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日常化主題的背景與呈現 參考文獻

(1)陳艱《冒充真實內容的空白》,《當代文藝思潮》1984年第3期102頁

(2)雷達,《就現代文學問題答〈當代文藝思潮〉編輯部問》,《當代文藝思潮》1982年第2期97頁

(3)張陵李潔非《從英雄到普通人——論我國當代文學觀念的轉變》,《當代文藝思潮》1985年3期,第9頁

(4)邵大箴《當代國外文藝思潮與我國美術創作》,《當代文藝思潮》1982年第2期,172頁

(5)張陵李潔非《從英雄到普通人——論我國當代文學觀念的轉變》,《當代文藝思潮》1985年3期,第9頁

(6)同上,第6頁

(7)同上,第12頁

(8)瞿世鏡《「意識流」思潮概觀(之三)》,《當代文藝思潮》1982年第3期131頁

(9)曹志平艾戰勝《胡塞爾的「科學與日常生活世界」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39頁

(10)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28、58頁

(11)王俊,劉瑞享:《存在與日常生活———談海德格爾對日常生活中的常人分析》,《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8月第4期87頁

(12)同上,88頁

(13)劉懷玉《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後轉變》,《現代哲學》2003年第1期49頁

(14)劉懷玉《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後轉變》,《現代哲學》2003年第1期49頁

(15)劉懷玉《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後轉變》,《現代哲學》2003年第1期50頁

(16)張政文杜桂萍《藝術:日常與非日常的對話——A·赫勒的日常生活藝術哲學》,《文藝研究》1997年第6期113頁

(17)衣俊卿《日常生活·中譯者序言》,《日常生活》阿格妮絲·赫勒 著,重慶出版社1990年出版14頁

(18)

(19)衣俊卿《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91-193頁

(20)衣俊卿《論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歷史演化》,《江海學刊》1995年第3期109頁

(21)聞曉祥王南《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與新興的日常生活世界》,《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3期42頁

(22)聞曉祥王南《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與新興的日常生活世界》,《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3期42頁

(23)聞曉祥王南《中國社會結構變遷與新興的日常生活世界》,《社會科學輯刊》1999年第3期43頁

(24)李小娟《世紀之交中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求是學刊》2005年第6期23頁

(25)李小娟《世紀之交中國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求是學刊》2005年第6期23頁

(26)李學麗《日常生活批判與中國女性文化的建構》,《求是學刊》1999年第2期19頁

(27)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出版7頁

(28)張辛欣《必要的回答》,《文藝報》1983年6期

(29)張辛欣《我們這個年紀的夢》

(30)李潔非張陵《一九八五年中國小說思潮》,《當代文藝思潮》1986年第3期60頁

(31)同上,61頁

(32)同上,61頁

(33)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307頁

(34)劉震雲《磨損與喪失》,《中篇小說選刊》1991年第2期第89頁

(35)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出版5頁

(36)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衣俊卿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出版68頁

(37)同上

(38)王一川《重複模式與日常生活》,《求實學刊》1997年第5期68頁

(39)劉震雲《磨損與喪失》,《中篇小說選刊》1991年第2期第89頁

(40)於可訓《在升騰與墜落之間——漫論池莉近作的人生模式》,《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1期75頁

(41)衣俊卿《論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歷史演化》,《江海學刊》1995年第3期114頁

(42)衛慧:《上海寶貝》

(43)同上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