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淑真:斷腸芳草遠

從「月上柳梢頭」的黃昏約會到與不相識的男子結婚,這其中的巨大反差非當事人難以明了。然而,這時的朱淑真仍然對自己的新生活充滿了嚮往。從朱淑真的詩文中我們可以慢慢剪貼出她婚後曾有的一段幸福生活。她在婚前寫道:

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

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

相思欲寄無從寄,畫個圈兒替。話在圈兒外,心在圈兒里。單圈兒是我,雙圈兒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會圓,月圈了會缺。整圓兒是團圓,半圈兒是別離。我密密加圈,你須密密知我意。還有數不盡的相思情,我一路圈兒圈到底。

這樣的憧憬,說她是追求格調也好,耽於浪漫也好,卻也不是什麼奢望,即使在古代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做主的情況下,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實現的。

他也漸漸冷落了她,把她孤零零地扔在家裡,自去快活應酬,還娶了小妾。這事情擱在一妻多妾的時代,本也正常,多少女人也就守個大老婆的名分,半世孤清地過了,熬到老頭子一死,仗著兒子的光,家業還是自己的。朱淑真就不行,受不了這個氣,又不愛又不相知的日子怎麼過?一拍兩散算了。

她獨倚欄杆,幽怨低吟:「春天已經過去大半,我卻一個人在長廊里無所事事地閑逛,倚著欄杆長吁短嘆。沒有人在意我的憂傷。外面風和日暖,鶯鶯和燕燕成雙入對地忙著談情說愛,卿卿我我,你儂我儂。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殘花落了一院,我無心打掃,帘子也終日垂著,我把自己關在這園子里,已經很久沒有出門了。不是我宅呀,實在是怕見那連天的碧草。」

初合雙鬟學畫眉,未知心事屬他誰。

可是,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念頭於女子而言,不過是想想罷了。

朱淑真的家世不錯,從小她就是父母掌上的明珠。她自己又是才貌雙全,按理,這樣的女孩嫁個好人家是一定的。正所謂一家女百家求,待嫁的朱淑真一定有著不少慕名而來的求婚者。可惜,朱淑真的運氣不佳,父母大概在婚前只考慮了男方的家世是否與自己門當戶對,卻對那家公子的人品才華考慮欠缺。就這樣,幸福的少女朱淑真從此就走上了不歸路。

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閑倚遍,愁來天不管。

結婚初期的朱淑真努力地做一個快樂的小媳婦,她希望,父母為自己所選的這個夫君即使不是最佳,但至少也是個能夠對自己知冷知熱的男人。哪成想,慢慢她發現,丈夫不過是一個熱衷名利的凡夫俗子,只會投機鑽營,肚子里更是沒有多少墨水,這樣的男人哪有半點可愛之處?她不敢奢望自己也能像李清照那樣有個志同道合的趙明誠,但至少,這個男人應該是個好人。這樣全無半點骨氣的人,哪裡是朱淑真這樣的女子能夠愛得起來的。所嫁非人,在以後的歲月中,朱淑真就一直生活在「斷腸」之中了。她在《愁懷》中寫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時青年男女婚配的主要方式。這是因為,中國的家族式組成方式,使得子女必為父母和家族的利益服務。自由戀愛的後果是很嚴重的,遇到開明的父母,把選擇權適當地放寬,你情我又願,正好又對了父母的心思,自是皆大歡喜的結局,若不然,一切皆由父母定奪。「我若不喜歡怎麼辦!」「這樣的男子你還有什麼不願的?」你敢說不喜歡,那就是質疑父母的眼光,質疑父母對你的好。朱淑真的自由戀愛,其結局是不言而喻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