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又冷,又暖,又潔凈 黑匣子

三毛實在有普及之功——多數內地70後知道張愛玲、白先勇,是通過三毛的書,1948年的電影《珍妮的畫像》,也是因為被三毛在《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中屢屢提及而為人所知,豆瓣網上,《珍妮的畫像》的標籤之一,就是「三毛」。

落魄畫家遇到來歷不明的女子,在一年之內目睹她由小女孩長成熟女,情愛被啟迪的同時,靈感也漸漸蘇醒,怎奈人鬼殊途最終釀成生別離,他最後在海邊親歷了她當年遭遇的劫難。這部陰鬱、迷離恍惚的電影,由米高梅公司在1948年拍攝,導演威廉·迪亞特爾是德國人,早年參演過表現主義電影,這可以解釋整部電影的氣氛情趣為何與好萊塢電影迥異。

第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1949年),把最佳男演員獎給了這部電影的男主演約瑟夫·科頓,1949年的奧斯卡,則把最佳特效獎給了它,後面這一獎項,多半是因為影片最後那段海邊風暴場景,三毛在《溫柔的夜》中看到海邊黑色的礁石和撲天的濁浪,就會想起《珍妮的畫像》,也是因為這一幕。

《珍妮的畫像》改編自羅伯特·納森的同名小說,他出身顯赫,為了結婚,為了創作,從哈佛輟學,後來成為小說家、詩人和作曲家,是好萊塢黃金時代最後一段繁榮時期的焦點人物,然而,這位焦點人物,身上卻滿是陰鬱的氣息,他曾說:「我竭盡所能地成為世界的安慰者,不是通過我所知道的,而是通過我不知道的、無法知道的一切,試著提出這個世界的奇異和神秘之處。」

他由此成了某種陰鬱文化的代表人物,《寂靜嶺》系列遊戲中,那個湖南岸的十三條街道之一,之所以叫納森道,就是因為他,另外一位著名作家彼特·畢格也視他為導師,他的許多小說,都有向羅伯特·納森致敬之意,直到晚年,他的小說里,還有《珍妮的畫像》的痕迹,主角也叫珍妮。

三毛是在這部電影問世不久的時候看過它,十年之後,電影重映的消息喚醒了她的記憶,青春期的陰鬱情緒,和這部電影里四十年代的陰鬱有了共振,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在那首著名的主題歌里,她陷入瘋狂:「我從哪裡來,沒有人知道,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風呼呼地吹,海嘩嘩地流,我去的地方,人人都要去。」

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氣氛,戰爭、經濟危機傷害下造成的時代氣氛,六十年代的青春,慘綠少年的青春,我們都沒經歷過,但《珍妮的畫像》卻像黑匣子,把這一切都保存了下來。黑匣子打開,我們沒經歷過的一切,全都呼嘯而至。電影或者歌曲,有時有寫實之責,得認真保留時代的種種細節,有時卻也擔負更大的職責:將時代氣氛,完整保留在某個無形的黑匣子之中。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