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媒體新時代的到來 四、新聞執政的新趨勢

在當今高度發達的媒體社會裡,新聞執政已成為一種治國理政的新趨勢。新聞執政,就是通過媒體新聞來執政,即運用媒體來提高公共部門的執政形象、執政公信力和執政合法性,向廣大群眾傳播執政者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以達到貫徹落實的目的。

資料鏈接 「玫瑰革命」與媒體的「能量」

2003年11月的喬治亞發生了一場稱之為「玫瑰革命」的反政府事件,政變者薩卡什維利為自己找到獨特象徵——玫瑰花,他每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時都不忘拿一枝玫瑰花。這場「革命」從頭至尾沒有打碎一塊玻璃窗;沒有點燃一部小汽車;沒有任何衝擊政府機關部門的激烈行為;沒有以往社會變革的激烈對抗以及暴風驟雨般的群眾運動,在不發生流血衝突的情況下實現了政治更替。西方學者認為這場「革命」是一場媒體事件。由人民合法選舉的總統謝瓦爾德納澤被媒體設置的議程、製造的新聞、組織的「革命者」、煽動的抗議者和塑造的反對派領袖驅趕出了總統府。

美國的執政者和政治家十分重視運用新聞來執政,即運用新聞來提高公共政策部門的執政形象、執政公信力和執政合法性。美國政府的一系列相關做法和制度值得我們借鑒。

其一,用表態製造新聞。各級政府官員重視在事件發生後及時表態,把民眾迅速凝聚到政府的周圍;他們注意政府的政務公開和政府發言人制度的完善,力圖使政府的聲音及時讓本國人民和世界聽見;他們十分注意掌握新聞發布規律,使政府的議程、媒體的議程和公共議程良性互動。

其二,用行動製造新聞。美國領導人經常在全國各地視察講話,他們把每天的活動日程提前告訴記者,讓記者把領導人的行動和講話及時變成新聞,告知公眾,力圖使公眾總是跟著國家領導人的行動、發言和思想行動。美國領導人的這些行為都是為了通過媒體爭取民心。

其三,用政策製造新聞。即圍繞「新聞性」制定政策。所謂「新聞性」,即修改或制訂一項政策,一定要有新的內容並且能獲得公眾的歡迎。如果一項政策沒有新的內容,就不會受到公眾的歡迎。

其四,策劃「今天的台詞」。美國政府最高決策會議是美國總統每天在白宮召開的會議。但是,這個會議主要的時間討論的不是別的,而是今天的新聞應該是什麼?今天白宮應該向媒體發布的「新聞台詞」、「新聞關鍵詞」是什麼?通過白宮最高層的新聞策劃會,通過一個口徑、一個關鍵詞,確保美國人民、媒體,世界人民和各國媒體甚至政府關注的議程都是白宮策划出來的議程,把議程設置和新聞選擇的權力緊緊地抓在手裡。

其五,精心組織新聞發布會。一場有效的新聞發布會不僅可以傳達信息,而且可以藉助各種形式的編排鼓舞士氣,並製造輿論。美國的新聞發布會通常都是精心策劃的,每一個發布會都會體現出美國政府的政治意圖,並且使受眾不自覺地接受政府的宣傳,認定那就是事實真相,同時也認同美國政府作為世界警察和民主傳播者的形象。

資料鏈接 梁啟超的政治宣傳

梁啟超是中國歷史上以政治家身份從事報刊活動的第一人,56歲的生命歷程中竟有27年的報人生涯,一生參與辦報達29份。善於利用報刊進行輿論宣傳是他一生政治活動的突出特點和優勢。他的如椽大筆在中國政海曾幾度攪起過巨波狂瀾,推崇他的人稱讚他為「輿論驕子」,痛恨他的人詛咒他是「文壇野狐」。為了使政論文章更易於為廣大受眾接受,更好地向社會宣傳變法維新的新思想,他開創了一種適合時代需要的新的表現形式——「時務文體」。他自己概括該文體的特點是:其一,「縱筆所至不檢束」。其二,「務為平易暢達」,其三,「條理明晰,筆鋒常帶情感」。

