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國名茶 一、綠 茶-3

11.午子翠柏午子翠柏,是陝西省西鄉縣茶廠生產的全國名茶之一。因其產於西鄉境內的午子山區,故名。午子山自古就是漢中地區的茶產地,也是世界珍稀樹種「白皮松」的原生地。有「秦巴山石奇,青松長白皮」之諺語流傳。西鄉午子山茶區,北依秦嶺,南卧巴山,漢水流經其間;處於高緯度,高海拔,富含硒、鋅,無污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酸鹼適中的生態環境之中,是「高山雲霧出名茶」的理想之地。

西鄉產茶歷史悠久,從漢代起就被歷代朝廷宮廷列為貢茶。相傳,漢高祖劉邦,曾攜近臣謀士常來西鄉的茶鎮品飲「雌雞嶺茶」,始悟「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大計。據西鄉縣誌記載:漢中茶葉,產於西鄉。茶葉是山民的主要經濟來源,在生產旺季里,「男廢耕,女廢織,莫之能辦也」。在明朝時曾「以漢茶萬擔,易邊馬萬匹」,秦巴之茶曾為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和睦,以及內地與邊疆的經濟發展作出過歷史性的貢獻。

午子翠柏名茶,是應中華大地改革開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求,於1985年列入陝西省科技開發項目,在省茶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縣供銷社主管茶葉的專業科技人員承擔專項開發工作。經過三年時間的努力,於1988年研製成功了這一新品綠茶。1989年農牧漁業部在西安召開全國名茶評比會議期間,經與會的茶學界的專家、學者對該茶的製作技術與品質進行了審評,通過了省級鑒定。

午子翠柏的研製工藝,起步較高,吸取了省內秦巴霧毫等名茶的研製經驗,制茶原料選擇於午子山區的紫陽櫧葉種和西鄉的「大腳板」茶樹的鮮嫩芽葉,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芽葉長1.5~3.0cm,經輕度攤放萎凋,進行活性物質的有益轉化,再經殺青、清風、輕揉、毛火、拔條、焙乾等工序,精製而成。經中國茶學界一代宗師王澤農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教授評審認為:「該茶條索緊細,扁彎有致,隱毫微露,色澤青翠,清香純和,湯色蔥綠,滋味醇厚雋永,葉底黃綠成朵可在全國名茶行列中成為頗具希望的產品。」

午子翠柏內質所含有效成分,經有關部門化驗分析,證明已達到全國名茶水平:水浸物大於40%,粗纖維低於10%,灰分低於6.5%,粉末低於1%,含水在6%以下;衛生指標符合GBn144—89的標準要求。成品茶除氧包裝後,貯放在低於20%濕度的除濕茶葉倉庫內,可在較長時期內保持茶葉品質不變。

午子翠柏,於1990年商業部在河南省信陽市召開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榮獲商業部優質名茶獎和全國名茶稱號。至1994年,西鄉茶園已發展到萬餘畝,年產名茶萬公斤以上。主要銷往省會西安和周邊省區,近年來已銷往廣州、深圳等南方城市,頗受廣大茗飲者的厚愛。

12.六安瓜片六安瓜片,簡稱片茶,以其外形似瓜子,呈片狀而得名。

產於安徽省六安、金寨、霍山三縣金寨、霍山舊時同屬六安州,以金寨縣齊雲山鮮花嶺蝙蝠洞所產之茶質量最佳,又稱「齊山名片」。為我國著名綠茶品種之一。產地位於皖西大別山區,山高林密,泉水潺潺,雲霧瀰漫,空氣相對濕度70%以上,年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尤以蝙蝠洞周圍,蝙蝠翔集,排撒糞便,富含磷質,成天然肥料,致使土壤肥沃,茶樹生長繁茂,鮮葉蔥翠嫩綠,芽大毫多。

採制工藝與茶質:採摘季節,較其他高級茶遲半月以上,高山區則更遲一些,多在清明後、穀雨前進行。以采「開面」上端一芽三葉為宜,可略帶少量一芽三、四葉。第二道工序為摘片,將采來的鮮葉與茶梗分開,先摘下第三葉,再摘下第二葉,然後摘第一葉,最後將芽連同上部嫩梗與下部的粗枝或第四葉拆開,同時作了精細分級。第三道工序的技術關鍵是在於把葉片炒開。最後烘焙工序是在炒至萎凋狀態,葉片柔軟後,及時出鍋進行烘乾。每次烘葉量僅2~3兩,烘至色澤翠綠均勻,白毫顯露,茶香充分發揮時,趁熱裝入容器密封貯存。其成品,葉緣向背面翻卷,呈瓜子形,湯色翠綠明亮,香氣清高,味甘鮮醇。茶品分為名片與一、二、三級共四個等級。用開水沏泡,形如蓮花,湯色清澈晶亮,尤以二道茶香味最好,濃郁清香。又有清心明目,提神消乏,通竅散風等功效。

