧茶廠生產的滇紅工夫一級被評為全國名茶,勐海茶廠生產的滇紅碎茶1號獲優質茶稱號;1990年9月商業部在河南信陽市召開的全國名茶評比會上,鳳慶縣茶場生產的中茶牌滇紅工夫再次榮獲全國名茶稱號。滇紅出口獨聯體、伊朗、東歐及非洲、美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3.中國龍牌紅茶袋泡茶中國龍牌紅茶袋泡茶,產於上海市。由上海市茶葉進出口分公司茶廠,選用上等紅碎茶配成後,裝入過濾紙袋,飲用時連袋泡入杯中,不見葉渣,而色、香、味不減。每袋供一次飲用,飲後一併棄去,清潔衛生,飲用方便。賓館、飯店多以此茶待客。亦便於旅遊者飲用。本品於50年代末試製成功,60年代初以「龍牌」進入國際市場。茶袋用國產高級精薄的過濾紙,質量性能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