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自我安慰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哎呀,這是因為啊,人的悲歡離合和月的陰晴圓缺都是上天的造化,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沒有兩全其美的,誰也沒有辦法呢!更何況,有分就有合,總有相見的一天!

每讀此詞,耳邊便有清邁的歌聲響起。如果說李白是謫仙人下凡,那麼,寫這首詞的蘇軾就是偷下了凡間便死活都不走的仙人。這樣的詞,若在武俠劇中,由衣袂飄飄的白衣女子唱起,該是多麼地攝人心魄。

詞作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蘇軾被貶至密州兩年後的中秋,而他弟弟7年未見,兄弟情深,義逢佳節,酒酣耳熱後,懷著對弟弟深深的思念,蘇軾提筆寫下這首詞。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亮轉過朱樓,將清光低低地灑進雕花的門戶,照著那難以成眠的佳人。綺戶,彩繪雕花的門戶,唐元稹《生春》詩之十七:「何處生春早,春生綺戶中。」「無眠」是泛指那些在中秋月圓之夜因思念親人而睡不著的人。

人的因緣真是妙不可言。如果命運之手沒有將他送到密州,蘇軾還會在酒酣中寫下這一人間絕唱嗎?一千多年過去了,對我們來說,邂逅水調是今生的註定,對東坡來說,那該是一段怎樣的因緣呢?

端起酒杯問一問青天,天上這輪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唐代詩人張若虛有「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詩句,也是這個意思。

「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佑於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瓊樓玉宇爛然。」可知,瓊樓玉宇是月亮上的宮殿。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天是中秋佳節,不知道月宮的今天又是什麼年景呢?很想去看一看,所以他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我打算乘著風離開人間,回到天上的月宮,又怕住在那些用瓊玉徹成的樓宇中,怎能經住那樣的寒涼?

明明要去月宮,為什麼要說歸去呢?人們都把死說在「歸」,魂歸故里,駕鶴西歸,歸天,等等。總之,到天上去,要說歸,到黃土裡,也說歸。歸、是歸宿所以,東坡也說歸。

這是蘇軾知名度最高的詞。《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我意與之同。這是一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文學作品。全詞句句經典,讀來令人一唱三嘆。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明月,典出南朝謝庄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讀到這裡,我們會想起張九齡那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名句。而蘇軾則近一步向天下有情人發出美好的祝願,他說,但願天下所有相親相愛的人都能夠長長久久,雖然遠隔千里,互相見不到對方的面容,但是一抬頭,就能看到一模一樣的月亮,也不錯呀。意思是,只要我們都安好,就是最幸福的事。

東坡既嚮往月宮,又害怕受不住寒冷。「高處不勝寒」也被後人用來形容人居高位時,就要經受更大的風險與磨難。

說來說去,天上哪有在人間這般美好,就像此時,我們一起喝酒,一起在月光中跳舞,這樣的日子比天上有趣多了。李白《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

「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脫化而來的。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於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你是有情的還是無情的呢,你應該是沒有離愁別恨的,但為什麼,你總是在有情人分別時才格外的圓滿呢?

我們還活著,我們還相愛,我們還有一起看月亮的福氣,還可以通過月亮互通心意,這就是最幸福的事。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