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終於有了正式工作:教輔推銷員與記者

大家誰都不是傻子,給別人來虛的,別人也會給你來虛的,所以我後來就踏踏實實,玩真的了。

說句不客氣的話,你忽悠上面的人,還有錢賺,但如果你忽悠下面的人,一旦別人覺察出來,就再也不信任你了,你這個領導也就沒有公信力了。我第一年到廣州,閑了半個多月。

接著又歇了三個月,等於「廣州百日游」。

我的第一份工作與英語有關,給一家幼兒英語教研機構編教材,閑時出去跑跑市場。我是師專畢業,英語水平不是很好,但對付小孩是足夠了。剛進去的時候還有面試,問我為什麼選擇這份職業。你說為什麼選擇這份職業?肚子餓的咕咕叫,沒有飯吃,就得活活餓死。

但回答是另一回事,得有面子,我說了一通緣由,大約是抱著對幼兒事業的崇敬,云云。

實際上就是為了混口飯吃。

這份工作當時月薪六百塊錢,包吃住,而且幼兒英語口語居多,不涉及高深的東西,所以做起來也比較簡單。

雖然錢少,但過的很開心,認識了身邊一些很好的朋友。因為大家都是剛剛畢業,所以都比較窮,沒有什麼勾心鬥角,工作上也就很融洽。記得有一次搞戶外活動,天氣預報說第二天有雨,電視上也說有雨,大家就都去祈禱。我在單位里用紙畫了一張龍王,點了幾根香煙敬上。結果很奇怪,板上釘釘的東西居然改變了,第二天居然沒有下雨,同事到公司一看到那個我畫的龍王,都笑起來。

第一份工作做了很短,不到三個月,但對我很有啟發,讓我認識到:廣東人好多都是這種簡單的人,在這個地方,我有的混。

我說的「簡單」,是指思想,大家都是大學生,剛剛畢業,沒有烏七八糟的東西,還不是很功利,也沒有什麼排外思想。

對於這個工作,我想對剛畢業踏入職場的年輕人是有啟發的,那就是:不要太挑剔,先把肚子混飽,解決好現實問題。因為你學歷不行,文化不行,所以沒得挑。我最終還是離開了這個公司,因為我本身對小孩的東西不感興趣,而且在這裡基本沒有什麼發展前景,只能當成一個事業上的過渡。

但是我的收穫很大,現在想起來,唯一回味的是當時的工作環境,非常輕鬆,(同事間)關係很和諧。而且天天和小孩子打交道,人也變得很有童心,如果將來自己有小孩子了,知道怎麼帶他(她),這是最大的收穫。人的本性,小時候都是很善良的,看你怎麼帶他了。

還有,對企業而言,你跳槽對它也沒什麼損失,公司的流動性大,你給公司創造了效益,它賺到錢了,就這麼簡單。

第二份工作我是在報紙上看的招聘啟事,那是一家經濟類的報紙,需要記者,於是我就去了。也許和本身的專業有關係吧(中文系畢業),所以只能依靠自己學的一點知識來發展,擴大點事業。那份報紙在經濟界小有名氣,當時員工有二三十個,主要論述經濟方面的話題,對我而言是一個陌生的領域。

雖然很陌生,但我不怕,像我這樣一個窮小子,又身在外地,基本沒怕過什麼,只想著先捅一腳再說。這個和我的性格有關,闖就是搏,不用考慮的。還有,你考慮了也沒用,還不如直接提了刀上戰場。

為了應付面試,我在新華書店待了一個星期,惡補了經濟方面的常識。

要知道,在廣州這樣的地方,雖然工作很好找,但如果沒有經驗,沒有工作經歷,人家是不想要你的。所以面試的時候,我跟考官說,自己在本地的報社干過,主編居然也信了。接著讓我寫一篇報道。我在大學時當過校報的記者,寫這種東西輕車熟路,所以最終寫完的東西主編看了很滿意。

為了吃這碗飯,我確實撒了謊,但最後還得靠實力贏得飯碗。儘管寫的那些東西實在是我不想寫的,但溫柔的拍馬屁誰不會呢?結果就應聘成功,月薪到了一千五,但不包吃住。

我想說的是,一個人想在廣州那種地方立足,除了有本事,能吃苦,會拍馬屁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比如在這個報社,如果我想寫報道,首先就必須得到領導的派遣,這是第一道馬屁。領導派遣完了,跟著老記者下去採訪,怎麼和單位聯繫,如何接洽,都要跟老記者學著,這是第二道馬屁。

