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現當代中國文學史上四次「人」的發現 參考文獻

(1)劉再復:《性格組合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第18-29頁。

(2)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202頁。

(3)胡適:《自由主義》,《世界日報》,1948年9月5日。

(4)朱光潛:《朱光潛全集》第9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5)胡秋原。文學藝術討論集[M]。台北:學術出版社,1979.

(6)王曉明、關昕:《人文精神大討論:迷茫中發出的第一聲》,《先鋒國家歷史》2007年第22期。

(7)王蒙:《人文精神尋思錄》,文匯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頁。

(8)張汝倫、王曉明、朱學勤、陳思和:《人文精神:是否可能與如何可能》,《讀書》1994年第3期。

(9)王蒙:《人文精神問題偶感》,《東方》1994年第5期。

(10)李澤厚、王德勝:《關於文化現狀、道德重建的對話》,《東方》1994年第5期。

(11)張汝倫、季桂保、郜元寶、陳引弛:《文化世界:解構還是建構》,《讀書》1994年第7期。

(12)陳瑩:《轉型時期的喧嘩:「三王」熱與中國人文精神生活的變遷》,《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13)戎毓春、常開霞:《社會轉型期人文精神的建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2期。

(14)王蒙:《滬上思絮錄》,《上海文學》,1995年,第1期。

(15)王蒙:《人文精神尋思錄》,北京:文匯出版社,1996年,第176頁。

(16)王瓊:《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文精神研究綜述》,《學術界》,2008年第4期。

(17)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第4-5頁

(18)雷達:《為什麼需要和需要什麼——對當前文學存在理由的若干思考》,《當前文學癥候分析》,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第44頁。

(19)尹昌龍、沈芸芸:《記憶與寫作:我們時代的個人方式》,《小說評論》1995年第3期。

(20)李松岳等:高蹈與虛無:女性「私人化寫作」的文化宿命,《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

(21)陳染《我的道路是一條繩索》《潛性逸事》後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22)摩羅:《教育及其他》(7則),《社會科學論壇》2001年第11期。

(23)余傑:《從劉海洋虐熊事件看清華教育模式的「命門」》《雜文隨筆》2003年第11期。

(24)余傑:《愛應該成為教育的主要線索》,《南方周末》,2004-5-31。

(25)余傑:《山坳上的中國教育——評》,《文學視界》

(26)劉青漢:《跨文化魯迅論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4-86頁。

(27)箴:4:23。

(28)姜戎:《狼圖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59頁。

(29)姜戎:《狼圖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29頁。

(30)姜戎:《狼圖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49頁。

(31)姜戎:《狼圖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149頁。

(32)姜戎:《狼圖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355、361頁。

(33)姜戎:《狼圖騰》,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356-357頁。

(34)徐剛:《大地工程——內蒙古田野調查》,栽《人民文學》2005年第8期,第104頁。

(35)徐剛:《大地工程——內蒙古田野調查》,栽《人民文學》2005年第8期,第102-103頁。

(36)易正:《中國抉擇——關於中國生存條件的報告》,北京:中國石油出版社,2001年,第16頁。

(37)易正:《中國抉擇——關於中國生存條件的報告》,北京:中國石油出版社,2001年,第6-7頁。

(38)易正:《中國抉擇——關於中國生存條件的報告》,北京:中國石油出版社,2001年,第21頁。

(39)易正:《中國抉擇——關於中國生存條件的報告》,北京:中國石油出版社,2001年,第23-24頁。

(40)易正:《中國抉擇——關於中國生存條件的報告》,北京:中國石油出版社,2001年,第31頁。

(41)易正:《中國抉擇——關於中國生存條件的報告》,北京:中國石油出版社,2001年,第47頁。

(42)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第330頁。

(43)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第338頁。

(44)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第340頁。

(45)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第340頁。

(46)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第346頁。

(47)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第348-349頁。

(48)劉小楓:《拯救與逍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第349頁。

(49)《系統神學》,任以撒著,香港:基道出版社,1998年版,頁47。

(50)《天主教信理神學》,奧脫著,王維賢譯,台北:光啟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年版,頁43。

(51)參照《歷代基督教信條》,尼科斯選編,湯清譯,金陵神學院託事部、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57年版,頁403。

(52)本文所引《聖經》經文自中國基督教協會1989年印發的《新舊約全書》或中國基督教協會1996年印發的《聖經》。凡是稱呼「神」的地方,也稱「上帝」。本文都簡注,如,該經文引自《聖經約翰一書》第4章第8節,只注為:約一4:8。參照《認識基督教教義》頁95-104

(53)《魯迅全集》,第一卷,頁51。

(54)《魯迅全集》,第一卷,頁52。

(55)《魯迅全集》,第一卷,頁51。

(56)《魯迅全集》,第一卷,頁51。

(57)《魯迅全集》,第一卷,頁57。

(58)何光滬《基督教哲學與中國宗教哲學人性論的相通》一文清晰地澄明了漢文化資源對人性的基本認識,筆者此段論述主要參照何文。參何光滬:《月映萬川——宗教,社會與人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頁25-53。

(59)《法言·修身》。

(60)《孟子·告子上》。

(61)《孟子·告子上》。

(62)《孟子·告子上》。

(63)《尚書引義》卷三。

(64)《大般涅盤經集解》第51卷,《大正藏》第37卷,第532頁(參何光滬:《月映萬川——宗教,社會與人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頁50)。

(65)《壇經》。

(66)《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羅贊諾夫著,張百春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頁42。

(67)參照《認識基督教教義》,頁145之後。

(68)參照《基督教神學手冊》,麥葛福著,劉良淑、王瑞琦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8年版,頁432。

(69)《認識基督教教義》,布魯斯·米爾恩著,蔡張敬鈴譯,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1992年版,頁157-158。

(70)《系統神學》,頁119。

(71)羅10:2-3。

(72)《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莫爾特曼著,隗仁蓮等譯,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年版,頁313。

(73)劉青漢:《跨文化魯迅論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7-106頁。

(74)北村:《憤怒》,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第218-219頁。

(75)北村:《憤怒》,北京:團結出版社,2004年,第211頁。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