六安產茶始於唐代,而六安瓜片從明清以來即享有盛譽。

明代聞尤《茶箋》一書稱:「六安精品,入葯最佳。」該茶始於明代初年,多作為宮廷貢品。最初出現在市場上約在1905年~1920年間。1982年在長沙全國名茶評選會上,被評為全國名茶之一,1986年在福州評比會上,再次被評為全國名茶,1990年商業部在河南省信陽市召開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由金寨縣茶葉公司生產的齊雲山名片,第三次被評為全國優質名茶。銷往北京、上海、南京、山東、河北等省市,出口香港等地。

13.文君綠茶文君綠茶,以其產地為西漢才女卓文君的故鄉——四川省邛崍縣而得此溫文爾雅的芳名。

卓文君,是漢代臨邛今之邛崍大富豪卓王孫的掌上明珠,是一位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通的漢代著名才女。

青春寡居在家。時值年少孤貧的漢代大才子、辭賦家司馬相如,從成都前來拜訪時任臨邛縣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縣令在宴請相如時,亦請了卓王孫座陪。後來卓王孫為附庸風雅,巴結縣令,請司馬相如來家做客期間,文君同相如,兩人一見鍾情,相戀私奔成都。後來卓王孫為顧忌情面,也只好將新婿、愛女接回臨邛。但他們仍安於清貧,自謀生計,在街市上開了一個酒肆,「文君當壚」,「相如滌器」。

如今,邛崍縣城裡,「文君井」、「琴台」古迹猶存。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寓居成都時作《琴台》詩有句云:「酒肆人間世,琴台日暮雲。」在文君庭園裡的「琴台」有一聯云:「井上疏風竹有韻;台前古月琴無弦。」這些詩聯記述了當年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忠貞愛情的千古韻事。

邛崍茶廠,對邛崍傳統名茶取名文君,不僅富有深刻寓意,也是別開生面的,在當代中國名茶中,以古代仕女命名的,是極為罕見的。

邛崍茶產區分布在邛崍山脈的南寶山、花楸堰等處的崇山峻岭之間,一般海拔800~1700米之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空氣濕潤,雲霧繚繞;土質深厚肥沃,是得天獨厚的產茶之地。茶樹的品種為當地的中葉種和花秋種,芽葉粗壯,深綠油亮,節尖較短,持嫩性強。

文君茶,以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經殺青、初揉、烘二青、復揉、炒三青、做形提毫、烘焙等七道工序精製而成。成茶條索緊細彎曲,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滋味清醇。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陝、甘及成都等地的茶商,以本品茶體厚、耐沖泡,滋味清醇,是暢銷上品而爭先搶購。當時稱為「本山茶」。在建國之後,邛崍茶廠將傳統的製做方法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茶品的質量不斷提高。1980年始定為今名。1985年6月農牧漁業部在南京召開的全國名茶、優質茶評選會上,文君綠茶被評為全國11種名茶之一。

14.巴岳名茶巴岳名茶,產於四川省銅梁巴岳山。這裡峰巒峻秀,澗壑幽美,海拔778米,終年雲霧繚繞,年均氣溫在14.6℃左右,晝夜溫差大,相對濕度90%以上,土壤肥沃,PH值約5.3,茶園四周林木蒼翠,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的良好環境。

工藝與茶品:銅梁縣巴岳茶場生產的巴岳名茶系列,採用中小葉群體品種,採摘標準為一芽一二葉,手工製作,工藝各具特色。所制系列高級名茶玉露、盤毫、玉葉,以其葉嫩、香高、味醇,被當代茶聖吳覺農先生譽為綠茶中的上上品。

巴岳名茶,在近年來參加食品節與國際茶文化節上多次榮獲獎勵:玉露1991年獲四川省首屆「峨眉杯」評比第一名;盤毫1992年獲四川省首屆「巴蜀食品節」銀獎;玉露、玉葉在1994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上,雙雙被評為優質名茶。

巴岳茶歷史悠久。據《銅梁縣誌》記載,北宋時期960—1126,巴岳山即產名茶,為蜀茶四大珍品之一,因地處涪江以南,故名「水南茶」。明代永樂中1408,蜀定王游巴岳,陶醉於該茶的醇香,因定為蜀王府之貢品。

15.古丈毛尖古丈毛尖,屬綠茶類,古今名茶,因地得名。產於湖南省湘西土家自治州古丈縣。古丈產茶歷史悠久,始於東漢,從唐代起即以茶入貢皇室,清代又列為貢品。據《古丈縣誌》記載:「十九世紀末葉,古丈坪廳之茶,種山者少,皆人家園圃所產及以園為業者所有清明穀雨揀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勝」

新中國成立後,古丈的茶園有了較大的發展。主要茶區在古陽鎮、東方龍天坪、牛角山一帶。境內武陵山脈橫亘,山高谷深,森林密布,洞溪潺湲,雲霧繚繞,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土壤肥沃,且含磷豐富。尤以三、四月采頭茶季節,每天上午九時才日出雲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