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第八節

直到奪得迎春門、進入燕京城,楊可世、郭藥師率領的這支奇襲之師,都是按照計畫辦事,進行得十分順手。

郭藥師獻奇襲搗燕之計,其目的固然為了要表顯自己,搶第一功,但他確有客觀的根據。

據他獲得的第一手材料,證實耶律大石已被蕭皇后看管起來,目前生死不明,以致造成契丹軍瓦解的局面。這個消息是沒頭腦的蕭干,為了表示對郭藥師的信任,在最後一次宴會中,親自向他透露的。郭藥師本人就因此才下了反正的決心。這個消息也解答了許多人存在著的疑難問題,並為奇襲的實現和成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因此當他提出來的時候,不但受到沙場宿將王稟、劉錡等人的支持,同時也得到急功之徒童貫、劉延慶等人的贊同。

但是郭藥師畢竟是新降附的人,劉錡了解到即使在被迫決定反正以後,他還賣個人情,把敵帥蕭干放走,居心難測。再則常勝軍的實力雖然號稱強勁,究竟如何,能否勝任這個艱巨的任務,還待事實證明。更怕奇襲得手,郭藥師夜郎自大起來,養成尾大不掉之患。因此在決策會議中,劉錡力主派楊可世主持這次奇襲,讓郭藥師居於輔佐的地位。選鋒六千名騎兵,涇原軍居其四,常勝軍居其二,這樣混合編製,既保證了戰鬥力,又保證了楊可世的領導地位,臨事不會受到掣肘。作為一名戰將,楊可世威名夙著,對攻堅戰,他也積有經驗,當年在西北戰場上,他屢次率師攻拔西夏、諸羌的名城要塞。仁多泉一役,西夏人負隅頑抗,就是他力戰先登,大軍繼進,才攻克了這座軍事要塞的。以楊可世為主將,以涇原軍為主力,輔之以常勝軍,這樣安排可說是煞費苦心。

這次奇襲有沒有成功的把握?對此,奉旨參贊戎機的劉錡早已作過反覆的深思和分析。本來軍事上也很難說有百分之一百成功把握的作戰計畫,何況既然稱為奇襲,就要帶幾分冒險性。事實上是只要具備相當的有利條件,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機會,就值得一試了。

成功的第一個關鍵問題是楊可世這支選鋒軍能否把握勝機,完成奇襲任務。涇原軍強勁可用,常勝軍熟悉地形、了解情況,加上士氣旺盛,躍躍欲試,這些都足以使劉錡放心的。

成功的第二個關鍵問題是劉光世統率兩萬名環慶、鄜延軍混合編成的接應之師能否完成接應任務。按照計畫,這支接應之師比選鋒軍晚六個時辰出發,以後根據具體情況,或循選鋒軍的原路,或另覓他途(郭藥師也派了熟悉地理的官兵充當嚮導),隨時與前軍保持聯絡、前後兩軍不超過一百里的距離,相互呼應。選鋒軍奇襲得手,他們要飛速跟進,合力掃蕩城內的殘敵,萬一奇襲沒有成功,後軍也要迅速上去接應救援,以最小限度的損失,保證全師撤退。計畫是考慮得很周到的,無瑕可擊,問題在於人。劉光世並不是一個令人能夠放心使用的指揮官。在會議中,劉錡以參贊的資格提出兩個方案:一是讓總管王稟來統率接應軍,二是他自願參加劉光世的部隊,一起去完成接應任務。結果這兩個方案都被否定了,童貫首先提出:

「統帶軍隊乃偏裨之職,信叔是天子派來的大員,理應坐守大營,運籌帷幄,協助劉太尉參贊戎機,怎可擅離職守,去效一將之勞!」

童貫的話,軟裡帶硬。他強調「協助」兩字,暗示劉錡以參贊的身分,可以參與討論、共同研究戰略,但是決定大權還應操在宣撫使、都統制手裡,劉錡無權僭越。劉延慶卻老實得多了,他認定選鋒軍可能要冒些風險,接應軍躲在背後,萬無一失,可以坐收其利。這到手的饅頭,如何肯讓別人分享?他老著臉皮道:

「進軍以來,兒子多立功勞。這番奇襲,有楊統領在前主持,功可必成。兒子也正該跟去閱歷閱歷,長些見識,兼資獎掖。信叔不必多慮。」

劉延慶已經把話說到口邊,利權不得外溢,功勞必須歸於他劉氏之門,何況又有童貫在一旁幫腔。劉錡不便再說,只索罷休。

童、劉兩個還怕劉錡再興出什麼新花樣,又生一計,火急下令把王稟調到無定河側翼的戰線上去,作為另一方面的策應之師。其任務不是接應楊可世,而是牽制那方面的遼軍,不使救援京師。這時童貫不再說什麼信叔是天子派來的大員,正該坐守大營等話,頓時換一副面目,強調側翼戰線如何如何重要,必得煩信叔親自出馬,與王總管一同去走一遭,才能安心。

