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不是泰迪熊 看夠了沒有?

我所鍾愛的導演邁克爾·哈內克(Michael Haneke)在他的電影作品《趣味遊戲》中,有好幾處神來之筆。

哈內克最著名的作品是《鋼琴教師》和《躲避》,但他電影中最精緻、利落、毫無斧鑿痕迹的,還要數《趣味遊戲》。他第一次拍攝《趣味遊戲》是1997年,還未因《鋼琴教師》舉世揚名。儘管《趣味遊戲》也曾出現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但它那奧地利電影的身份,阻礙了它給更多人看到。所以事隔十年,他還是心有不甘,一個鏡頭也不改地將它翻拍,邀請娜奧米·沃茨、蒂姆·羅斯出演,並由華納發行,於2008年在北美上映。

不論在舊版還是在新版里,電影中作惡的青年,會忽然脫離電影情境,一次次望向鏡頭,似在炫耀戰果,又似在徵詢觀眾反應。甚至有一次,在對劇中人施虐之後,他還面對鏡頭問出了聲:「你覺得怎麼樣?」在女主人公開槍殺死其中一人後,惡青年還狂暴地找到遙控器,將劇情倒轉(真是天才蕩漾的一筆)。而在全劇的最後,兩個青年還在向觀眾徵詢意見:「已經夠了嗎?你想要一個真正的結局和一個說得過去的進展,不是嗎?」

看到這裡,忽然明白了,邁克爾·哈內克當這是個遊戲,而遊戲里的世界,對我們而言是虛擬的,在遊戲而言是真實的。在任何一個緊要關頭,我們都可按下停止鍵,讓這個世界的一切終止。我們的選擇卻是漠然地繼續看下去,直達結尾。正是我們的關注、觀看,驅動了暴力,並使暴力得以繼續,即便那只是電影中的暴力。

觀看是否驅動了暴力?是否在客觀上加大了暴力的影響力,並成為它們內在的燃料?也許是。「艷照門」的肇事者,正是意識到會有人觀看,才將照片放上網路,我們的觀看、關注、議論則促使他散布更多的照片。廣東開平那群對少女施暴的流氓,也正是知道會有人觀看,才將性虐少女的視頻放上網路;那些以人肉引擎的方式侵犯別人隱私的網人,正是知道,即便是批評,也是一種變相的關注,更加擴大他們的震懾力和影響力,才目不斜視地將行動進行到底。現實中,在街頭打老婆的男人,也正是因為人們的圍觀,才愈發得意,連毆打的動作和辱罵都有了表演性質。

這大概是我們和許多事物必然的關係形態:我們都是鏈條上的一環,既承受著不快,也施加自己的影響令別人不快;既是受害者,也是不動聲色的加害者。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