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 漾開 包場電影

2009年,網上出現過一張票房過億的二十部內地電影名單,列在第七位的,是總票房兩億五千萬的《生死抉擇》,排在《赤壁(下)》和《英雄》之後,80後紛紛發問,這是什麼電影?哦,資淺少男少女們聽好了,它屬於另一種類型片,叫「包場電影」,由單位或者學校組織成員集體觀看的電影。

「包場電影」也有分類,第一種是徹頭徹尾的福利,比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內地以「內部參考電影」為名上映的鮑起靜版《白髮魔女傳》,還有得了金熊獎的《紅高粱》,因為過分轟動、過分具有話題性,別人都看了,不組織自己單位的員工去看,實在說不過去,況且,因為一票難求,更體現了工會主席的人脈和辦事能力,簡直非包不可,這時候的「包場電影」,其實是單位實力競賽和工會主席勞動技能大賽;第二種被包的電影,則往往缺乏被包的因由,實在要有,只是因為影院經理和學校校長或者單位領導擦出了某種火花,例如我們小學時代被組織去看的《峨眉飛盜》,有裸體鏡頭、飛檐走壁,以及陰森森的音樂,觀影歸來,我們的副校長臉色陰沉了足足一周,他是故意陰沉給校長看的——校長是拿事的,是他包了這場不適合小學生觀看的電影。

第三類「包場電影」,才體現著包場觀看的真正精神:接受教育和震懾。我們在這一精神的指引下,觀看過《少年犯》、《生死抉擇》、《焦裕祿》、《大決戰之遼瀋戰役》、《夜幕下的黃色幽靈》,每次看電影前,都要點兩次名,校門口一次,電影院門口一次,半途溜號的,會被記為曠課或者曠工,後來我升了職,還有份在市委的小放映廳里觀看副科級以上職員才有份觀看的反腐電影——「包場電影」簡直可以組成一個中國人的個人成長史。但這麼多的包場片里,唯一嚇到我的,是高一時候看到的《黑太陽731》,多年後我才知道,它是香港《1988年電影檢查條例草案》生效後的第一部「三級片」!

在「包場電影」中成長起來,自然而然會成為這種教育方式的接班人,後來我恰巧在工會工作,買票發票組織集體觀影是經常的事,有一次,我偶然看到話劇《蘭州老街》,自己掏錢看了三遍還感嘆,立刻向工會主席提出申請,要求為全體職工包場,等到了開演,我氣急敗壞地發現,我們單位所在的區域幾乎全空著,把自己的趣味強加於人,就有這樣的尷尬,哪怕那是自以為高級的趣味。

包場看電影,以及可供包場觀看的電影,現在是越來越少見了,但商業社會裡,「包場電影」以一種更為隱蔽的形式出現了,那些憑藉猛烈的廣告攻勢蠱惑我們,並以霸佔院線的方式讓我們不得不觀看的電影,其實是另一種「包場電影」,另一種大規模的集體行為,它與「包場電影」的區別只在於,它是貌似主動的、有選擇的,其實依舊是無選之選。任何時候,普通人其實都沒有選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