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名茶 一、綠 茶-7

41.峨蕊峨蕊,綠茶類,產於四川省峨眉山區。峨眉山座落在川西南,景色雄奇,巍峨挺秀,有雲海奇觀之勝境,被譽為「峨眉天下秀」、「天下第一名山」;也是古今名茶產地。據《峨眉志》載:「峨眉山多草藥,茶尤好,異於天下。今黑水寺後的絕頂處產一種茶,味初苦終甘,不減江南茶。」唐初,峨眉山茶已做為貢品進獻宮廷。南宋時期其名聲尤著,詩人陸遊有詩讚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

峨蕊,主要栽培在海拔800~1200米的黑水寺、萬年寺、龍門洞一帶。這裡光照適度,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茶園處於群山環抱、雲霧瀰漫之中。茶樹生長繁茂,芽葉肥壯,質地柔嫩,內含物質豐富。

採制工藝與茶質:以每年清明節前採摘的一芽一葉初展的鮮嫩芽葉為原料,用手工精製,經高溫殺青、初揉、二炒、二揉、三炒、三揉、四炒、烘乾等工序,嚴格控制火溫,由高到低,配以變化多樣的炒揉手法,最後經攤晾、包裝、貯於防潮容器中。峨蕊茶,外形緊結纖秀,全毫如眉,似片片綠萼開放,朵朵花蕊吐香;葉底勻嫩,湯色清澈;滋味馥郁清香,飲後回甜。

峨眉山產茶已有1100多年歷史。峨蕊是50年代在歷史名茶「峨眉白芽」的製作技術基礎上,不斷完善而形成的。1960年獲全國名茶稱號,1995年5月在第三屆「中國名茶與瓷文化展」期間,由四川康樂茶業有限公司出品的峨蕊,再次榮獲中國傳統名茶獎。1979年起出口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國家。

42.高橋銀峰高橋銀峰,因茶條白毫似雪,堆疊如山而得名。產於湖南省茶葉研究所實驗茶廠。該研究所的前身為湖南省茶事試驗場高橋分場,建於1932年。建國後於1954年開始茶葉科學研究工作,在高橋鄉的彌谷山丘上建成了新型茶園,種植了良種茶樹,採用科學方法進行培育管理,開展制茶工藝研究。高橋銀峰茶,就是該研究所於1959年向建國十周年國慶獻禮研製開發的綠茶新產品。

高橋茶園地處玉皇山麓之下,東南臨瀏陽,北靠平江,多屬丘陵山地,平均海拔200~300米,山塘密布,河溪縱橫,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土層深厚,土質多為紫色板頁岩紅壤,含磷豐富,酸鹼度適中,實為宜茶之地。高橋,在歷史上一向為長沙縣茶葉主產區與茶葉集散地,素有茶鄉之譽。

採制工藝與銀峰特色:每年於清明前後四五天開始採摘,選采標準嚴格,規定紅葉、紫葉、病蟲傷葉不採,散葉、雨露葉不採;多以福鼎大白茶與白毫早良種的一芽一葉初展鮮葉為原料,其標準長度約為2.5厘米,制每公斤干茶約需1.2萬個芽頭,且細嫩完整,芽身長短、色澤均勻一致。鮮葉採回後進行薄灘,使水分含量達70%左右即行付制。經殺青、清風、初揉、初干、做條、提毫、灘涼和烘焙八道工序精湛加工而成。

高橋銀峰,在探索科學工藝過程中,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關鍵性工序:其一是,初干後在鍋內邊乾燥、邊做條。茶工雙手握茶於掌心中間,靈活適度運用掌力,迴轉搓揉。揉搓做條與乾燥交替進行,這樣既能使茶芽葉細胞破損,又無茶汁外溢,減少內含物質損耗,又保持了茶芽條身表面色澤翠綠明凈,塑造了緊結而小巧的優美外形。其二,獨到的工序是「提毫」,是形成銀峰茶品質風格的關鍵之所在。「提毫」這一工序,是該茶首創,以後被一些新創名茶所採用。提毫的作用在於充分發揮茶之香氣,固定已形成的外形;最重要的作用是破壞在炒制過程中由於茶條表面茶汁乾燥而形成的膠狀薄膜結構,使芽葉的全部白毫顯露而豎立在茶條上,如銀妝素裹,獨具妙韻。其三,為保持銀峰茶已形成的品質與風格,所以在提毫工序完成後,立即出鍋。在灘涼後,改用焙籠烘乾。烘焙時,在焙芯上鋪襯上柔軟的棉布,然後上茶,用文火烘至足干。出焙後,以軟白紙包成小包,置石灰缸中密封貯藏,防止受潮,可經數月不變。銀峰茶成品條索緊細微曲,銀毫似雪,色澤翠綠;內質香氣鮮濃,滋味醇厚,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勻光潔。

