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仇人的骨灰 沒有「標準」的年代

少年人容易輕生,我也曾經是少年人,當時煩惱多,日子過得苦,卻沒想過尋死;為什麼?回想,還是因為相信有一個「標準」,只要刻苦磨鍊,達到那個「標準」,就會得到世人尊敬,過上合理的生活。

十五歲那年,小學畢業,沒考上升中試,沒錢讀私立中學,只能上夜校,白天,干粗活;干粗活,當然講粗口,變粗人。

「這只是一個階段。」我一直認為,靠近心中那個「標準」,就等於遠離這個「階段」。往返工廠和貨櫃碼頭,我必定帶著一本書;上車,讀書;卸了貨,等碼頭工人接收,讀書。

中二那年,有一天,生物課本留在貨車上,我就在紙皮箱上趺坐,來個小僧入定,閉目「重播」讀過的課文;當童工,賣氣力的日子,我清楚記得,只有那一天,身邊沒有書。

那年頭,讀書風氣盛,上書店,有些東西,例如,余光中等台灣詩人的集子,推出必高高摞起,轉眼賣完。世界,那時候,還充滿各種值得追求的「價值」:精緻的詩,嚴謹的小說,高尚的人格……只要你達到那個「標準」,就得到讚賞;濫竽,是不多的。

「我要做詩人!」這麼想,就帶著詩集去送貨,在紙箱上塗鴉;為了達到世人認同的「標準」,為了早日脫離困境,我很忙,根本沒時間想到去見閻王。

原來,我真是很幸運很幸運的:如果我今天十五歲,我能夠找到什麼樣的「標準」去奮鬥?如果我不認同,比方說,「陳冠希」這樣的「標準」,我應該怎樣去開創自己的人生?上網?上網解決不了問題;上吊?上吊只能取消問題。

成年人毀壞了「價值」和「標準」,等於堵死少年人的去路;我們都有罪,是我們用苟且和浮薄,合力把這群迷惘少年逼死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