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井有誰知國士 第九節

當楊度的棺槨下葬於上海虹橋的萬國公墓中的某個墓壙後,人們便慢慢地遺忘了他。若不是臨終之前的周恩來終於道破此事,楊度到現在怕也是個可憎復可笑的歷史小丑吶!

1995年暮春,在鬧中取靜的上海萬國公墓里,在楊度墓旁的一塊樹蔭里,我靜靜地坐了一會兒。

比鄰排列的,是民國銀行家錢新之、民國社會活動家楊杏佛和海派京劇大師周信芳。

後來知道,萬國公墓曾毀於「文化大革命」,重建於1973年,至1981年才收回全部被占墓園。

綠茵上,一排排相仿的花崗岩石碑植成歷史的樹林,撫著這片堅硬而方正的樹林走下去,我會覺得人生很沉重但也很讓人開竅。

我老愛看名人之墓的原因就在這裡。

這時,我很自然地想起楊度的那句詩——

市井有誰知國士?

楊度的這聲長嘆實在太長了!它幽幽穿過七十多年的歷史深巷,隱隱傳至我的耳中,依然叩痛耳鼓,震悸人心!懷才不遇,為世所棄,這是古往今來國士的天大不幸!

但遺憾的是,我只能模糊地記得楊度寫過這樣一句表達自己心境的詩,卻未識這首詩的全部。直至幾年後,我翻閱書架上的存書,方窺知這首完整的七律。詩曰:

茶鐺葯臼伴孤身,世變蒼茫白髮新。

市井有誰知國士?江湖容汝作詩人。

胸中兵甲連霄斗,眼底干戈接塞塵。

尚擬一揮籌運筆,書生襟抱本無垠。

詩寫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歲杪,名為《和濟南韓虔谷》。那時的他,即將卸任張宗昌的總參贊,心境黯然。臨別泉城前,他寫下了這首七律。他借表揚一位濟南名士的同時,也發泄了自己的鬱悶:雖胸有千軍萬馬,志在運籌帷幄,但庸俗的市井只容他不咸不淡地做個詩人而已!

民國初年,有許多讓我深感困惑的人物,而楊度則是一道最解不開的謎。這個從少年時代即堅信君主立憲的頑固政客,怎麼在晚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曾自作聰明地以為,是人格高尚的李大釗的聖像在絞架上的定格,讓楊度對舊勢力徹底絕望並覺悟,自此幡然變成革命黨的同路人,並最終成為其中一員。我把這個「發現」寫了出來,被人民出版社《人物》雜誌的朋友張偉濤拿去刊登出來,很快就被幾家報刊轉載,不過署名成了最初的剽竊者,弄得我啼笑皆非。

其實,對楊度晚年轉變原因的推斷是十分牽強的,只是按現時的政治標準對故人的善意「拔高」而已。你想,像楊度這樣一個舉國聞名的政壇獨行俠,只相信自己的「曠代逸才」,怎麼會因一位比自己年輕的朋友的被難而徹底改變信念呢?

他從來沒有變,是的,他從來沒有改變志向,也從來沒有改變性格。

志在救國,性如遊俠,追求光明,嚮往刺激,這就是楊度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萬目睽睽之下做出各種怪事之原因所在。

前清末年在日本留學時,留學生們都決心不惜以全體罷課回國為代價,來反對日本文部省的新規定,獨楊度這個中國留學生總會幹事長卻主張和平交涉,反對全體罷課回國,他因此而觸犯眾怒並差一點被人刺殺。民國初年,國人都罵楊度為袁氏幫凶,但他卻說:「我等倡助帝制,實行救國,自問之不愆,何恤乎人言?」後來,他主動投奔孫中山門下,領受秘密工作,僕僕奔走於各軍閥豪門間。再後來,他搖身一變為中共地下黨員,甘冒殺身之禍,從事情報工作,直至謝世。這一切,都不過是他一貫追求的結果罷了——幫助「非常之人」,成就救國大業。一言以蔽之:帝王學也。

縱橫捭闔,救難助危,獨樹一幟,樂善好施,20世紀30年代的楊度,只是在做古代縱橫家或遊俠所能做的事罷了。

隨著北洋政府的垮台,楊度失去了接觸權力中樞的機會,也失去了自身的「策士」的價值。兩千多年前,荀子即說過:「雖有國士之力,不能自舉其身。」顯然,楊度已無法按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造中國,在幫助了袁世凱和孫中山之後,他便把最後的智慧獻給了最能代表其理想與性情的、尚處於「地下」的中國共產黨。

我想,這或許是楊度之謎的答案。

如果再去上海,我還想進萬國公墓一謁,除了再看看「文化大革命」後修復了的民國「國母」及其父母的歸宿外,更想再到楊度先生的那方小小的綠地前待一會兒。

他的墓碑有兩方,一方是立著的,一方是卧著的。

立著的是一方普通的花崗岩碑,碑文為:

湘潭楊晳子先生之墓

夏壽田題

夏氏乃楊度的湖南同鄉兼同學再兼「洪憲帝制」的同案犯,由他題寫楊度墓碑,最合適不過。只是碑身太新,顯然是依照「文化大革命」前的原碑克隆的。

豎碑下一塊小小的橫碑顯然是「文化大革命」後重修萬國公墓時新立的,碑上嵌著死者的一幀頭像,碑文是書法大家趙朴初先生題寫的:

楊度之墓

只有姓名,沒有稱謂,碑文顯得很冷漠。楊度生前既是中共黨人,也是佛門弟子;既為一代居士,亦為書法大家。請當代最受尊崇的居士趙朴初為其題碑,倒也應該,但為何不對故人表示起碼的敬重,稱其為先生或居士呢?

倒是墓前的一方為導遊而製作的石頭上,刻著的死者平生介紹,第一句即是:

上海萬國公墓里的楊度之墓。攝於1995年6月。

楊度同志原名承瓚,字晳子,湖南湘潭人……

沒錯兒,承認他是「同志」了。

不過,竊以為,「先生」也罷,「同志」也罷,「居士」也罷,都不盡合適。如若能在趙朴初題寫的那四個字前再加上「國士」這兩個方方正正的大字,豈不妙哉?

2000年12月23日完稿

2005年7月28日修訂

2011年7月4日重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