1902年2月8日,梁啟超創辦了《新民叢報》。這是梁啟超辦報生涯中最得意的時期。《新民叢報》的銷路很廣,僅國內的銷售範圍就達49個縣市、97處之多,發行量最高達1400份,且每冊一出版,內地就有人一再翻印。清政府雖然嚴禁,讀者仍是爭相傳閱。有人估計,大概每冊要經過20人的閱讀。

中國目前正處在社會矛盾和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關鍵時期。針對這一情況,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執政能力建設」的任務。構建和諧社會不是迴避「矛盾」和「衝突」,而是在承認多元利益存在的基礎上為不同利益的表達、妥協、綜合提供製度性的公共博弈平台和溝通渠道,從而使各方利益在談判和妥協中達到均衡,實現和諧。而媒體天然具備構建「政治交流結構」和「利益表達機制」的功能,具備充當社會利益博弈的公共平台的能力。構建和諧社會,就要確保大眾媒介的這種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我國,各級領導幹部是肩負著特殊職責的「掌舵者」,他們應具備良好的新聞執政能力。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認識媒體,了解新聞傳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業務。領導幹部應了解媒體的性質、類型、功能等一系列總體特徵,以及媒體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諸領域的基本關係;了解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不同類型媒體各自的運作過程、傳播效果,以便根據需要分別加以運用。此外,還應了解新聞傳播學的一般原理,包括對傳播過程和各個環節——信源、傳播者、信道、受眾、效果、反饋的認識,對受眾選擇性注意、理解、記憶,以及形成、改變各種思想觀點和行為的了解,對新聞傳播的社會控制的了解等。

第二,能熟練運用新聞報道進行黨和政府日常議程設置,進行公共危機管理和做好重大事件正面宣傳,從而強化執政公信力和合法性。首先,領導幹部要學會積極主動向媒體提供信息,將黨和政府力圖要傳達的信息,通過媒體設置的議程,轉化為群眾關注的議程。其次,要加強公共危機管理,也就是當發生了對黨和政府的形象產生負面影響、損害社會安定團結的破壞性事件時,有關部門和相關人員如何通過媒體儘快安定人心,將損失降到最少。再次,要掌握有效進行正面宣傳的技巧,學會有機地融宣傳於鮮活的新聞中。

第三,學會對媒體進行正確和有效的管理和服務,既能使媒體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又能將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限制在最小範圍內,從而促進媒體健康發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不斷走向深入,對媒體單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容易導致「人治」,己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管理的需求。因此,探索更多地依靠法律、經濟、社會的手段,使媒體管理走上法治化、規範化的軌道已是大勢所趨。黨對媒體的管理,主要應是政治上、組織上和思想上的管理,主要著眼於宏觀管理,如准入制度、體制改革、行業秩序等方面,不宜過多地直接干預具體的新聞業務。要尊重和支持媒體依照將宣傳規律和新聞規律有機結合起來的原則,獨立開展采編播的業務;要支持新聞改革,倡導在相關法律法規內的新聞自由,支持媒體開展正常的輿論監督。除了管理,領導幹部還應樹立為媒體服務的意識,為媒體發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創造一個公平、開放、有序、健康、充滿活力的媒體生態環境。

第四,能夠對媒體信息進行批判性解讀,從中發現新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運用於自身的執政工作。媒體的報道是傳媒按其自身的標準,對外界信息進行選擇、加工、編排後的產物,滲透著媒體自身的價值理念。因此,一些媒體的報道在貌似「客觀、公正」的外表下往往潛藏著各種利益集團的訴求。這就需要領導幹部依據自己的綜合素質,對媒體信息進行解剖式的解讀,透過現象看本質,經過獨立思考後得出自己的結論,既不能搞「虛無主義」,認為媒體信息皆不可信,也不能照單全收,被媒體牽著鼻子走。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http://.cjr..),2007年1月4日。

總之,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媒體,政府執政也不例外。新聞執政已成為執政的新形式,並且是大勢已「趨」,領導幹部不能迴避,而要敢於面對,要積極轉變觀念,將「要我傳播」變為「我要傳播」,積極主動與媒體打交道,在執政過程中充分利用媒體,引導國內外輿論,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黨和政府、媒體以及群眾三者間形成一股合力,推動各項方針政策的順利實行,推動科學發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