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此春江如此月

一直想,要向《春江花月夜》致敬,必須專門寫一篇。但是卻一再推遲。這有點像一個熱戀中人,如果人家來問:「你到底喜歡他什麼?」或者「她有哪些優點呢?」會千言萬語無從說起,一下子語塞一樣。

在我心目中,《春江花月夜》從來是一個夢境,是中國人的一個美夢,這個美夢不知道從何時做起,也不知道做了多少年,只知道至今沒有醒,也沒有人願意醒。

若要從技術層面分析它,則劉逸生先生的看法可以概括:結構上,「以整齊作為基調,以錯綜顯示變化。……以每四句作為一小組,四句之中押三個韻;一組完成,一定轉用另一個韻。就像用九首七言絕句串聯起來。」藝術特色,至少有字詞的交錯復沓(春、江、花、月、夜、人等幾個關鍵詞及其伸展),「海平」、「海上」,「照人」、「人生」,「月樓」、「樓上」等緊緊相接,「這種技巧,往往可以顯示斷而復續的音節美,以及飛絲相接的意境的跳躍。」「後來,這種形式還發展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法』」(《唐詩小札》)。作為技法,「飛絲相接」真是個美妙的命名。

聞一多極愛此詩,在《宮體詩的自贖》里這樣評價:「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讚歎是饒舌,幾乎是褻瀆。」但是,後來的許多學者都不同意把這首詩當作宮體詩,確實如此,它只是借了一個據說是陳後主所創的宮體詩舊題,形式、內容和風格都完全不同。據我看,聞一多這個劃分,無意中倒略有「褻瀆」之嫌,宮體詩那麼狹小,它如此遼闊;宮體詩往往濁俗,而它如此清新。

確實,這是一個月光的世界,裡面的江、花、月、夜、人,通過層層渲染,已經融為一體,成為一個清雅幽美、光影變幻的世界。前半部分有美景,有對時間和空間的深深喟嘆,後一半寫了遊子的離鄉之苦和思婦的相思之苦,通常就認為這首詩是「良辰美景+相思」。但其實對後一半的理解不該太過刻板,坐實為「交替描寫春江月下男女的思情」,「月下男女的入骨戀情」(見張恩富《唐詩的歷史》)。不是,至少不僅僅是。

我總覺得抒發的是一種人生在世、時空行旅的感覺。月華流照而漸漸西斜,美好的光陰正在逝去,不論你是漂流在外還是在家等候,不論你是否為刻骨相思所苦,不論你是否順利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你都在「人生」這場大旅行之中。這場旅行難免孤獨和寂寞(「此時相望不相聞」),更有許多的不自由不如意(「可憐春半不還家」),人對這些可以傷感,可以怨恨惆悵,但是要記住:它是非常短暫的,一切終將逝去,光華很快就會沉入永恆的黑暗,因此這美好而時常讓人傷感的人生是最可珍惜的。

說到內容,問題來了:《春江花月夜》到底寫了什麼?這個問題好像很簡單,但其實未必。若說:「它寫的就是春、江、花、月、夜呀!」或者:「寫了春江花月夜,還有在月光中的人。」也不能說不對,但是我總有點疑惑:真的就是這些,會讓人一讀再讀、再三玩味,常讀常新、魂牽夢繞,是什麼讓它有那麼強大、那麼長久的魅力?

真是一個夢境啊。那麼美——美到不可抗拒,那麼靜——靜到不可思議,那麼純凈、澄澈,同時又那麼迷離、恍惚,那麼細緻入微、纖毫畢現,又那麼空闊遼遠、無邊無際,除了夢境,還能是什麼呢?這個夢,竟由初唐時一位詩人捕捉記錄下來,這位詩人的名字是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如果這樣理解不算荒謬,那麼「不知乘月幾人歸?」則可以理解成:有幾個人在不算太遲的時候找到了自己心靈的歸宿?或者說:有多少人是按照自己的心愿度過了一生?

當然,這樣一霎「分明」的讀解之後,我又會覺得「不分明」起來。而這「不分明」正是它魅力的一部分。如此春江如此月,奧妙無窮,難以言說,有如宇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