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 閱讀與思考 12月19日 成為社會企業家

參加阿拉善協會同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聯合舉辦的「NGO組織建設」論壇。

發放的會議資料里有一本書,書名《如何改變世界》,作者(美)戴維·伯恩斯坦、譯:吳士宏。吳士宏?

譯序是這樣開始的:2003年我從商場退休。休養的同時,思考後半生的計畫,並開始做些公益領域的學習和研究……

啊,沒有猜錯的話,是3年前從TCL退下來的吳士宏女士。

……

幾年過去,沒有吳總的任何信息。去向成了個謎。

看到眼前的這本介紹全世界從事公益精華案例和代表人物的書,才明白吳士宏女士從公眾視線消失的原因。

吳女士在譯序中這樣寫道:奉獻、愛心,是人類公認的美德,也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根基所在。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更難的是,將好事做成了可以使人類持續受益的事業,從而使世界因此變得更好。

明白了,吳士宏女士已經儲備了能量,為崇高的公益事業準備新的起飛。

——2006年6月,王石在其博客文章《你小瞧了一位女性的能量》中如是說

社會企業家是一個新近得到命名的群體。他們多為社會公益組織的發起者和經營者,例如為印度流浪兒童創設24小時救援熱線的傑魯,為南非艾滋病人建立看護網路的霍薩,為巴西貧苦牧民架設太陽能發電系統的羅薩。

2006年春,患有嚴重腰疾的吳士宏女士重現公眾視野,帶來她的翻譯作品《如何改變世界——社會企業家與新思想的威力》,其中提出了「社會企業家」,與這個概念相對應的便是商業企業家。

投資銀行家穆軍對此有過分析:社會企業家所創造的價值,來自救命錢、創業錢與閑錢的差值。錢還是那筆錢,但以人命或人生為本位計算,卻可以形成巨大的差值。社會企業家把富人手中的1萬元閑錢,轉化為窮人的救命錢、學費或創業錢。既然1萬元救命錢或創業錢大於1萬元閑錢,那麼,那1萬元閑錢就可能發揮10萬元甚至100萬元的作用。價值就這樣被他們創造了出來。金錢的邊際效用不同,正是福利經濟學的核心觀點。

比起缺乏商業技能的大眾來說,富豪們更加明白,善款能夠持續經營,併產生最大的效能。然而,可持續的慈善公益事業需要專業技能支持。不管是組織哪一種公益型基金會,一定要引入非常精明能幹的企業家,現代公益事業事實上已經融合了企業家的技能,以前傳統的慈善型基金,因為沒有注入企業家的特殊技能,每每捉襟見肘,效能低下。

倘若社會企業家身手不凡,在公益領域表現出極高的效率,他們甚至可能在公共事務領域大顯身手,提高公共稅收的使用效率。這種前景,真能把「以人為本」的理想體現為一套機制、一套評估體系、一串可以計算和比較的數據。

一個有追求的企業家,不會滿足於僅僅是一個商業企業家。在條件成熟的時候,企業家都應該嘗試介入公益事業,利用自己的商業技能,為更多的人群服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