高橋銀峰,於1959年研製成功,1960年經商業部茶葉局、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上海茶葉進出口公司和湖南省棉麻茶煙局等單位鑒評認為:其品質優良,符合名茶要求。經化驗含茶多酚18%,氨基酸3.98%,可溶性糖2.56%,水溶性物質總量37%。

1964年前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郭沫若,在品嘗了銀峰茶後,即興揮毫《為湖南茶業研究所題詩——詠高橋銀峰茶》贊曰:「芙蓉國里產新茶,九嶷香風阜萬家。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斗紅紗。腦如冰雪心如火,舌餖飣不眼不花。協力免叫天下醉,三閭無用獨醒嗟。」

當年郭老以其清新優美的詩句,讚賞高橋銀峰茶品格高超,清新芳鮮,味重滑喉,飲之可以清心明目,醒腦益思;其清香醇郁的品質,豈能總讓顧渚紫筍獨享飲譽之名,也可以同今古聞名的江西修水雙井名茶一爭高下呢。郭老在詩中同時還對湖南茶業科研人員和高橋廣大茶農提出了希望——應創造生產出更多更好的茶葉投放市場,讓人們多飲一些好茶,少飲一些酒,這樣就可以使三閭大夫屈原不必憂慮天下人都喝醉了。

高橋銀峰茶,正如郭老在詩中讚美的那樣,從創製以來,頗受茗飲者的青睞,許多名人、畫家、藝術家為其作畫、賦詩、題聯、譜曲詠贊。而在全省、全國的優質名茶評比中亦屢獲殊榮:高橋銀峰多次獲湖南省名茶稱號,1987年獲湖南省科學大會獎,1989年農牧漁業部在西安召開的名茶評比會上,高橋銀峰獲全國名茶稱號。

43.涌溪火青涌溪火青,因其製法類似炒青,為區別於徽茶炒青,將「炒」改為「烚」xiá霞,火貌字,曾稱「涌溪烚青」。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今名,簡稱「火青」,為我國極品綠茶之一。

火青產於安徽省涇縣城東70公里涌溪山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產區山高谷深,河溪密布,清泉長流。茶園多分布於群山環抱的谷坑中。空氣濕度大,土層深厚肥沃。

茶園周圍松竹蒼翠,風景秀麗。

採制工藝與茶品:每年清明後3~5天開採。每隔1~2天采一批,共采10天左右。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身長為3厘米左右,勻凈整齊。鮮葉經揀剔、殺青、揉捻、炒干、做形、篩選等工序製成,全過程需要20~22小時。該茶的關鍵工序,是炒干做形過程全部以手工操作,在深鍋內進行,炒時手心向上,五指拼攏,手掌伸直,由鍋心至鍋面翻炒,邊炒邊出風,至初具蝦形,5~6成干時起鍋,攤於軟扁容器內晾1~2小時,後定型乾燥,至茶葉全部捲曲成螺旋圓珠,每公斤800顆左右,顆粒細嫩重實,色澤墨綠瑩潤,銀毫密披。沖泡形似蘭花舒展,湯色杏黃明亮,香氣濃高鮮爽,並有特殊清香。

可沖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

火青茶,始制於17世紀初葉,自明代起即被列為貢品。

據《涇縣誌》記載:清順治二年1645「由磨盤山南起至涌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至咸豐年間1851~1861,為火青生產的最旺盛時期,年產量曾達百擔。後來斷產,從1956年恢複生產,1982年在長沙全國名茶選評會上評為全國名茶,同年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1983年獲經貿部出口榮譽證書。銷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部分出口。

44.浙江駱駝牌珍眉浙江駱駝牌珍眉,由於原料選用優質毛茶,自然品質優良,工藝合理,設備先進,成品茶外形與內質均具獨特風格。

該茶生產已有30餘年歷史。浙江以其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精湛的制茶工藝,向以出產優質綠茶著稱於世,是中國綠茶的主產省。以中國土產畜產浙江茶葉進出口公司經營的珍眉綠茶,其外形苗秀似眉,色澤綠潤起霜,湯色碧而明亮,香氣高而久長,滋味濃釅鮮爽,是綠茶中的珍品。1986年在第25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中,這家公司的天壇牌特級珍眉榮獲金質獎;1992年在第31屆世界優質食品評選中,這家公司的駱駝牌特級珍眉再獲金質獎。浙江珍眉綠茶,除銷往上海、北京、西安、廣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外,已出口美國、荷蘭、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45.黃山毛峰黃山毛峰,屬綠茶類的今古名茶。產於中國十大遊覽勝地之一——安徽省歙縣黃山境內。黃山產茶歷史悠久,據《徽州府志》記載:「黃山茶始產於宋之嘉佑仁宗年號之一,1056—1063,興於明之隆慶穆宗年號,1567—1572。」

《黃山志》載:「蓮花庵旁石隙養茶,多清香、冷韻,襲人斷齶,謂之黃山雲霧。」明代錢塘人許次紓在《茶疏》成書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中論述歷史名茶時寫道:「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溫,故都宜茶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