月薪翻倍,但我並沒感到十分高興,因為周圍學歷高的人很多,而且好多都是本地人,別人的薪水至少拿到兩千塊,都比我高。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只能硬著頭皮寫,唯一能混下去的就是靠我那點筆杆子工夫了,我那段時間把它發揮到了極點。

你得寫的好看,又得寫的有特色,還得寫的突破一般人的水平,不獨具特色是不行的。寫完了拿給主編,爭取得到誇獎和賞識。你必須主動,這樣才有更多採訪的機會。被動等待是不行的,我在報社是經濟壓力最大的一個,所以也是最主動的。

當時見了不少大人物,張朝陽、丁磊、李陽……都見過。

採訪過這些人,我才有了體會:原來大人物和普通人也差不了多少。

在採訪他們之前,總覺得他們身上都有光環,但被我採訪之後,這些光環在我眼裡就都沒有了。他們這些人之所以成功,有的是知人善用,有的是擅於抓住機遇,了解得越多,我就越自信,覺得機會挺多。當然也不是說這些人都是隨隨便便成功的,有了人脈,有了機遇,還要加上不斷的努力,就成功了。

你看,最終還是要努力一把的。

採訪的這些人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化妝品公司的董事長蔡艷萍,她當時六七十歲了,功成名就。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她老不讓我採訪,不給我機會。我也生氣了,倔勁上來,非要把這個採訪完成不可,就天天堵她。

一天不行兩天,兩天不行三天,終於有一天她被我堵在路上。

當時周圍還有其他媒體的記者,她對我的行為也不方便發作,於是答應了我的採訪。

當然給了我時間限制,兩分鐘,採訪結束。

我問的什麼問題呢,我問:「這麼多年你對自己事業有什麼看法?」這個問題很傻,其實都是我胡亂編的,她回答的什麼我現在也忘了。但我有一種本領,她說一句,我能根據她的資料寫出一篇文章來,因為我之前做的功課多。

還有一位名人,如果你們到網上,或者現場看看他的表演,就發現他的煽動性特彆強。我從中也學到了精髓,這為我今後總是能夠說服別人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只是炒作和新聞,把這些名人抬高了,大家都覺得一個人成名了,就是成功人士,其實不然。

你看古今中外那些名人,很多都是演說家。

通過和這些名人接觸,我也總結出說服別人的幾個步驟:

第一是知識預熱。

第二是前景分析。

第三是行業內部展望。

第四是感情帶動、煽動激情。

張朝陽也是個很有感染力的人,而且都帶有「建設性」,發揮的好,就能「切中要害、針砭時弊」。我聽過他的一些言論,比如:我們不要害怕衝突。商業戰爭是非常好的,只要不越過底線,在一定的規則內競爭,這就是一個推動進步的體現,而且能體現能量,我真希望中國其他各個行業都有這種能量。在美國,每天一打開《華爾街日報》,這個行業那個行業的競爭在進行,這個告那個,那個告這個,所以特別的活力十足。

你看,這段話特別能發人深省,和腦門一熱,提著開水瓶上陣是完全不同的。

我這麼說,不代表我也走了這條路,只是總結。回顧以前,我的確用歪了一些理論,把從別人那裡學來的東西變了味兒再用出去,那只是在我人生最低谷、最無奈的時候用過,忽悠過考官和上級,還有我後來的經理和老闆,那都是我上面的人。

對下面的人,對待員工,我從不忽悠,因為時間長了你就發覺這些東西很沒意思,大家誰都不是傻子,給別人來虛的,別人也會給你來虛的,所以我後來就踏踏實實,玩真的了。我對客戶拒絕忽悠,對待員工更是,說句不客氣的話,你忽悠上面的人,還有錢賺,但如果你忽悠下面的人,一旦別人覺察出來,就再也不信任你了,你這個領導就再也沒有公信力了。

我在這個報社幹了五個月,最終還是選擇離開。

因為東西學到手了,留在那裡也沒意義了,沒有其他多餘的想法。我不準備立身媒體業,拿到自己該拿的東西,轉身走人,這不叫自私,叫明智。

而且這個地方,不像一般人想的那麼單純。

因為它(報社)是自己養活自己,靠誰養活?企業。所以,假如一個企業出了事故,有了醜聞,你第一時間顛兒顛兒跑過去,別人就會給你「潤筆費」,其實也就是「封口費」。這個紅包少則兩萬,多則四五萬。

有一次我跟著一個年長的記者去一家出事的企業採訪,寫稿子的是我,吃飯喝酒拿紅包的是別人。這也是後來才知道的,用現在的話,這是這個行業里的「潛規則」。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