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領導幹部與「無冕之王」 三、領導幹部與記者:是朋友不是冤家

被稱為「無冕之王」的記者,對於許多領導幹部來說,既有幾分可愛,也有一點無奈。他們可以給領導幹部帶來很多正面宣傳,也可能給領導幹部帶來麻煩,甚至是「災難」。所以一段時間以來,不少領導幹部面對媒體多數都採取「不求有福,但求無禍」的態度,有意與媒體保持一定的距離。此外,近幾年,暴力傷害記者的事件屢見不鮮,甚至有些領導幹部為這些不法分子「撐腰」。領導幹部與記者之間,究竟是朋友還是冤家?

從領導幹部的使命和媒體的職責來看,媒體應是領導幹部的朋友。真正的朋友不見得「只說好話」,所謂「忠言逆耳」,只不過是媒體在發揮「社會雷達」的職能罷了。

從當前來看,個別領導幹部不善待媒體,把記者當作「冤家」有種種表現:一是怕媒體、躲媒體。「不怕通報,就怕見報」,一旦出了「負面情況」,某些領導幹部怕說錯話給自己帶來麻煩,於是不敢正面接觸記者,迴避記者的採訪。二是堵、蓋、封,施壓制止媒體報道。在個別官員的邏輯里,批評就是負面,負面就是抹黑,抹黑就應動用公權力消除「影響」。三是有的領導幹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過頭、過激的話,而被記者原封不動地放到報道里,導致出醜。四是面對媒體人員拍攝時,有的領導幹部缺少配合意識,使其在身體語言上暴露出不佳的公眾形象。

作為領導幹部,如果不善於與媒體和記者打交道,小到影響其本人的形象和影響力,大到影響其領導的地方的工作效能、經濟發展。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善於運用媒體,主動和記者「做朋友」,獲取最大的輿論支持,贏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輿論環境。

第一,要理解「朋友」,消除認識上的偏差。有些領導幹部把所有媒體都當作黨報黨刊來看待,要求一律「正面報道」,在對「正面報道為主」的理解上,把「正面為主」等同於不允許有批評監督報道,把正面宣傳與輿論監督對立起來。領導幹部要學會理解「朋友」,還要認識到媒體環境的變化。以前,我們的媒體基本上是單一的黨報黨刊和政府辦的媒體,基本可以做到「輿論一律」。而現在,我們不僅有黨報黨刊和公辦媒體,更有以廣大市民為主,覆蓋面廣、發行量大的都市類報刊,還有為廣大青年和知識界偏愛的網路媒體,以及更為普及的大眾手機媒體等。所以,我們很難再像以前一樣,一聲令下,「一刀切」地管住所有媒體,更不要說管好所有媒體。時代在發展,情況在變化,我們不能再用老腦筋去分析新情況、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以不變應萬變、將複雜問題簡單化。

資料鏈接 蓋爾局長的垃圾處理計畫

1988~1991年,美國西雅圖市對該市的垃圾處理系統進行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新任局長黛安娜·蓋爾認為,要推進這項涉及千家萬戶和城市環境形象的改革,不僅要制定一個合理的市場推廣戰略,還必須藉助一個可靠的媒體宣傳戰略,要教育和培訓員工學會同媒體打交道。蓋爾局長對下屬說,不要把媒體看成敵人,要成為他們的朋友。要求下屬隨著垃圾處理改革計畫的實施,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向新聞界通報情況,取得媒體的理解和支持。當改革計畫在實施過程中,因廢物處理局的工作失誤,招來媒體一片冷嘲熱諷、批評挖苦時,蓋爾局長又教育下屬要正確對待媒體的批評:如果有負面報道,那麼請你加倍努力改進,不要試圖掩蓋和解釋什麼,越掩蓋解釋越糟糕,也不要試圖封堵媒體,而要向記者繼續提供好的素材。因為,沒有人能保證會有一個非常合作的媒體。可是,如果你不斷給他們提供素材,他們也會在你為難時手下留情。正是這種對媒體和公眾的態度,西雅圖固體廢物處理局在蓋爾局長的領導下實施的垃圾處理新計畫,不僅得到了媒體的配合,也得到市民的理解支持,使西雅圖的垃圾處理成了全美的典範。

