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讓自己的媒體形象亮起來 二、政府媒體形象的塑造

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是一個政府存在和運行的根本條件,政府有關部門有必要通過民意調查和形象分析,準確了解公眾對政府的認知和評價的現狀,找出政府媒體形象的不足和缺陷,從而制定政府媒體形象塑造的相關對策和措施。

政府媒體形象,主要涉及理念、行為和視覺等方面。理念系統是核心,是政府形象系統的最高決策層,反映了一個組織的基本價值理念,是驅動組織成員行為的精神力量,可看成是政府的「心」;行為系統是形象塑造和傳播的關鍵,體現在政府制定相應的行政目標,各項決策和實施上,可看成是政府的「手」;視覺系統是政府形象的視覺要素,利用政府的建築物、辦公環境、辦公用品、出版物等載體向社會公眾準確、清晰傳達政府作為公共管理角色的理念和行為的特徵,可以看成政府的「行頭」。政府形象塑造的目的絕不是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為了實現長遠意義上的公眾利益和眼前的公眾利益。

資料鏈接 「問責辦法」與媒體形象

從2008年3月1日起,雲南省施行《關於省政府部門及州市行政負責人問責辦法》。《問責辦法》明確提出,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是對行政首長進行問責的依據之一。

《問責辦法》由總則、問責事項、問責方式、問責程序和附則共5章21條組成,規範了問責的主體、方式和程序等內容,是以雲南省政府名義制定的首個行政問責辦法。根據《問責辦法》,以下10種情形列入問責: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獨斷專行、決策失誤;濫用職權、違法行政;辦事拖拉、推諉扯皮;不求進取、平庸無為;欺上瞞下、弄虛作假;態度冷漠、作風粗暴;鋪張浪費、攀比享受;暗箱操作、逃避監督;監管不力、處置不當。具體的問責方式,則包括誡勉談話、取消當年評優評先資格、責令作出書面檢查、責令公開道歉、通報批評、調整工作崗位、停職檢查、勸其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及建議免職。

通過媒體搭建政府工作和民眾之間的橋樑,可以讓政府工作針對性更強、更加人性化,能夠把政府工作通過媒體,放大到公眾面前,接受群眾的監督,政府的媒體形象也大大提升了。

塑造政府媒體形象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重視政府公關工作,提高政府公關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公眾形象,獲取公眾的參與和支持,是現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有較高的公關能力,即在自身的公眾資訊管理、公眾輿論管理、公共關係管理以及公眾形象管理方面具有較高的能力。總體上看,目前政府的公關意識仍很薄弱,缺乏應有的公關能力。比如,許多突發事件發生後,由於當地政府及其職能部門缺乏傳播的意識、公關的意識,沒有及時向公眾通告有關情況,及時對公眾進行引導,造成謠言滿天飛,不僅工作上處於被動,也引起了公眾的強烈不滿,教訓尤為深刻。為此,政府不僅要設置專門的公關機構,還要培養懂理論能策劃的高素質、高層次的公關專業人才。

第二,減少行政干預,堅持媒體監督的客觀性原則。媒體監督應遵循的客觀究竟是什麼?從最純正的意義來講,客觀就是指新聞報道必須超然物外。大量事實證明,在有意識存在的社會裡,客觀只是一種非常美好的理想而已,很難做到。這是因為,人是社會的人,是某一利益群體的一分子,人的社會屬性鑄就了搞新聞報道的人不可能超然物外,清澈如水。那麼是不是我們就不去追求客觀了呢?當然不是。從更科學的意義上來說:客觀性是一種理論,客觀性是一種方法,客觀性是一種境界。政府應該盡量減少行政干預,使廣大新聞工作者、媒體人,堅持客觀性這一理念,就可以避免偏見,防止歪曲,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對新聞價值進行取捨。不管你如何評價客觀性,畢竟它從整體上為媒體了解、報道社會提供了一件合法的外衣和一種達到目的的途徑。公眾對社會生活和社會事件公開表露的認識和意見,媒體要有效地引導輿論,了解群眾心態,體察民情民意,要真實反映輿情,正確表達公眾輿論。當然,這種反映輿論不是被動的、消極的,而是通過反映輿論體現傳播主體的意圖與觀點,反映公眾輿論本身就包含了影響輿論。如果群眾關注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媒體一味順從個別領導,左顧右看,有意迴避,不主動觸及,就難以影響、引導社會輿論,就會失去民意和信任,這必然大大削弱引導輿論的作用。媒體輿論監督的前提是了解事實,公開事實。當然,信息公開並不意味著毫無保護、一覽無餘的信息公布,對於涉及國家安全等國家秘密的信息內容,需要有法律的保護。但對這些需要保護的內容和範圍,對信息公開的實施方法,也應該受社會各界的爭辯和實踐的檢驗。

資料鏈接 政府機構總目標與媒體形象實現過程示意圖

第三,對公眾的期望目標予以合理引導。一般說來,公眾的期望值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不斷提高,他們的社會滿足感也會同比增強。但是,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清醒地意識到,這種情況絕對不代表同步增長。期望值的增速高於滿足感,在人們需求期望值不斷增長的同時,社會滿足感總是會落在後面。因為期望值總是高於社會發展水平,而滿足感則直接由社會發展水平和程度決定。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起步晚、基礎差、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在地區差異較大、發展程度懸殊、同時正面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深刻變革的情況下,公眾的期望值往往容易被拔高,甚至明顯脫離實際。如果我們不加分析地一味從公眾的意願特別是非理性的意願出發,常常就會事與願違。當然,合理的期望值應該得到滿足和實現,這也正是政府存在合理性的基本依據,是政府行為、包括政府媒體形象建設的目標與歸屬。不過,由於非理性思維而出現的過高的期望值,則要予以合理引導。當個體通過理性思維,對自己的需要有明確合理的把握,對政府功能有實際深刻的認識,對種種外界誘惑和影響能持以冷靜正確的態度,才有助於對政府行為形成客觀、公正的評價。

值得強調的是,一個政府的好形象,就是真心實意願意為老百姓辦事,尊重規律善於為老百姓辦事,吃苦耐勞踏實為老百姓辦事。這樣的政府就會得到人民群眾擁護,贏得人民群眾的加分;反之,脫離了人民,就會被人民群眾扣除分數,最終遭到人民群眾的唾棄。

總之,形象就是權威,形象就是力量,形象是一種導向,形象也是先進生產力,有了好的形象,才能有很好的影響。在樹立黨和政府良好形象方面,新聞媒體大有作為,任重道遠。只要在正確引導輿論這方面,不失語,不缺位,不越位,恪盡職守,就一定能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作出更大貢獻。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