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黃色黑條練功服 金錢史

張柏芝復出,以一千萬的片酬,接下黃百鳴電影《最強事》,卻辭演對她有提攜之功、知遇之恩的爾冬陞的電影《大魔術師》(尚未上映),港媒爆出猛料,說張柏芝與爾冬陞合作告吹的真正原因,是張柏芝「坐地起價」,爾冬陞因此在背後大罵她「忘恩負義」和「反骨」。兩邊都否認這傳言,張柏芝經紀人稱「沒有這樣的事」,但爾冬陞多年好友兼搭檔方平的一番話卻顯得意味深長:「老實說,大明星哪個不貪錢?……現在所有的大明星都那麼貴,我們這些幕後很慘的。」

方平的不平之感,自有來歷,三年前,張柏芝的片酬,不過三百萬,三年後,卻暴漲三倍。有人將此歸結為有號召力的女演員的稀少,以及張柏芝在隱私照事件中的剛烈表現對她影響力的提升,當然,她的進化、她的不可複製性,是她片酬暴漲的原因,只是,將這種分析放到明星片酬紛紛暴漲、廣電總局甚至表示要限酬的背景下,仍然不算完整,完整的原因,或許是,有定價權的明星,要在通脹的時代,重新確定自己的價值。

一部金錢史,就是不斷重新確定價值的歷史。要想更方便地窺看這過程,明星片酬,真是個很好的樣本——他們的錢,總是在明處,而且總是最先被時代起伏所影響,頂級明星的片酬,則是這個樣本里最敏銳的部分——他們往往是重新定價的領頭人。

年,卓別林的片酬,達到一百萬美元。這個標準維持了好些年,有起伏,但起伏不大,直到1963年,伊麗莎白·泰勒在這一年,憑藉《埃及豔后》創造了新標杆,她拿到了一百萬美元片酬。十年後,馬龍·白蘭度因為《巴黎最後的探戈》,拿到了三百萬美元。

此後,卻是急弦繁管,片酬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1991年,施瓦辛格憑《魔鬼終結者2》,獲得了史上最高片酬——一千五百萬美元,這個紀錄迅速被刷新,1996年,哥倫比亞為金·凱瑞的《王牌特派員》開出了兩千萬美元的片酬,讓他成為兩千萬俱樂部第一位會員。大牌演員參與票房分紅也漸成常態,到了2010年,《福布斯》列出的好萊塢收入最高的十大男女演員,排在第一位的約翰尼·德普和桑德拉·布洛克的收入,分別是七千五百萬美元和五千六百萬美元。這個收入不是單純的一次性片酬,還包括了票房分紅和廣告收入,但顯然,頂級明星的金錢標杆,已經越來越高了。

世界大同。中國影人,也在不斷用數字來確認自己身處何世。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銀元時代,「明星」公司給胡蝶的月薪是兩千元,已屬天文數字,當時的糙米是十四塊銀元一石(二百二十市斤),而在上海稅務部門供職的胡蝶的父親胡少貢的月薪也不過六十元。四十年後的七十年代,邵氏最賺錢的男星岳華的片酬是三萬港幣,謝賢在他最紅的八十年代的片酬是四萬港幣,而當時,尖沙咀山林道的房子,一套不過三萬六,隨後,經濟增長,通貨膨脹,明星片酬三百萬、五百萬地漲上去,到了2010年,一線男星甄子丹的片酬已是兩千萬人民幣,張柏芝的一千萬片酬,顯然是有來由的,並不能算悍然出世。只是,一千萬片酬所能保證的生活水準,恐怕也不比胡蝶的兩千元高出多少。

通脹也並不是孤零零地來的。《現代:從1919年到2000年的世界》一書提到《凡爾賽和約》之後發生在德國的超級通貨膨脹時,這樣說:「這樣一種動亂肯定會引出政治結果。」惡性通膨的年代,通常也是動蕩年代,人們不但要抵禦通膨,還要抵抗時局造成的各種意外損失。還是胡蝶,在1941年,日軍佔領了香港之後,為了逃避日本人的控制,匆忙逃離香港,逃離前,將自己拍片積累的財富,裝進三十隻箱子,托奇女子楊惠敏運回內地,卻不幸遭劫,經此重創,胡蝶大病一場,隨後再度復出拍片。

「一個人需要隱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過一生」,這是網路流傳的疑似倉央嘉措詩,又有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流行歌《追趕太陽》的歌詞:「為了追趕太陽,我跨上一朵紅雲彩」,如果把兩個句子里的關鍵詞改為「通脹」,似乎也無比通順。人生太長了,而且沒有一勞永逸,這世界有的是手段,刺激人們以不停的勞動,來供養它的繁榮,南方人常說的「手停口停」,雖然悲摧,卻到底無怨無怒,因為那是人生真意。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