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聽雨聲

每到黃梅天,總要想起賀鑄《青玉案》中的幾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還有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如此看來,梅雨季節的悶與濕難免帶來身體的不適和心理的不暢,出口無非兩個:一個是被濡濕的愁,一個就是濕潤的閑。

以上一詞一詩都是宋人作品。若論唐人寫雨,第一個高手就是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山居秋暝》)下筆何等潔凈無塵;「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田園樂》(其六))設色何等明艷鮮潤;「颯颯秋雨中,淺淺石榴瀉。」(《欒家瀨》)刻畫何等生動活潑;「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秋夜獨坐》)捕捉何等敏銳細緻;「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畫面何等氣勢不凡;「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氣氛何等清朗潤潔……敏感的詩人,就是沒有雨的時候,他也會感到另一種雨意:「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山中》)山路上原本沒有雨,但是那空明的山色是那麼濃翠欲滴,還是像細雨一樣濕潤了行人的衣裳。對濕潤度和色彩飽和度極其敏感的詩人,帶我們走進絕美的意境。

第二高手,大概便是李商隱了。因為林黛玉說喜歡他的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提醒我注意到他和雨的緣分。這句詩來自《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寫的是蕭瑟秋景和凄清秋情,「殘荷」一作「枯荷」。他寫雨最著名的當然是《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過去大多說是寫給他的妻子的,最近看到考證,說那時他的妻子已經去世,這是寫給朋友的。(古人的離情和思念,經常都是對朋友的,這在當時再正常不過,到了今天似乎有點難理解了——這真悲哀。)

李商隱的世界常常是下著雨的,他的詩題就有《微雨》、《細雨》、《春雨》、《風雨》、《夜雨寄北》……雨伴隨著他的失意、離別、閱讀、悼念、疾病、思念,這樣的雨,只能是冷冷的秋雨——「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黃陵別後春濤隔,湓浦書來秋雨翻」,「高樓風雨感斯文」,「楚天長短黃昏雨」,「愁霖腹疾俱難遣,萬里西風夜正長」,「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雨聲帶來的惆悵和凄苦是那樣刻骨銘心,以至於他將流水的聲音都聽作了凄涼悲切、添人羈愁的雨聲——「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檐夜雨聲。」

李商隱的雨是飄忽迷離的。「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重過聖女寺》),那迷濛的氣氛,幽怨的情調,似乎在暗示聖女對愛情難以言說的期望,嘆息這種期望像夢一樣終歸破滅。「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無題四首其二》)朦朧之中,透露一股壓抑不住的生機,但更籠罩著某種迷亂與愁苦。這一切,應該和情愛有關吧。

李商隱寫到雨的詩中,我最愛一首《春雨》:「悵卧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春雨瀟瀟之中,一個穿著白布夾衫的人悵然而卧。過去和心上人相見的地方,如今伊人已去,只剩一片冷落沉寂,怎不讓人悲愁失落。伊人住過的紅樓人去樓空,隔雨望去竟然讓人感到心生寒意,只能在雨中獨自往回走,燈光將飄忽的雨照得好像珠簾,卻更添與世隔絕般的孤苦和不知身在何處的恍惚。在遠方的伊人應該也為春天的遠去而悲傷,如今兩人只有在殘宵依稀的夢中片刻相見了。寫下訴說相思的書信,附上作為信物的玉璫,可又怎麼能送到伊人手中呢?即使有鴻雁傳書,連滿天的雲都像橫鋪萬里的羅網一般,這思念和問候能衝破這重重阻礙嗎?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以暖色調寫冷寂空落,以透明感寫恍惚迷失,「小李」手段真非常人可比。雨有時盡,而相思無盡,遂令後世讀者,突覺滿心雨意,一同黯然銷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