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1978——2008年,這30年是改變中國歷史命運的30年,也即是共和國奮起、激蕩、變革、開放、向上、圖強的30年,它必將在數千年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一部瑰麗而不朽的詩篇。而在30年中發生的一樁樁大事便是這詩篇中的珠璣,這已成為許多反映改革開放30年著述的重要內容。本書則有所不同,不是記敘這30年詩篇中的珠璣的,而是採拾這30年中那些不顯眼的甚至被「沙石埋沒了的一種貝殼」——百姓生活。

百姓生活與共和國發展是相對應的,或者是一個鏡子的兩面,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還可能更直接更實際的反映國家前進的步伐。春江水暖鴨先知,國家的富強、文明與進步,國家的政策、方針與計畫等,都可以從老百姓的生活中直接表現出來。

黑格爾在《歷史哲學講演錄》中曾闡明了他對歷史層次和功能的看法。他認為,歷史的第一層次是白描性歷史,主要回答過去「是什麼」;第二層次是反思性歷史,主要回答過去「為什麼」;第三層次是哲學性歷史,主要回答將來「幹什麼」。歷史研究的層次越高,它的功能價值和時代意義也越大。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白描」是一切認知和研究的基礎,它不僅最廣泛、最通俗,而且最具體、最形象、最生動。「白描」是普及的歷史,它要求雅俗共賞,喜聞樂見。擺在讀者面前的這部百姓生活錄,就是「白描」,是對30年共和國改革開放細部特徵的具體描述,是進行歷史反思和未來「幹什麼」哲學思考的基石與素材。

百姓生活包括婚姻家庭、衣食住行、文化學習、工作休閑、旅遊健身、理財經商、社會保險、風俗時尚等等。30年百姓生活錄,實際上是我們今天每個人生活其中並參與的現實史。然而,30年彈指一揮間,平民生活許多往事轉瞬即逝,如煙而過。怎樣才能比較真實、完整、詳盡地再現百姓生活呢?限於手段和資料,或許我們只能將反映百姓生活的碎片採擷起來,進行統一篩選、梳理,以形成「種類、個頭、顏色大體一樣的碎片鏈」。最終大致是一則則過了時的新聞報道,也即將改革開放30年原汁原味的社會生活片段彙集起來,以形成一部真實的編年史。

在實際操作中,我們以人民日報為主,結合多種報刊雜誌和書籍,選擇各方面能反映百姓生活的新聞和圖片,按時間順序將其編輯排列,構成一部30年百姓生活變遷史。讀者可以走進這一原本不該被遺忘的民間宴席,盡情地享受滿桌的美味佳肴。

當然,美味佳肴重在原料和廚藝,怎樣將浩如煙海的反映百姓生活的新聞選擇出來?我們掌握的基本標準或原則是:按上述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選擇那些能夠反映國家前進足跡的、帶有普通性(全國性)的或對全國百姓生活有影響的、具有首創(首次發生)的或具方向性的、正面的紀實性新聞(但個別在全國負面影響較大的除外),摘其要義,爾後按時間順序排列成書。這樣,讀者或許會感到「亂一些」,對30年百姓生活某一方面(吃或穿、住、行等)不能一下形成系統性的印象,但卻有利於讀者看到百姓某一年或某一時段整體性的生活情況,這就如生活本身那樣,它本是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人為的加以條理化或者理論化,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模樣,反而不利於回憶了。這樣以時間為經,以事情為緯,更具有百姓生活編年史的味道,也更貼近百姓當時的實際生活狀況。當讀完全書之後,讀者自然會感到百姓生活的整體發展與變化。

百姓的小生活是與國家大事息息相關的,百姓的生活史自然少不了對宏觀的記述。為此,本書記述每年百姓生活之前有一段導語,側重是對宏觀的國家大事的記述,使全書宏觀與微觀相得益彰。

儘管我們努力使本書成為記錄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有權威、科學、史料、欣賞價值的不可多得的史書,但由於條件和作者水平所限,比如相關資料和圖片還收集的不夠多,有些內容缺漏,使本書尚存一些缺憾,希望能夠得到讀者的批評與幫助。

作者

2008年8月於北京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