第二,要信任「朋友」,消除誤解,善待記者。現代政治生活中,是否信任媒體、是否善待記者已經成為政治家是否成功的標誌之一。在媒體發達的今天,迴避和拒絕記者是在浪費宣傳資源和錯失展示形象的機會,特別是在突發事件、危機事件發生時,「主動講比被動講好,自己講比別人講好,內行講比外行講好」。其實,個別領導幹部還對記者這個群體存在著一些誤解:有人一朝被蛇口,十年怕井繩,覺得記者是「無冕之王」,把持著話語權,惹不起躲得起;有人一葉障目,因為一些個別的例子就把全體記者想像成為「吃拿卡要」的群體。實際上,記者不是敵人,而是朋友;記者既是挑戰者,更是工作夥伴。尊重記者的報道權就是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尊重記者的工作就是遵循公共管理的規律。

資料鏈接 糊塗幹部的「三不」政策

「只有你們敢採訪如此敏感的問題,簡直是幼稚!」「要想想你們的安全,我們可以調動警察將你們抓起來!」2005年,當有記者去艾滋病重災區河南上蔡縣調查防艾工作存在的種種「黑洞」時,該縣縣委宣傳部採取了不接受任何採訪、不提供任何材料、不讓記者接觸任何群眾的「三不」政策,該縣縣委宣傳部的一名劉姓副部長還這樣「教育」記者。但這樣做最終並不能阻止媒體的調查報道,不能阻止真相大白於天下,也不能改變相關責任人在輿論風暴中應聲落馬的下場。

第三,要學會與「朋友」合作,不斷提高設置新聞議題的本領。領導幹部要時刻關注公眾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主動設置、策劃新聞議題,與新聞媒體形成「共振」效應。強調主動設置新聞議題的能力,就是要在新聞報道中實現內容和形式的創新,要創新新聞傳播的方法和手段,讓新聞成為觀眾和讀者喜聞樂見的大眾商品。針對一些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爆發速度快、破壞性大、利益相關人員多的特點,政府在迅速應對處置事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要謹慎、快速制定周密預案,科學設置新聞議題、發布權威信息,與媒體緊密合作,及時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從而實現疏導心理、安撫災民、穩定民心的目的。

第四,要正確對待「朋友」的批評性輿論。輿論監督實質上是正面宣傳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如果題材、時機、背景、分寸把握得當,輿論監督的效果要遠遠大於正面宣傳產生的效果。正面宣傳為主並不排斥批評報道,輿論監督也未必就是添亂而不是幫忙。通過有效的輿論監督,揭露那些損害黨和人民利益、為社會所關注的人和事,激濁揚清,針砭時弊,警醒世人,可以從正面顯示黨和政府對人民負責的決心,密切黨、政府和人民之間的聯繫,從而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樹立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領導幹部對於新聞媒體的批評和監督,對於「負面」輿論要有必備的承受能力。從構建現代服務型政府的角度講,要把媒體監督作為推動政府工作的動力,作為審視自身行為的「鏡子」,區別對待負面報道。對於善意的、客觀的負面報道,要虛心接受,積極糾正自身錯誤;對於部分失實、無惡意的負面報道,要及時為媒體提供權威信息,通知他們予以糾正;對於完全失實、惡意的負面報道,要據理力爭,要求道歉,適當給予制裁。

資料鏈接 子產不毀鄉校

鄭國人到鄉校休閑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丞相子產說:「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說:「為什麼毀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裡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說儘力做好事以減少怨恨,沒聽說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然明說:「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