把天子派來參贊戎務的大員調到側翼去「效一將之勞」,這才使得他們耳目清凈,心滿意足。劉錡雖然不關心個人得失,卻十分關心全局的成敗。他堅持要親自送楊可世的前軍出發,隔了六個時辰後,又目睹劉光世點齊人馬,跟著上路,這才放下心來,與王稟趕赴無定河側翼的戰線。他們把人馬突出到通州以北,準備一聽到奇襲軍得手,就火速從右側進兵,包抄燕京。

從戰略上看來,這一支人馬確實也可起策應作用,原非閑著。只是與楊可世的選鋒軍距離較遠,呼吸不應,僅處於次要的地位罷了。

常勝軍原來都是遼東蓋州、鐵嶺附近的土著,後來調進關內,兵員幾經補充擴大,目前已有一小半的官兵都是京郊人士,更兼長期駐紮在京西南一帶,對當地情況十分熟悉。目前遼軍的力量配備,雖然東移西挪,朝更夕改,但總的說來是兵力不足,防線縮短,後防空虛、鞭長莫及。郭藥師在行軍之際,還參考了旬日前那個姓岳的小軍官從巡哨中帶回來的地形軍事配備位置圖。甘三日傍晚,選鋒軍到達固次縣,當晚就潛渡蘆水,掠過安次縣境,稍作休息,接著星夜行軍,長驅直入。廿四日凌晨前,大軍就已抵達燕京東郊。

自唐朝建置范陽節度使以來,幽州城定下了規矩,每晨四更,先打開迎春門,把郊居鄉民裝運柴、煤的車輛放進城來以供城內軍民日常生活之用。這些車輛倒空了柴、煤,傍晚時分就裝了煤渣、垃圾等廢物拉出城去,倒在田問當作肥料。這項制度已經實行了四百年。隨著燕京城地位的日益重要,生齒人口日益繁殖,這種車輛也增加到數百輛,每過半夜,迎春門外的車隊就排成幾條長龍,等候開城,車、驟不絕,人語喧闐,十分熱鬧。近日來,宋朝大軍已壓蘆溝河而軍,大局堪虞。蕭皇后一面責成提舉城守的都元帥李處溫加緊城防,嚴行盤查進出人等,一面為固守燕京城計,也打算多儲蓄些燃料、糧食過冬,又特命將迎春門提早一個更次開門。這兩天朝廷多故,李處溫的都元帥忽被撤去,新的任命還未下來,正在青黃不接之際,城防的官兵都懈怠了,盤查已成具文,並未嚴格執行。

裝運煤柴的鄉民享有進出城門的優先權,更兼每日往返,消息異常靈通,久已成為京郊義軍注意、爭取的對象。這時京郊義軍逐漸統一在董龐兒、張關羽的領導之下,他們早已派人與鄉民聯繫,爭取得一部分人參加義軍,擔任交通運輸,傳遞消息等任務,對於地下活動,可以說是積有相當的經驗了。

就是他們首先發現了奇襲軍的行蹤。

在反遼事業與傾覆遼的殘餘政權一點上,義軍與宋軍有著共同的目標,這個發現對他們當然是十分重要的。他們大喜過望,三三五五地議論起來,頓時議出一個幫助宋軍奪取城門的辦法。他們找到楊可世,把這條計策獻上。楊可世略一考慮,認為它簡單可行,立刻採納了。

楊可世把大軍隱藏在離迎春門幾里路的一片叢林背後。另派甄五臣率領兩百名敢死士換上老百姓的服裝,混在車隊中間,兵器都放在柴堆、煤堆底下,車上略加遮蓋,表面上不露一點痕迹。三更一到,號角吹響,城門洞開。老百姓久已和守城的官兵們廝混得熟了,照例要「獻納」一些免費供應的柴煤,一陣嘻嘻哈哈就把大車推進城門。甄五臣和敢死士趁機從煤堆和柴堆底下抽出兵刃,一聲吶喊,一擁而上趕殺官兵,老百姓們也幫著一齊動手,頃刻間就把幾百名守城的官兵消滅趕散,順利地奪得迎春門進城。

根據事前約定,甄五臣向楊可世所在的方向一連放出十多個「鑽天老鼠」,這是一種只有火花、沒有聲音的爆竹。這十多道火光,在星月無光的黑空中,真像老鼠一般飛竄狂躍。楊可世一見信號就知道奪門得手,立刻飛騎出動,那消半刻,大軍就進入城內。這時天色猶黑,情況混亂,各城門的防守官兵相互傳告,心膽俱裂,紛紛潰散。涇原軍在熟悉燕京城城市道路的常勝軍嚮導下,很快就把外門的七道城門全部奪下,每一道門都派了一名將官,二百名士兵負責防守,嚴禁出入,並維持附近地區的秩序。楊可世、郭藥師率領主力,向市中心挺進。

大軍進城的消息,霎時間就傳遍全城,漢兒們奔走相告,喜形於色。膽大的奔出家門,投效軍前。膽小的暫時關起大門來觀望一下,心裡也充滿了希望和喜悅。

相反的是奚、契丹人,他們心懷疑慮,不知道進城的宋軍將會怎樣對待他們,他們將要遭遇到什麼命運?他們聽到消息後,有的也在觀望,有的從睡夢中醒來,不暇細問,就拿起兵器,衝到街頭去找宋軍廝殺。

現在是面臨著代表兩個民族的朝代之間的最後決鬥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